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青年創業之比較與交流合作機遇◆文/李允傑(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系主任)《交流雜誌104年4月號第140期(歷史資料)》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拋出捐款百億,擬成立創業基金協助台灣年輕人創業。行政院長毛治國於今(二○一五)年三月十日在立院答詢時表示,馬雲願意提供一百億台幣的青年創業基金,證明台灣是發掘創意人才的地方,但「錢不是創業過程中唯一重要的因素」,他強調政府做的比馬雲更多,盼創業青年能選擇政府、留在台灣。

從馬雲創業平台談起

立委蔣乃辛引用《行政院「青年創業專案」績效表》指出,所有部會三年的核貸金額僅九十億,用於青年創業的只有十五億,其他績效更是紛紛掛「零」,如何留住台灣人才?毛院長強調政府做的比馬雲多,政院雖對馬雲的做法抱持開放態度,但台灣並不缺乏相關資源,而且通盤創造的環境條件會更完整;就算僅針對錢的部分討論,以「創新創業政策會報」(創創會報)中的創業拔萃方案為例,國內外募集的資金就超過一百億。

立委廖正井則質疑,哪個市場大,年輕人就往哪裡走。馬雲的平台可深入大陸、亞洲,對年輕人吸引力很大,政府必須評估風險。毛院長回應,資金在台灣相對其他方面,並不是創業最主要的問題,還有很多環節,台灣有其優勢,政府要把優勢發揮出來。

立委的質詢意見與毛院長的答覆都沒錯,兩岸青年創業各有擅長,兩岸青年創業氛圍有極大差異。大陸年輕人敢於投入創業,大陸的市場大、資金雄厚,各地方政府創業措施因地而異;而台灣青年則是具有豐富的創意與軟實力,堅持夢想,有永續經營的理念,政府提供的創業配套措施也相對完備。

台灣創新創業的趨勢觀察

根據「全球創業觀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二○一四年最新報告指出,台灣民眾想創業的比例為百分之二十七,是國際平均百分之十的二倍多,台灣十八至三十四歲有創業意願的民眾更高達百分之四十九‧八,創業意圖在創新驅動經濟體中排名第二,高於日本、韓國及大陸。

此外,「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Index, GEDI)自二○一一年開始進行全球創業發展評比,透過各種指標及問卷訪查,評析各國中小企業、微型企業狀況。GEDI指數包含創業態度、創業企圖心以及創業能力(entrepreneurial attitudes, aspirations and activity)三大面向,二○一五年台灣在一百三十個受評國家中排名第八,位居亞洲之首,連續四年排名全球前十大,顯示我國對創業的高接受度與開放性,同時也反應台灣是一個對創新產業熱忱友善的國家。

台灣青年創業發展與配套措施

平心而論,政府投注在青年創業的資金,或許不如大陸雄厚,但台灣在青年創業貸款及輔導等相關措施,發展較為成熟與完備。以青年創業為例,本人任職行政院青輔會主委期間,與會內同仁透過青創貸款的積極宣導、強化青創組織聯繫,建構創業輔導平台,整合相關資源網絡。

由於政府組織改造緣故,二○一二年青輔會走入歷史,「青年創業」整併到經濟部,「青年就業」移撥勞動部。面對青年就業與創業的環境挑戰日益嚴峻,政府極需整合跨部會資源,審慎處理決全球化時代下青年的切身問題。

在協助青年創業就業方面,仍亟思有所作為。自二○一四年至二○一六年推動施實「促進青年就業方案」與「青年創業專案」,整合經濟部、教育部、勞動部、國發會等各機關資源,投入約一百六十七億台幣,幫助青年創業與就業。為了因應青年使用網路及資料方便取得,強化跨部會合作機制,並建置「青年圓夢網」(http://young.ejob.gov.tw/)單一入口平台,整合各機關單位及連結地方政府資源,提供青年需求的協助與輔導,讓青年有機會實現希望與夢想。 兩岸創業競賽與交流

