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民主的擴散:新媒體扮演的角色●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交流雜誌103年12月號第138期(歷史資料)》

隨著互聯網與數位新媒體的普及應用與發展,以及全世界各地民主進程的跌宕起伏,此刻似乎值得重新思考這個重要的提問:互聯網與數位新媒體能推進民主嗎?

新媒體能推進民主嗎?

 各界對此一問題的看法不一,網路民主樂觀論者認為,互聯網與數位新媒體有利於降低政府資訊公開的成本,增加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可能管道,並且大幅降低了異議者與普通公民的溝通、組織和動員成本,使政治反對和社會運動擁有更大的運作空間。網路民主悲觀論者則認為,互聯網與數位新媒體反而有利於政府蒐集公民隱私資訊,更有效率地監控公民的思想、言論和行動表達,預先防範或控制政治反對和社會運動。

 從實然面討論,從二○○一年菲律賓民眾透過手機簡訊發動群眾抗議活動,並透過手機簡訊互通抗議訊息,最終導致總統埃斯特拉達辭職下台的事件開始,互聯網和數位新媒體確實曾在不少政治抗議和民主運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近期在二○一一年北非和阿拉伯世界發生的一連串「茉莉花革命」浪潮,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如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更被各界認為是這股民主運動浪潮的關鍵力量。台灣和香港在二○一四年發生的「太陽花學運」和「雨傘(佔中)運動」,年輕世代透過臉書及各類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包括獨立媒體、公民新聞和線上直播、資源整合和公共議題審議平台),同樣將港台兩地的民主實踐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港台兩地學運的啟示

 以太陽花運動為例,這群熟悉社交媒體的「臉書世代」,極成功地操作了一場又一場數位化的網路行動。從佔領行動發生的當天晚上開始,他們就幾乎同時「佔領」了使用臉書中文圈使用者的頁面,到處可見即時更新的學運新聞、現場動態和照片。據估計,臉書中文圈在這段期間的前三十名熱門貼文,幾乎清一色是反服貿的相關資訊。

 普遍使用的臉書和人手一支的智慧手機發揮了關鍵作用,使得整個運動從最初衝進立法院議場的寥寥數百人,迅速從南到北成功動員了到場聲援的數萬人,並且通過各種「線上」的組織和動員平台,策動並協調佔領行動所需的龐大人力和物資,其間操作的精密程度甚至超過了「線下」的實體組織。

 就在主流媒體或因反應不及,或是還不知如何應對這起突發事件之際,許多獨立媒體應運而生,適時填補了資訊傳播與擴散的缺口。透過即時轉播網站UStream的技術支持,一些公民記者即時轉播報導了當時立法院內發生的一切,也記錄了警方和抗議學生之間發生數次衝撞、但最終被學生擋在門外的情景。緊接其後的是大量的公民記者和志願者跟進,提供現場各個角落的即時轉播和報導,並且吸引了更多前來聲援的學生和公民,使得議場內外及附近街道聚集了多達上萬名的抗議群眾。

 一些網路平台如「g0v.tw零時政府」也運用嫺熟的網路技術,對議場內外及周邊區域的抗議活動現場,提供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即時轉播,讓許多無法親臨現場的廣大民眾,得以與現場的脈動同步。

 透過網路募資平台,運動參與者迅速募集到在《紐約時報》刊出全版廣告的六百多萬元,並號召了旅居各國的台灣留學生就地舉辦聲援活動。透過許多志願者提供的網路工程技術和翻譯協助,學生們也在短時間內架設了英文網站(網址:4am.tw),並且隨後提供翻譯成多達十三種語言的相關資訊。

 在有如滾雪球的效應下,有許多大學教授加入學生的抗爭行動,加上數十個長期關注勞工、農民、婦女和弱勢群體權益的公民團體提供抗爭經驗和人力物資等奧援,以及多達數百位律師和醫護人員投入現場的志願服務,讓這場學生啟動的抗議行動,串連成為一場由學生主導、各階層公民群眾熱烈響應的社會運動。

 此外,許多志工迅速架設了「自己的服貿自己審」的公民審議網站(網址:http://review.fumao.today/),提供包含服貿協定條文與附件的對照分析,並且將各場公聽會實況逐字整理為一個個的文字檔,讓更多人有機會深入瞭解和討論相關議題的複雜性,以取代過於簡化且容易造成誤解的各種「懶人包」。

