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灣經貿國際化的發展與戰略 ●文/林建甫(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彭思遠(國政基金會助理研究員)《交流雜誌103年10月號第137期(歷史資料)》

 過去幾年台灣國際經貿獲得突破性的發展,但隨著經濟大環境陷入僵局,國內社會對於經貿發展的爭論愈來愈大。在服貿協議的激化下,爆發了太陽花運動,公民團體也提出召開公民憲政會議要求,政府以經貿國是會議回應,並提出與大陸完成服貿協議與貨貿協議的同時,也將努力的與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同時積極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之共同意見,我們十分肯定這個共識。

然而,迄今經貿國是會議已經開完一個多月,國內社會對於經貿及國家發展議題,顯然沒有形成更好的共識與發展策略。加上近日社會的不幸事件接踵而至:澎湖空難與高雄氣爆災害,萬事莫若救災急。但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及兩岸監督條例恐將一再的延宕,服貿及貨貿協議更加遙遙無期,並將影響其他經貿談判的進程,一而再、再而三拖延台灣的競爭力,經貿發展情勢讓人憂心。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衝擊大

台灣現在所處的國際經貿環境,實在沒有樂觀的理由。大陸海協會長陳德 銘表示,中韓的FTA談判進展非常順利,已完成約九成的協商。此言論讓台灣企業界聞風喪膽,因為台灣與韓國的出口產品很多項目重疊。

經濟部公布的衝擊評估,將近四分之一的工業產品將受到韓國的威脅,其中紡織、塑膠、石化、機械與光學器材等高度競爭的產品首當其衝。工研院IEK(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的估算,中韓FTA一旦生效,未來三~五年,衰退幅度介於一 ‧五九~三 ‧八五%,衰退金額至少兩千六百億台幣。不僅產值會衰退,出口獲利更是立即被南韓替代。

唯一反轉劣勢的機會,就是儘快簽署兩岸貨貿協議,但此又受限於卡在立院的服貿協議及兩岸監督條例。雖政府規劃服貿與貨貿脫勾,但兩岸談判並非完全操之在我,一旦知道我方的需求,談判就陷入劣勢,且未來貨貿協議仍需通過立法院審查,服貿沒過,貨貿過關的機率渺茫。

一言以敝之,服貿協議是我國經貿發展的重要關卡,但現在朝野共識極低,兩岸經貿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來解決。但是時間往前走,拖下去,經貿的衝擊就會來到,溫水煮青蛙效果終會浮現。

不能迴避的兩岸關係

進一步言之,我國社會對於兩岸合作的立場始終存在兩極化聲音,﹁反中」人士不少,但也有很多人支持兩岸應該合作。但大家必須知道,台灣要走出去,就不能不談兩岸關係。

日前,華爾街日報刊出「台灣自甘落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一文,主要論述中韓FTA即將完成,台灣若施行兩岸貿易壁壘,經濟將更趨孤立,並有害國家競爭力。華報以該文對台灣發出警訊,認為兩岸合作有利台灣。

另一方面,美國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威爾遜(William T. Wilson)博士的「市場解決方案應是美國對台政策核心」(Market Solutions Should Be Central to U.S.'s Taiwan Policy)報告分析,台灣對大陸經濟的貿易依存及投資大幅增加,對美國的貿易減少及經濟衰退的原因,包括產業結構轉型、貿易競爭力下滑、國內投資下滑、人口結構老化等,並提出台灣對大陸高度依賴的巨大風險,最後給台灣政府諸多建議,也建議美國應該幫助台灣加入TPP。

兩岸關係論戰由國內延燒到國際,突顯該議題的困難程度,誠如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所言,兩岸關係是一個很難的權衡,大陸有巨大的市場,台灣當然想西進,但這也會讓台灣主權的風險提高。

的確,當前我國社會對與大陸的往來仍存在著疑慮,太陽花學運及國會的立法爭辯延宕點出未來台灣的主體性、自由、民主是否能夠維持,但是在不危害上述的前提下,與大陸更深經貿往來,尋求商機,穩健發展兩岸關係是必要的。兩篇文章不同的警告及分析建議也值得參考:我們既不能不與大陸貿易正常化,不能建築貿易壁壘,也不能太過倚賴大陸,以免命運被北京掌握,淪為附庸。

但在大陸國際地位的優勢下,台灣國際經貿的拓展並非操之在我,大陸有著巨大市場的吸引力,若要其他國家選邊站,當然是選大陸!

