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九合一大選看台灣新世代的公共參與兩岸觀◆文/范世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交流雜誌104年2月號第139期(歷史資料)》

台灣的九合一大選終於在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結束,雖然是一次地方型的選舉,但由於二○一六年將舉行總統大選,所以外界無不把這次選舉視為總統大選的「前哨戰」,因此備受國內外矚目。

此次選舉結果民進黨大勝,六都中國民黨只在新北市當選,而且僅以兩萬多票險勝對手,其他包括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與高雄市都敗北。全國二十二個縣市長中,國民黨也只在六個縣市獲勝。基本上,這次選舉結果有幾個特點值得關注,分述如下。

「本土首投族」改變了台灣選民結構

本次選舉中最受矚目的是剛滿二十歲,而且是第一次參與投票的「首投族」。他們大約是一九九四年出生,進入小學時是二○○一年左右,此時剛好是民進黨執政初期,當時的學校教育開始朝「本土化」與「在地化」發展,社會氛圍也朝向「去中國化」。所以這一批年輕人可說是台灣本土化教育出來的第一屆,具有濃厚的在地認同。

二○一四年七月二十日民進黨召開全國黨代表大會,討論是否「凍結台獨黨綱」的議題,但主席蔡英文卻在十九日表示,隨著台灣民主化,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這樣的事實與狀態,如何去「凍結」(台獨黨綱)?如何去「廢除」(台獨黨綱)?由此可見,這些「本土首投族」,的確有利於民進黨的選情。

特別是他們從小的教育,十分強調民主政治的重要性,所以可以發現這些年輕人對於這場選舉的參與程度甚高,甚至對外募款並藉由網路來組織同學返鄉投票。隨著這些「本土首投族」從今年起會逐年增加,對於二○一六年總統大選的影響程度會大幅增加。

事實上,根據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二○一四年七月所公布的民調顯示,近兩年偏向台灣獨立的台灣民眾不斷增加,達到百分之二十三.八,創下了歷史新高;而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更達到最高的百分之六十.四,反之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民眾,卻從四至五成逐漸下降。

而根據二○一四年九月聯合報所公布的民調顯示,從二○一○年到二○一四年台灣「廣義」支持統一的民意(包括儘快統一與先維持現狀再統一),從百分之十四降到百分之十二,「廣義」支持台獨卻從百分之三十一增加到百分之三十四(包括儘快獨立與先維持現狀再獨立)。

此外,根據二○一四年九月聯合報所公布的民調顯示,從二○○○年到二○一四年,台灣民眾對於大陸政府的負面印象,從百分之五十四增加到百分之五十七,正面印象卻從百分之三十三降低到百分之二十六。而對於大陸人民的負面印象,從百分之四十七增加到百分之五十四;正面印象卻從百分之三十八降低到百分之三十六。顯示兩岸交流越頻繁,並未增加台灣民眾的正面觀感。這些對於台灣年輕族群也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大陸政權的專制極權、強勢霸道、獨裁、不民主與貪腐等印象,成為他們「反中」的原因。

而從以上的民調也顯示,隨著老一代的凋零,年輕世代的意見逐漸顯現。這也使得當兩岸的交流越緊密,卻出現越疏離的反差現象。

「兩岸牌」、「經濟牌」對於選舉的影響逐漸下降

事實上,這些「本土首投族」就是三一八學運的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他們呈現了兩大趨勢,一是「反中」,另一是「反商」,其中特別厭惡所謂的「兩岸政商權貴」。然而在這次選舉中,包括郭台銘等遊走於兩岸的「紅頂商人」,卻積極為國民黨的連勝文、胡志強等候選人站台,公開表達日後會在這兩地大力投資,結果卻是適得其反。這使得所謂「財經大老」的選舉魅力,雖然曾經在二○一二年的總統大選中發揮作用,但從九合一大選的結果看來,邊際效益卻迅速遞減。

另一方面,國民黨不斷藉由電視廣告強調南韓已經與北京達成簽署FTA的共識,但民進黨卻阻撓兩岸服貿協議的通過,造成台灣競爭力不如南韓。但結果卻無法吸引所謂「經濟選民」,連對台北市這種經濟城市的效果都十分有限。

事實上,當台灣的中產階級與年輕世代,看到這些遊走於兩岸的紅頂商人積極助選,不但會產生「相對剝奪感」,也產生更深層的警惕,擔心他們協助大陸進行「以經促政」、「以通促統」的統戰作為。如此,他們對於兩岸服貿協議,甚至是兩岸經貿交流都會產生相當大的質疑。

