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文教交流後對台灣高等教育的三項建言◆文/鄭博文(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學系副教授)《交流雜誌104年2月號第139期(歷史資料)》

個人從二○○○年起開始赴大陸參訪其高校與職業技術學院,每年或公或私都有赴大陸行程,也有短期教學經驗,對其高校及職業技術學院的迅速發展並不陌生,謹就個人的所見所聞提出三項建言,希望對台灣高等教育執事人員制定未來兩岸文教政策時有所裨益。

放寬高校與職業技術學院學歷採證有助陸生招生

首先談兩岸高等教育的認可,大陸目前高校與職業技術學院約有二千三百零五所之多,而目前我們政府正逐年增加認可學校尚未超過一百五十所,對照大陸對台灣所有大學、技術學院與專科學校是一律採證,因此台生赴大陸求學並無任何限制。

學歷採證的限制,顯示出教育部招收陸生來台入學政策的矛盾,也可見目前陸生來台入學政策實務執行與理想規劃實有一大段距離,如果我們不承認大陸學校學生的學歷,大陸學校的主管或家長又如何能送學生來台就學?因此個人建議教育部不妨再放寬大陸高校與職業技術學院的學歷採證,尤其是職業技術學院,從二○○六年起大陸九八五與二一一的高校終止專升本,讓大陸的職業技術學院無法取得大學學歷,這原本是台灣大學與技術學院招收大陸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大好時機。

然而,由二○一三年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關於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內容解讀,個人覺得專升本似乎有恢復可能,也許大陸的大學體會到台灣因少子化對大學招生不足的危機,進而放寬職業技術學院有機會取得九八五與二一一的高校學歷,如果這項觀察成真,台灣的大學與技術學院欲招收陸生來解決生源不足的機會將會破滅,盼望教育部能盱衡時局,對大陸高校與職業技術學院大規模學歷採證,或許將有助於發展未來陸生招生政策。

「輕鬆」是兩岸高等教育的強烈對比

近兩年來陸續有陸生赴屏東大學交流學習,本學期有陸生選修本人的課,在課堂上個人不禁問起來台半年選修幾門課,陸生回答修「八門課」,相對本地生,他的上課時數是比本地生多出八、九小時,再追問為何修這麼多,陸生的答案再令我吃驚,因他必須符合大陸原校的畢業一百六十八學分門檻,對照屏東大學商管學院的畢業學分一百三十九學分,足足多出二十九個學分,這樣至少得多修習十門課,要畢業一點也不輕鬆。

古語:「書到用時方恨少」,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對這句話或許會有許多感慨,為何不在大學期間多修幾門課,面對未來才能有更多選擇。我們的教育部是讓台灣大學生「輕鬆」的元凶,一直要求各大學降低必修學分及畢業總學分,有些評鑑委員會將必修學分及畢業總學分過高列為缺失,迫使各大學系所紛紛調降必修學分及畢業總學分,目前不少前段大學的畢業學分已調整為一百二十八學分。

台灣的大學學費制度是「吃到飽」,本應鼓勵學生多選課來充實未來所需,但目前的制度就是鼓勵「輕鬆」,我曾碰見一些學生畢業當年剛好修足一百三十九學分,若於最後一學期有一門選修課不及格,就無法如期畢業。畢業門檻低的另一影響,是學生可集中兩三天選課上課,周休四天,當然容易養成「安逸」的毛病,提不起勁來學習,這也是台灣企業主認為新一代大學生學習淺薄、無法吃苦以及應付多元變化的主因之一。

台灣大學生的「輕鬆」,除選課少外,也表現在課堂自律,按時上課本來就是學生應負的責任,但二十年的教改,致使學生上課紀律蕩然無存,包括準時上課。無法準時上課又怎麼會專心上課,接受老師的知識傳授。於是,台灣大學生在許多領域的競爭力是節節敗退,卻又無法檢討自己「輕鬆」的學習態度,反而歸咎於授課老師的教法有問題,讓他們無法產生學習興趣。

台灣的大學為何有今日「輕鬆」的場面,其實最基本的原因在二十年前的教育改革,放寬大學入學窄門,使高中(職)生能輕鬆考上大學,因而出現了大學聯考七分入學的鬧劇,聞名世界。再加上政府目前非常容易借錢的就學貸款措施,讓今日學生無法體會到昔日大學生舉家借貸,背負債務而珍惜上學的求學精神,目前台灣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不少是屬於過去舉家借貸的大學生,因此在課業表現非常傑出,在校所學能夠運用在工作職場或事業開創,由於他們認真的求學態度,也造就他們追求新知的學習力,這些原本台灣高等教育或技職教育的優良傳統被教改二十年摧毀殆盡。