而且在大陸崛起的大趨勢下,台灣更無法迴避與大陸的往來。二 ○○○年我國出口到美國的貿易佔比還有二五%,出口到大陸與香港則是二三 ‧六%。二○○八年政黨輪替時,我國出口到美國的貿易佔比只剩一二%,出口到大陸與香港則是高達三九%。也就是說,即便是反中的民進黨執政,仍然改變不了這個大趨勢。

此外十分明顯的是,當兩岸關係改善,台灣國際經貿空間隨之擴大。二 ○○八年以來,台灣與紐西蘭、新加坡簽了經貿合作協議,與日本簽了投資協定;我國免簽由五十四國倍增至今天的一百四十國,包括歐盟二十八國及其屬地、美國、加拿大等,統計台灣民眾想去旅遊、留學的國家,九八%都涵蓋在免簽證內。台灣獲得世界更大的肯定,也讓人民能夠走出去。

加入TPP及RCEP並非操之在我

另一方面,民進黨主張繞過大陸,直接與國際市場接軌。但「跳陸邏輯」並非明智之舉,放棄大陸市場,就是放棄台灣的比較利益。一個最容易切入的市場,拱手讓人是不智之舉,其他市場加倍也賺不回來。而且自絕於十三億同胞的經濟策略,導致兩岸關係緊張,台灣的國際空間就很難拓展,這是政治上明白的現實。放棄對大陸的發言權,並不能釋放台灣的善意,反而是製造兩岸的困擾。而挑釁與大陸為敵,更是《反分裂國家法》對付的目標。國際上,大家都很清楚,如果兩岸有甚麼風吹草動,絕大多數的國家是選擇十三億人口的對岸,台灣只有空悲切、徒傷悲。

其次,並非政府不想加入TPP及RCEP,而是必須等該協定設定的既有談判時程告一段落,我們才有機會申請。

TPP須經現有成員國共識決同意加入,美方原則上支持我國加入,但要求須立即採取行動向國際展現我國市場開放決心,除非感受到我國誠意,否則恐難期待美方公開支持,其中美牛及美豬就是具代表性且能見度最高的議題,用開放美牛、美豬換取加入TPP,台灣人民準備好了嗎?

在RCEP方面,依據「RCEP談判指導原則與目標」文件,申請加入RCEP須具備「東協FTA夥伴」或「東協外部經濟夥伴」身分,且須於RCEP二 ○一五年完成談判後才接受新成員加入,也就是二 ○一五年前我國沒辦法申請加入。

此外,我國與TPP/RCEP之成員國正式溝通平台有限,除新、紐外,均無雙邊FTA,須在全新的基礎上展開談判,加上TPP/RCEP追求貨品高度自由化,TPP甚至標榜無排除項目,並涉及許多法規調整議題,加入高標準區域經濟整合協定的衝擊一定遠大於兩岸合作的相關協議。

建議

雖然國際經貿環境不利,但我們不能沒有作為,更要未雨綢繆,做好調整與準備。具體建議如下:

首先,加速兩岸相關協議的進程,簽署更多雙邊FTA。特別是兩岸服貿協議及貨貿協議,讓已在大陸市場站穩腳步的企業,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同時兩岸和平發展,也有助於台灣爭取與其他國家簽署FTA。

其次,台灣產業結構要升級轉型,雙邊的FTA或是加入區域的經貿組織,最大的差別將是關稅,關稅嚴重影響利潤。因此,提高品質、建立品牌,絕對是一條我國廠商應該走的路,有品牌再貴還是賣得出去。世界有名的LOUISVUITTON 其各式產品是不打折的。過去很多台灣民眾,到法國Lafayette(一般譯為「老佛爺」)百貨去買這個名牌包,屢屢希望要求打折,鬧過很多笑話。而德國工藝所生產的汽車、機械等產品更是品質的保證。一樣是行李箱,台式雜牌千元可買到,德國名牌行李箱RIMOWA 可以賣到五萬新台幣。做到高品質產品,未來就是沒有關稅優惠,也可倖存。

第三,開發尖端的產品,也是致勝不二法門。時代的巨輪不停往前走,新的產品推陳出新,消費者為嚐鮮,這些才能獲得青睞。而舊的產品,就沒人理睬。行銷界的至理名言: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我們不推陳出新也容易被淘汰,因此舉辦與參加各式的會展、產品行銷、博覽會都是政府與廠商應有的策略。

第四,政府應放開管制的心態,鬆綁管制的法規,給廠商更大的彈性與自由發展空間。過去政府甚少以廠商的角度來思考相關業務的發展可能性,除非能舉證政府哪裡管理不當,否則管制不會檢討或廢除。然而現在很多國家的方向變成:除非政府部會能告訴民眾,這一個管制是有必要的,不進行這樣的管制會出什麼問題,否則不應該加諸這項管制。主客易位來思考管制的必要性,而且要定期檢討不合時宜的法規,建立自由的商業環境。

最後,我們認為透過教育培養競爭力非常的重要。根據施振榮先生的微笑曲線,利潤的泉源,在前端的研發與創新及末端的市場與行銷。學校教育是這些的重要孵化器。我們也應廣收國際學生,包括陸生,這些學生在學時能讓我們的學生有更多的國際交流經驗,回去原來的家鄉都是幫我們打開市場的行銷尖兵。而與其建立的人脈關係,有時勝過重重的關稅障礙,是我們產品行銷的重要保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