 拜這場運動之賜,許多獨立媒體橫空出世,而一些原本影響力較小的網路新聞媒體的能見度也因此大增。一些在現場進行即時報導的網路媒體如「沃草」、「台大新聞E論壇」也應運而生,讓更多人瞭解這是一場和平非暴力、秩序井然且師出有名的運動。向來以社會企業型態經營的網路新聞媒體「新頭殼」也是一大贏家,在學運期間的網站拜訪流量激增為平日的十倍之多。

 這些獨立媒體或小眾網路媒體的熱烈投入,讓這場社會運動的訴求獲得較為完整與正面報導的機會,並且迫使主流媒體不得不跟進、大篇幅報導這場群眾運動。

 這場運動也使台灣主流媒體市場發生了重新洗牌的效應。以報紙網站而言,《蘋果日報》網站是最大贏家,《聯合報》和《自由時報》的網站各有斬獲,對學運較不友善的《中國時報》網站則成了最大輸家。

 《蘋果日報》從學生佔領立法院議場的那一晚開始,即提供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即時轉播、學運及服貿協議相關主題報導、第一手的現場照片、影音轉播,成為大多數民眾追蹤並瞭解太陽花學運相關新聞的重要管道。在行政院鎮暴驅離事件的隔日,《蘋果日報》網站拜訪率創下歷史新高,超過兩千四百萬次,其中即時新聞的閱讀率更達到一千七百多萬次。同樣地,電視新聞頻道的排名也同樣發生重新洗牌的狀況。報導立場對學運較不友善的TVBS和中天新聞台收視率下滑,年代新聞台和壹電視新聞台收視率則大幅上升。

 除了本地的主流媒體和網路媒體之外,學運領袖前後也接受了多達六十家境外主流媒體和網路媒體的訪問,並且主動派遣其中兩位學生領袖前往美國首府,親自以英語向關心此事的美國各界說明這場抗爭行動的訴求和理念。

 台灣太陽花學運的成功,對香港這次爭取「真普選」的佔中行動不無啟示。當然,這次香港社會運動展現出的行動韌性和公民參與意識,同樣可能對未來台灣和大陸的民主前途產生影響。

民主深化 不能只靠新媒體

 然而,儘管新媒體似乎在菲律賓、北非和港台等地的民主運動都產生難以磨滅的影響,但民主深化不僅不能只靠選舉,也同樣不能只靠新媒體的作用。再者,群眾抗議運動固然能展現人民的憤怒和訴求,但複雜公共議題和各種政策方案選擇所涉及的利益和價值權衡,還需要更多冷靜的思考和善意的協商。

 就此而言,關心民主深化與前景的人必須致力於以下幾件事:

 第一是確保媒體提供完整與多元意見與資訊。以台灣而言,避免主流媒體資源過度集中甚或壟斷在少數財團手上,讓相對獨立於政黨和商業利益考量之外的公共電視在告知和教育民眾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並且鼓勵和扶持非營利性的公民新聞媒體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應是啟迪民智、化解歧見和凝聚共識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確保公民在互聯網新媒體時代的隱私權和表達自由權利。以台灣而言,應該避免個人隱私資料受到政府或商業機構不當蒐集和使用,確保互聯網自由和近年來在美國及歐洲廣泛重視的「網路中立」,維護並增進公民在互聯網世界的自由表達權和近用傳播網路資源的平等權。

 最後,同樣重要的是提升公民使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能力和素養,從而促進公民之間、公民和政府之間的對話和相互理解。每一個公民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很重要,但除非也樂於聆聽其他人或群體的意見,否則互聯網新媒體最終實現的很可能是「每個人都在說,但沒有人在聽(別人說話)」,甚至變成「聾子之間的對話」,從而造成社會僵局無解、社會共識難以凝聚,甚或是社會撕裂和對立的結果。

 相對於大陸過度嚴格的網路審查與控制,以及其對憲法保障公民權的漠視或侵害,相對於香港仍在艱難地爭取最基本的普選權利,台灣毫無疑問已是華人世界最重要、也相對成熟的民主實踐場域。台灣有能力、也有責任做出示範,新媒體確實可以扮演民主促進和深化的角色,這不僅是台灣政府的責任,也是每一位台灣公民的責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