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讓高牆倒下吧《交流雜誌103年12月號第138期(歷史資料)》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東柏林。大批東德人民站在柏林圍牆邊上,要求自由。或許是天意,也或許是時機已成熟,一個誤會,東德當局打開了閘門,瞬間東德人民如潮水般湧入西柏林。這一開,象徵著冷戰的終結,民主與共產之間的高牆從此瓦解,民主的浪潮,不可遏抑。    二十五年後,正當德國人民慶祝柏林圍牆倒塌二十五週年之際,香港的人民,卻仍在為爭取特首普選而努力。若把時間拉長、空間擴大來檢視,二○一○年底到二○一一年初發生於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事實上已經為二十一世紀的民主浪潮打響了第一彈。縱使迄今在茉莉花革命中受到影響的國家仍未能成功完成民主轉型,香港的人民也尚未得到北京願意讓步的訊息,但是人們對於自由民主此一普世價值的渴望,卻是無庸置疑的。

 台灣作為華人世界中的第一個民主國家,對於這樣的民主浪潮,理應有自己的觀點。馬總統於今年的國慶文告中明確表態支持香港人民爭取普選的立場,呼籲北京當局理性面對香港的民主發展,本期也特別以「全球民主新浪潮」為焦點,作為馬總統國慶文告的呼應。台灣實行民主憲政以來,已走過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一路上雖跌跌撞撞,卻從未想要走回頭路。在這個不斷探索與精進的過程中,民主的價值早已深化成每個台灣人民的DNA。但我們也了解,民主化是一條崎嶇艱難的道路,民主化的成功更需要各種條件的配合,這些都是當權者與抗爭者要深思面對的課題。

 相較於二十五年前廣播與電視的力量使東歐民主浪潮如野火般快速蔓延,二十一世紀的民主浪潮中,「新媒體」的應用亦扮演了同樣的角色,甚至更為重要。新媒體載具如智慧型手機與平版電腦的即時連網性與方便移動性,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收與傳遞訊息,而社群網站提供的平台,更成了公民互動與串連的最有效工具。在網際網路與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抗爭民眾的訴求、抗議現場的影像迅速傳播,動員成本因此大為降低,虛擬與實體相得益彰,民主的擴散與示範效應比過去任何時期都還要顯著,民主的實踐也因此有了新的形式。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也察覺新媒體的力量,矢言打造「新型主流媒體」,試圖改革黨媒的同時,也加強對新媒體的管控。然而,在「黨性高於人民性」的大旗下,無法貼近人民需求的黨媒終究難以通過市場考驗,尤其當今全球媒體生態高度競爭,中共黨媒如無法與時俱進,恐面臨嚴峻考驗。

 除了媒體改革外,中共第十八屆的中央委員們,對於內政上的治理困境,也不斷端出對策。甫閉幕的四中全會確立「依法治國」的大政方針,企圖將權力關進「法律」這個籠子裡:就政治而言,依法行政,以制度理性取代人治色彩;就經濟而言,推動「法治經濟」,約束「權力」這隻手介入市場經濟,實現公平競爭。但是,即便上上下下都強調法治,近期大陸的反壟斷作為,卻讓外界質疑其執法的針對性與選擇性,在外商頻受反壟斷調查的背後,恐有保護國內企業的戰略意圖。

 雖然大陸有意抑制外國勢力透過知名外商的力量在大陸市場上呼風喚雨,在國際場合上,大陸卻透過不斷的出訪,與外國建立合縱連橫的關係。而今年十一月舉行的APEC,更是大陸展現大國實力的舞台。不論是籌建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還是「一路一帶」的戰略佈局,這個舞台上所上演的,已不止是「中國夢」,而是其升級版「亞洲夢」的劇碼。

 兩岸在這場大戲中,如不推倒各自心中那座以偏見堆砌而成的高牆,終將不利於自身發展。大陸要推倒的,是對「一國兩制」的堅持;台灣要推倒的,則是對大陸的不安與仇視。為了兩岸的未來,讓我們屏除偏見,努力向前,推倒阻礙兩岸繼續前進的高牆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