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島國外交的戰略珍珠鍊◆文/張光球(致理技術學院助理教授)《交流雜誌104年2月號第139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今年是萬隆會議六十周年,該會議對大陸外交發展,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大陸在這場以亞非新興國家為主的國際會議上,發表對外關係十項和平發展原則,其主軸是:亞非人民團結反帝,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爭取民族獨立,增強各國人民間的友誼,史稱「萬隆精神」,亦成為大陸爾後的外交基調。大陸發表此項原則,主要是為了緩和與東南亞國家間緊張的政治氛圍,為當時的外交困境尋找出口。
如今,大陸在國際外交上已是一重要大國,所以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大部分的國際議題上,願意配合大陸的意志動向。因此,將大陸領導人出訪國外,僅解讀為鞏固邦誼,加強合作,甚至是要與美國別苗頭,可能過於簡化,因為他們的出訪都具有經濟和戰略目的。以下文中所提及的南太平洋國家(以下簡稱南太)是以島嶼為領土的國家,不包括澳洲和紐西蘭兩國,以說明大陸對南太島國外交政策的目的。
南太島國外交的形成
大陸建政以來,早期的外交工作是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主;進入聯合國後是以我國邦交國為目標;改革開放至今則是拓展全球為要,其中針對有戰略或經濟價值的島國外交,工作力道顯著提升。冷戰時期,南太平洋是美國等西方世界的勢力範圍,所以大陸和蘇聯難以插手該地區的事務。然而,時至今日,大陸已在南太平洋等地區扎根甚深。
一九七○年代,大陸與東南亞國家開始修好並建立外交關係,同時也將關係拓展至南太平洋島國。一九八五年四月,大陸總書記胡耀邦是第一位訪問斐濟等五國的國家級元首(其餘四國分別是:巴布亞紐幾內亞、薩摩亞、澳洲和紐西蘭)。胡耀邦此行發表對該地區外交關係三原則:一、充分尊重南太平洋各國根據本國人民利益所制定的內政外交政策;二、充分尊重南太平洋各國間已經存在的密切關係;三、充分尊重南太平洋各國根據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與其他國家發展各項關係。這三個原則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在大陸國力尚未受到國際肯定時,希望彼此尊重各自不同的國情所制訂出不同的國內政策,以免妨礙外交上的承認;二是讓澳、紐,甚至是美國,對大陸可能在該地區輸出革命一事放下戒心。
二○○六年四月大陸總理溫家寶出訪斐濟等其他三個南太平洋島國之外的國家。他不但是首位訪問斐濟的大陸總理,更利用這次出訪的機會成立並召開首屆「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該論壇成立的宗旨主要是討論雙方在環保、旅遊、教育、農林漁業和衛生等相關議題上的合作。
二○一三年第二屆論壇中,陸方宣布提供相關島國重大建設所需,包括向有建交的島國提供總價十億美元優惠貸款;設立十億美元專案貸款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島國開發人力資源,提供四年期二千個獎學金名額,協助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援助興建醫療設施和派遣醫療隊,提供醫療器械和藥品;幫助發展農業生產,加強農林產品加工與貿易合作,辦理示範農場等合作項目;支持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為當地建造一批小型水利發電廠,開發太陽能和沼氣等綠色能源項目。大陸針對當地欠缺的民生與經濟發展需求,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援助,以博取當地政府和人民的好感。
經濟合作為工具 戰略發展為目的
大陸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二○一三年正式接任後,短短兩個月就出訪多個經濟尚待發展的邦交國,第一次出訪地是經俄國前進非洲,第二次出訪的首站是東加勒比海島國千里達。一般而言,國家領導人首次出訪國或地區,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該國外交政策的走向,也顯示出訪問國的重要性。