高等教育與技職教育攸關台灣人才培育,人才又關係著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台灣近幾年競爭力一直滑落,很重要的因素是台灣人才外流或凋零,而又無法及時補上,因此有些工作找不到人才,技術自然就無法繼續傳承,外商進駐或台商回流找不到人才也會影響其投資意願,因此教育部是該重新檢討造成台灣高等教育與技職教育「輕鬆」毛病的原因。

對照陸生來台交流時,上課準時、聽講認真、成績表現亮眼,有不少學校的「書卷獎」的得主是陸生,教育部當好好檢討當前高等教育與技職教育的諸多亂象,使台灣的大學生能重新在校園中珍惜各種學習機會,讓他們在未來有能力去因應社會環境的多元變遷,成為台灣經濟的未來領航人。首先,應以不再調降畢業學分讓學生無法輕鬆畢業為改革的第一步,並規定有雙主修或雙學位的學生才能適用降低畢業學分門檻,同時讓陸生來台就學能學到紮實的知能,才能讓台灣高等教育的質量均佳。

開放是台灣教育產業化的關鍵因素

許多人會覺得大陸的高等教育比台灣要保守、落後,進而沾沾自喜,但從目前全球大學評鑑資料來看,大陸九八五或二一一的名校表現有些是超越台灣的,從世界各地的名校到大陸設分校來看,包括英國諾丁漢大學、利物浦大學,美國紐約大學、杜克大學都分別在寧波、西安、上海、昆山設分校,顯見其高等教育的蓬勃。

目前大陸開放設校有兩種類型、三種方式:第一類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大學,可進一步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與大陸合作創辦校區,例如:紐約大學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合作、利物浦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合作、杜克大學與武漢大學合作;另一種是直接在大陸開設分校,如寧波諾丁漢大學為二○○四年由英國批准認證的海外分校。第二類則為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高等教育機構,如二○○六年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合作的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這些學校的運作經驗,以及大陸民眾希望取得美國或其他國家名校的學歷與先進知識,大陸勢必會進一步在其他省市運作。

台灣教育部在國發會「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劃下也提出「教育創新」的開放政策,希望通過開放政策歡迎國外著名大學來台設分校或分班,以吸引更多外籍生來台就學,同時取得歐美名校的學歷。目前,教育部的教育創新開放政策的配套措施已公布,然而個人覺得這些配套措施卻是錦上添花,僅讓招生不錯的學校開放申請,對那些招生不理想的大學院校而言,是看得到而吃不著,同時無助於私校退場。

台灣要將教育形塑成產業其實是有相當利基,很可惜政府無法有效突顯。目前陸生來台紛紛感受到生活環境方便舒適與醫療環境完善,這是他們願意來台短期交流的主因,因此他們並不在乎台灣交流的學校是否為名校,因此個人呼籲教育部應善用這兩項利基,與有意要在大陸設分校的國外名校洽談來台設分校,分校校區以目前招生不理想的學校為規劃對象,同時也是讓私校退場但校園再充分利用方式,說不定也可讓原私校的教職員工有新的工作機會,解除一些私校關校致校園荒廢的危機,同時也可能產生一些教職機會,讓國內教授增加流動機會,刺激國內大學教學國際化,是一舉數得的開放做法。

大陸都能讓英國諾丁漢大學在寧波設立海外分校,所以沒有所謂的於法不合,就看主政執事人員有無開放決心,因為制度、法規都是人創造出來的。

東亞地區的學子,尤其是大陸到歐美留學人數相當多,在東亞地區設歐美名校分校是未來趨勢,就地設分校可能會擴大就讀規模,增加這些學校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它有可能會排擠台灣高等教育的就學人數,但名校的學費「貴」,不會人人負擔得起,所以台灣的大學也不必太緊張,怕招生不足,但大陸及東南亞新資產階級的興起,將更重視學歷與學力,因此台灣應好好把握此一趨勢爭取歐美名校來台設分校,吸引原先會去歐美地區的學子來台留學,若有十來所名校來台設校,配合目前台灣各大學的東南亞招生成果,台灣的「教育」產業是可形成,並帶動相關服務業發展,增加台灣就業機會。

從大陸對高等教育的開放積極性,盼望教育部能仔細參考其突破性作為,使歐美名校在台設校並招生,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化說不定就能成功。

兩岸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促進雙方認識與了解彼此的制度,進而改善自身的不足與缺失,大陸高等教育目前有不少做法已走在台灣前面,三項建言是個人目前的觀察謬見,期能對台灣高等教育盡一己之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