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太陽花學運後之民調看台灣人民的兩岸交流意向●文/彭錦鵬(台灣競爭力論壇理事長)《交流雜誌103年8月號第136期(歷史資料)》

正當台灣競爭力論壇長期關注兩岸議題,在台灣民眾自我認同為「台灣人」的比例在各項民調中已高於九五%的背景下,進一步在去(二○一三)年起進行台灣民眾「國族認同」的調查,以深化研究台灣民眾的心理認知。該調查為一持續性的季度調查,至今已完成了六次調查。國族認同的第六次調查,是今(二○一四)年第二季的調查,進行調查的時間點正好落在大學生發起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之後。

對大陸整體印象看法兩極

 此次調查發現,台灣民眾對於大陸整體印象的好壞呈現兩極,抱持正面印象的民眾佔三成三,與抱持負面觀感的民眾比例相同。經過太陽花學運之後,有超過八成以上的民眾自覺未受學運影響而改變對大陸的印象。但歷次調查的趨勢卻顯示,民眾對於「中華民族」與「中國人」的認同感有逐步降低的態勢。台灣民眾對於「中華民族」的認同趨勢,從去年第一次調查的九○‧四%,降至此次調查的八三‧八%,而「否認自己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比例則緩步增加,此次調查已達一成。台灣民眾對於「中國人」的認同也出現明顯變化,根據前五次的調查結果,「認同中國人」的比例皆超過五成,而「不認同中國人」的比例則始終未超過四成。然此次的調查結果,台灣民眾「認同」與「不認同」自己為中國人的比例相當,各佔四成六左右。其中,台灣民眾認同「中國人」的原因主要是基於兩岸「具有相同的血緣或祖先」(五一‧九%)與「從小教育養成」(三二‧三%)的緣故。

多數民眾認為學運不影響兩岸關係長期發展

 本次調查也發現,約有三成民眾認為學運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短期會有負面影響。以邀請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來台訪問為例,雖然張志軍在日前(二○一四年六月二十五日)來台訪問四天,但此次調查顯示,贊成張志軍訪台的民眾與前一季相較減少了近一成三(從六三‧七%減少到五○‧九%),不贊成的民眾比例則增加近一成(從一八‧六%增加到二八%),顯見學運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短期衝擊。

 不過,即便學運讓兩岸關係暫時蒙上陰影,但總的來說,有超過七成的民眾認為兩岸關係的長期發展不會受到學運的影響,而認為會因此放緩步調者僅有約一成五的比例。顯然多數台灣民眾不認為此次學運會對兩岸關係產生長期而劇烈的影響。在兩岸經濟文教等交流活動方面,認為持續開放交流才是對台灣比較有利的做法,佔五○‧六%,明顯高出「放慢交流速度」的三三‧四%與「全面停止」交流的六‧四%,顯見多數台灣民眾仍然傾向支持與大陸持續維持開放交流的關係。

青壯族群的「中國人」認同比例下降

 進一步觀察此次民調的內容,在「具有共同血緣、語言歷史文化」的前提下,六次調查的結果顯示,平均有八成四左右的台灣民眾是認同「中華民族」,呈現出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與此相較,對於「中國人」的認同則有明顯消長,認同中國人的比例跌破五成,創新低,來到四六‧八%,而不認同者則由三九‧六%上升至四六‧五%。其中,年齡在二十至三十九歲、大學以上學歷的青壯年,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超過五成,明顯高於年齡在四十歲以上、專科學歷以下民眾的四成左右。

 以學運事件前後進行趨勢比較,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以三十至三十九歲下降最多,降幅接近兩成(從五五‧八%減少到三八‧六%)。在年輕人主導的太陽花學運之後,顯見該事件或多或少對於青壯族群的中國人認同發生一定的影響。反之,四十歲以上的台灣民眾,認同中國人的比例約在五成,明顯高出新生代許多。

中年族群與高學歷者樂見兩岸交流

 不過,從生存現實的考量出發,歷次的調查發現,一直有超過五成的台灣民眾對於「在台自稱台灣人,到大陸訪問、辦活動、做生意,卻又宣稱自己是中國人的作法」,表示可以理解。這與樂見兩岸持續開放交流的比例不謀而合,充分顯示出台灣人的國族認同普遍具有務實取向的兩面人性格,也反映出台灣人在被壓縮的國際生存空間與被邊緣化的國際地位下的彈性認同之道。其中,四十至四十九歲的中年民眾傾向與對岸繼續開放交流的比例超過六成(六一‧六%),高於其他年齡層,這個年齡層的族群多為在職場上打滾多年,瞭解求生之不易與現實的需要。

 與中年人抱持兩岸繼續開放交流的態度不同,台灣年輕族群則多傾向放緩兩岸交流的速度(二十至二十九歲的比例為五一‧七%,三十歲以上者的比例皆在四成以下),這正與太陽花學運的發起與組成多為年輕一代一致,顯示大陸對台灣愈發強大的磁吸效應,已引發年輕世代對於未來的高度不確定感與憂慮。調查的結果還透露出一項值得注意的發現,雖然年輕族群傾向兩岸交流的腳步應該放緩,但是進一步從學歷來檢視,高學歷者傾向兩岸交流(「繼續開放交流」部分,專科佔五七‧八%、大學/研究所佔五六%;「放慢交流速度」部分,專科佔三三‧五%、大學/研究所佔三八‧九%),而學歷低者較多人傾向全面停止交流(高中佔一○‧四%、國中佔一三‧七%、不識字/小學佔八‧六%),代表此次學運對於不同學歷者產生不同的影響。相較於低學歷者,知識分子傾向兩岸持續開放交流。

僅靠經濟利誘難以取得台灣民眾的信任

 日前香港大學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香港人對於「中國人」的身分認同,也跌至一九九七年回歸以來的最低分。香港人對於「中國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認同度排在六種身分認同的最末兩名(該調查香港人六種身分認同依序為:「香港人」七八‧二分、「亞洲人」七三‧二分、「中華民族一份子」七一‧○分、「世界公民」六七‧七分、「中國人」六三‧七分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五七分),顯示出大陸取得香港主權後,香港人對於「中國人」的認同反而越來越低。日前更有超過五十一萬的香港民眾頂著悶熱和驟雨上街力爭普選,創下近十年香港七一遊行人數的新高。

 縱然香港係屬大陸之領土,但是不論台灣還是香港,上述的調查趨勢都顯示出一個重要的訊息,也就是大陸崛起之後,光是依靠經濟利誘,並無法有效取得和大陸政治制度明顯不同的台灣、香港民眾的高度信任與認同。

 兩岸關係發展已逐漸從經貿交流的淺水區,步入政治對話的深水區,雙方所觸及的各種難題將一一浮現。兩岸同文同種的背景,使得台灣民眾對於「中華民族」的身分認同始終維持在八成五以上的高度,可謂是兩岸關係和平開展的重要基石。而太陽花學運卻正好挑動了台灣人國族認同的敏感神經,調查反映出台灣民眾對於「中國人」的認同度大減。因此,雖然有逾過半數的民眾支持兩岸繼續交流,但在兩岸政治社會制度差異大的情況下,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恐將與大陸所期望的有重大差距。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