二○一四年底,大陸藉由主辦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高峰會的機會,展現出主導國際議題的實力。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剛主持完APEC高峰會,隨即前往南半球的澳洲參加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九次高峰會,並對澳洲、紐西蘭及斐濟進行國事訪問,其中斐濟是第一個與大陸建交的南太平洋國家,習近平的到訪兼具象徵和實質意義。這次訪問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將在斐濟與其他七個有邦交的南太平洋島國領袖舉行雙邊和多邊會議,連結到他上任後第二次出訪地,是從加勒比海的千里達開始,說明了習近平對島國的精算外交。
二○一三年習近平訪問美國前,先到千里達訪問,並與八個東加勒比海國家的元首舉行雙邊會談,以強化彼此的經貿合作關係。千里達是東加勒比海重要的島國,盛產石油和天然氣,擁有全球最大的天然瀝青湖,亦是世上最大的氨肥和甲醇出口國。近年來,大陸在該地區投資許多的基礎設備建設,尤其是交通和電信方面,現在更以豐富的油氣資源為目標,在千里達更是隨處可看到大陸的公司。相同地,習近平斐濟之旅的策略和上述訪問的步驟如出一轍,他在與南太平洋八國領袖會晤時強調,為因應彼此間合作關係的快速成長,他提出五項建議:一、建立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戰略夥伴關係;二、加強高層交流;三、深化務實合作;四、擴大人文交流;五、加強多邊協調。習式的島國外交策略是以一個重要的水域島國為基地,利用島國間彼此相似的習性和特性,將周邊國家串聯在一起,再藉由經濟合作的深化,人文交流的質化,進而建立全面化的戰略夥伴關係,形成多重相互依賴的關係,只是不同的國家其援助的比重也各異,以鞏固大陸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大陸善用各式論壇做為平台,以集合既定區域內的相關國家,再藉由提供經濟合作與援助計畫,使大陸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火車頭,同時大量的中華文化也會隨著民生援助,進入該地區的生活中,以爭取當地民眾的好感與認同,亦即大陸從實際的物質影響,到心理的思想認同,希望能全方位的爭取他國的支持。
雖然二○一三年雙邊貿易的年平均成長是百分之二十七.二,直接投資的年平均增加為百分之六十三.九,但是這些島國的主要貿易對象仍是以澳、紐、美等國家為主。大陸如此大手筆的投資可從經濟和戰略加以解讀。
經濟上,大陸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亦即大陸需要足夠的能源,才能維持其經濟發展,提升人民福祉,避免社會動亂,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陸不斷在海外收購原物料,為國內發展所需的資源尋找更多的來源。因此,斐濟的鋁土,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鎳、銅、金礦和原木與海底天然氣及石油,更不用說南太熱帶農作物和漁業資源,以及海底蘊藏的豐富資源,都對大陸現在與未來發展有著莫大的幫助,所以大陸願意給予南太百分之九十七的貨品進口零關稅,提供近萬獎學金和培訓的名額,協助當地基礎和民生工程建設等優惠,以換取未來更大的經濟利益。
戰略上,大陸崛起後的國家戰略必須轉向全球視野,以維護整體國家安全的利益,所以近年來大陸積極發展海軍,因為大陸需要一條安全的南太平洋海上運輸通道,以確保從拉丁美洲等地區收購來的國家發展重要物資,能安全無虞地運回大陸。大陸在島國交通和電信上的投資,除了可以造福南太民眾之外,主要是能掌控當地的地質、水文及海洋資源等資料,並藉由通訊上的資訊掌握和收集,為大陸進一步在該區域扎根做準備。習近平訪問南太前,大陸醫療軍艦和平方舟號已於八月在南太為當地民眾進行醫療和衛生等服務,該醫療船除了敦睦服務的工作之外,更負有軍事探測的任務。二○一一年底和平方舟號也曾在加勒比海進行類似的任務,但值得注意的是,隨同該艦航行的另有兩艘海測船,以蒐集沿途的洋流和海床地形資料,為大陸未來全球海軍做準備,以確保在全球海域航行路徑的安全。一旦大陸海軍的環球艦隊建制完成後,這些國家協助與否,將有具體的實質影響。因此,大陸與島國的關係越穩固,其無害通過航行權越順利,在航行過程中的維修及補給基地亦越多。
結語
習近平的島國外交透露出大陸對蕞爾小國的外交不再是應付或忽略,尤其是擁有自然資源,或具有戰略價值的島國。習近平的南太平洋之行是向相關島國保證,所有承諾的援助都將到位。其象徵意義在於,宣示大陸對小島國家的重視,願意在國際相關議題上支持他們,為他們發聲;實質意義在於,為大陸未來的環球海軍路線佈樁,強化在海洋區域的影響力,及早完成國際全球大戰略的佈局。
所以無論是羅列在東加勒比海上的小安地列斯群島,或是星羅棋布在南太平洋上的島嶼,對大陸都具有經濟和戰略價值。大陸正在將全球不起眼的島嶼串聯起來,形成ㄧ個海上珍珠鍊,以建構海上絲路,為大陸長遠的全球戰略做準備。
最後,我國在南太平洋有六個邦交國,對於大陸的外交動作,實不可等閒視之,因為大陸的行為會引發我邦交國內部的反應,就像大陸外交部部長助理鄭澤光在習近平出訪記者會上所說,只要與大陸有邦交就有援助資源,暗示我邦交國的成分甚濃,我國應該及早規劃有效的因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