由此可見,「經濟牌」、「兩岸牌」過去是國民黨的「票房良藥」,如今卻今非昔比。而這種發展趨勢對於二○一六年總統大選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過去的候選人若與大陸關係密切、互動頻繁,是一種正面因素,未來卻可能成為負面因素。

台商對於選舉結果的影響出現式微現象

過去以來,在大陸的台商一直是主要的選舉力量,但從這次九合一的選舉結果看來似乎是每況愈下。過去幾次大選,大陸台商協會都會藉由低廉的機票增加航班,鼓勵台商返台投票。但是由於近年來大陸勞工薪資與土地成本的提高,加上出口優惠的取消,使得台商逐漸離開大陸。特別是這次九合一大選中,台商回台投票的人數大不如前。

兩岸關係緊張引發台灣選民的疑慮

九月二十六日習近平在會見包括新黨在內的台灣統派團體時大談一國兩制,由於台灣人本來就相當排斥一國兩制,習近平的「逆勢而為」,對爭取台灣民心有害無益。

十月十日馬總統的國慶演說中指出,基於「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的概念,大陸應實現十七年前對香港「普選特首」的承諾。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立即措詞強硬地回應:「對於香港政改,台灣方面不應說三道四」。

十月二十七日大陸「環球時報」大幅報導在台陸生遭我方情治機關吸收,引發兩岸軒然大波;十一月四日「環球時報」罕見在社論中點名批判馬總統,指出「大陸社會不欠馬英九什麼,他應自重些」。

這些兩岸關係的緊張態勢,使得台灣民眾對中共對台政策產生疏離感,甚至是反感。另一方面,選民認為過去幾年來國民黨積極促進兩岸交流,結果反遭到大陸的強勢批判,顯然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出現問題。因此,「兩岸牌」在這次選舉中,對於國民黨選情並無正面幫助,反而有利於民進黨。

眷村與外省族群的結構出現改變

過去以來的眷村住戶與外省族群,也面臨世代交替的挑戰。隨著眷村與外省族群第一代的逐漸凋零,第二代的興起,甚至是第三代的出現,隨著台灣教育的本土化與在地化,使得他們逐漸脫離過去「大中國意識」下的民族認同,在投票行為與政黨認同上也更為多元。

特別是當前許多眷村改建成高樓大廈後,原本的眷村組織出現變化;加上許多住戶開始轉賣房地產,使得眷村的住戶背景相當複雜,政治認同也日益多元。因此,過去藉由眷村鄰里長組織動員的策略,面臨新的挑戰。

國民黨的老式打法不受新世代青睞

在這次選舉中,國民黨不斷打出「經國牌」,例如認為應該將台北市的市府路改為經國路。但國民黨卻無法理解為何年輕人對蔣經國相當「陌生」,顯然這出現世代間的差異。

加上國民黨大老郝柏村批評柯文哲的祖父,是日本殖民統治下的「皇民」;連戰暗指柯文哲現象是「暴民政治」,批判柯文哲是「混蛋」,是「青山文哲」,是「官二代」、「官三代」,是「皇民後裔」。然而,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對於日本有較高的正面評價,多年來的民意調查都顯示,台灣人最有好感的外國是日本,最喜愛出國旅遊的國家也是日本,年輕人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台灣人對於日本的殖民統治也多是「褒多於貶」。這使得國民黨對於柯文哲的批判,效果不但適得其反,也與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相違背,更凸顯國民黨之大老思維與年輕世代間的巨大反差。

在這次選舉中,國民黨依舊相信所謂的組織戰、動員戰、造勢晚會、官員加持、競選廣告,卻與現在年輕人的網路動員大相逕庭。最明顯的例子是連勝文,花費鉅資推出各種平面與電視廣告,但柯文哲卻沒有太多媒體的廣告,反而是以網路的輿論代之。結果,連勝文的廣告一出,就遭到支持柯文哲的網民在網路上不斷批評,引發年輕世代的迴響。

統派在台灣的政治光譜將更邊緣化

在政治光譜上屬於深藍與統派的新黨,在這次選舉中更為泡沫化。新黨共提名十九位縣市議員,結果只在台北市當選兩席,包括屬於新生代王炳忠都票房低迷,顯示台灣的統派團體,在吸引不了年輕選民的情況下,未來對於台灣政治的影響將更為式微。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