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當開放成為世界主流《交流雜誌103年10月號第137期(歷史資料)》

持續一個多月的經貿國是會議,於七月二十八日順利落幕。這是回應太陽花學運所召開的全國性公民會議,儘可能廣納參與、尋求共識,為台灣的經貿前景把脈,也為民間與政府搭起另一個對話的平台。而透過網路讓國是討論走出會議室的「虛實整合」形式,更為零距離的公民即時參與模式,創下先例。

一如網路參與的模式,讓民眾的意見穿透會議室的高牆,直達會場,台灣的經貿戰略,也試圖穿透國界、跨越大洋,讓優質的產品與服務直送貿易夥伴的國境內,將豐沛的資金與人才引進台灣的企業中。

打破藩籬、拆毀高牆,開放,幾乎已成了世界的主流價值,對於高度依賴貿易拉動經濟成長的台灣而言,經貿國際化,更是不得不走的道路。本期焦點「台灣經貿國際化大戰略」,帶領讀者跳脫「大陸化」還是「國際化」的二分法思維,從兩岸經貿關係二十多年來的演變,理解台灣的國際經貿佈局從來就不是單一路徑。與大陸正常的經貿往來,同時與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才是減少單向依賴、融入區域經濟的唯一途徑。

「自由經濟示範區」如同其名,是擇點「示範」,而非全國一體適用。為了破解有心人士對自由經濟示範區編織的恐懼,本期「正確認識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特別企劃,一項項破除坊間似是而非的謠言。狀似難懂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並非門戶洞開的代名詞,而是「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新嘗試。斷開法規的枷鎖,自由經濟示範區尋求一個更具彈性的制度,因為自由與開放,乃是孕育創新與競爭力的珍貴土壤。

開放的另一層含意是透明化。如果說,對外開放指的是法規的鬆綁,那麼,對內開放指的就是政府行政過程的公開透明。政府依法行政,兩岸協商過程的任一環節都禁得起社會大眾檢視。然而,就如新接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職務的陸委會施惠芬副主委於本期專訪中所指出,為了化解社會大眾的疑慮,政府認為有必要透過更公開透明的程序,強化與各界的溝通。而行政院版本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就是政府對民眾訴求的回應。

新媒體的發展,助長資訊流通,卻也讓不實的言論到處流竄。本期世新大學陳清河副校長特別提醒,政府如要強化對民眾的溝通,應善用社群網站即時與快速傳播的特性,建立多元化的回應體系,確保對民眾的溝通正確而有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