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語》分享和平紅利 共構互信價值《交流雜誌104年4月號第140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從大局來看,兩岸關係雖持續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但在互動過程中也會反映出兩岸事務的複雜性與多元性。尤其雙方因為各自背景的相異、立場的不同,在接觸過程中不免引發不同面向的意見,倘能充分溝通、相互理解,將可取得平衡,最後務實解決問題,這也是兩岸交流常態化所帶來的最重要的收穫。
自從二○○八年恢復制度化協商以來,兩岸各項交流與往來十分密切,二○一四年已有九百多萬人次往來兩岸各地,每週航班可達八百四十班,兩岸一年的貿易往來超過一千七百億美元,大陸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除了直航擴大、投資增加、交流互動頻繁、在國際上的對抗相對緩和以外,其他如社會、文化方面的交流也在持續增加中,特別是兩岸年輕人之間的交流愈加廣泛與深入。
兩岸在經濟全球化、自由化趨勢潮流下,除了共同發展,互利雙贏之外,也要有更宏觀的角度,都能融入全球區域整合,進軍國際。同時,兩岸也應該在教育、文化、科技、環保、體育等方面持續交流合作,開創更好的兩岸關係。
兩岸和平發展帶來的和平紅利,尤其是在經貿方面的利益,應該由全民來分享,相信這是多數國人的共同期待。在邁向全球化、自由化的潮流趨勢下,兩岸都不能隔絕於全球區域經濟整合體系之外,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趨勢,參與國際經濟整合不僅有助於台灣經濟和亞太乃至全球市場的連結,也會大幅增強民眾對兩岸貿易自由化的信心。
兩岸和平發展潮流是各界共同的期待,然而近來很多議題出現了不同角度的聲音,特別是年輕人踴躍表達出他們對於政府政策、兩岸關係,以及台灣未來發展方向的意見,可喜的是看到年輕人對於公共事務充滿熱情與關懷,這是推動社會發展與進化的一股強大力量,但同時也不免些許憂心,在這個資訊爆炸、瞬息萬變的時代,很多訊息是片段甚至是扭曲的,不完整的資訊造成誤導,最後可能形塑為偏見,對認知與價值的判斷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當兩岸持續協商、深化交流的同時,要考量的不僅僅是利益的共享,還必須進行價值的共構。政府、企業與民眾之間並非分食利益大餅的競爭關係,而是能夠攜手共創更多願景的合作夥伴。持平而論,所有兩岸簽署的協議都是經審慎評估後,對台灣利大於弊才會簽署,政府會做好嚴格把關的工作,避免產業受損,減低對社會的衝擊。兩岸關係應該以務實的思維,積極而穩健地向前邁進,而不是用被扭曲的不實資訊、激情的言語升高對立與衝突,兩岸和平繁榮成果得之不易,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維持,讓台灣繼續向前邁進,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