去(二○一四)年中華民國青創總會與福州市政府等單位合作,辦理首屆海峽兩岸(福州)大學生創業創新大賽,共計吸引大陸、台灣及海外一百七十一所大專院校的七百六十八個學生團隊報名,經過激烈的初賽與決賽評比,選出三十個獎項,最高獎金二十五萬元,而台灣共有九個團隊榮獲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項,表現相當優異。

團隊負責人林英杰表示,「大陸這邊的創業環境,可能慢台灣一些起步,但在硬體和投入可能已經超越台灣當地的比賽,大陸同學很多觀點勝過來自台灣的一些同學,我們非常希望找他們來當夥伴。我們的一些技術和經驗也許可以引進,和當地的夥伴、同學與參賽隊伍進行結合,事業更容易有較好的發展。」

青創總會副總會長許登旺長期關注兩岸市場,在出席福州競賽頒獎儀式時指出,兩岸未來創業模式,「不只應鼓勵台灣的青年到大陸創業,也應鼓勵大陸的青年到台灣創業,兩岸青年之間的創業交流,可以從兩岸學生的交流展開。」

創業競賽帶來最寶貴的收穫是可以得到許多在學校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拓展金錢買不到的珍貴經驗,包含團隊組成、分工合作、開會討論與簡報準備,透過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所有計畫、決策、執行細節都不能一意孤行,更不能信手捻來,必須建立在團隊的資料蒐集、評估、判斷,激盪出創意與共識,不僅能快速訓練邏輯思考、系統分析能力,更能把夢想中的創意與創新完整呈現出來。

兩岸青年創業的交流合作機遇

央視八套曾播出福建本土劇《青春無極限》,內容講述兩岸創業青年的故事。大陸青年與台灣青年創業有所差異,大陸青年大多選擇在大陸創業而台灣青年則選擇到大陸或海外創業,畢竟台灣內部市場小,資源比較缺乏。台灣創業青年在這種大環境下想要成功,就必須走出去開拓市場,這或許是兩岸創業差異之處。

台灣服務業屬於相對成熟的經濟體,有技術、研發、人才與完善的培訓制度;大陸則擁有雄厚資金、廣大市場與人力。台灣與大陸有語言、文化的共通便利性,不僅可提供所需人力,亦可提供培訓的機會,這是台灣在大陸發展服務業的一大優勢。

綜上所述,台灣應從三方面著手,積極發展「創新型服務業」,抓住兩岸服務業的市場機遇。

一、透過ECFA後續服務業協商,建立兩岸產業長期、制度性合作,以創新思維引導兩岸產業發展。關鍵在於將台灣和大陸產能視為整體一併考量,結合各自利基,如資金、技術創新、品牌建立、人才培育與通路經驗等,共同拓展服務業的全球市場。尤其不少新興服務業如醫療、教育、文創等,在兩岸都有相當大發展空間,未來將逐漸取代製造業,成為兩岸產業合作的新焦點。

二、服務業的拓展經常涉及文化、語言、法規、制度、風俗習慣與在地化等問題。尤其大陸缺乏開放經驗,其內部規定繁瑣,還存有各式各樣的「潛規則」文化。因此,兩岸需從目前防弊轉為興利的思維,配合法規鬆綁、人才移動的鬆綁、國際市場資訊的透明化、補助與租稅優惠、人才的培育、品牌通路佈建的協助及上市/櫃的協助與輔導等措施。唯有如此,兩岸服務業才能充分運用合作機會,發揮兩岸產業合作的效益。

三、提高服務業的研發資源及租稅優惠。長期以來,台灣重製造輕服務,絕大多數產業預算仍落在基礎研究、電子資訊業及代工研發方面,對服務業投入的資源及租稅優惠和其占國內就業、GDP的比重顯不相當。未來應大幅增加服務業創新、研發資源,才可凸顯服務業的重要性與加快服務業升級轉型的步伐。

未來兩岸青年創業的合作,或者台灣青年到大陸創業的機會,主要在服務業。「三一八」學運的爆發,讓政府驚覺與青年世代出現嚴重的思維落差。攸關台灣區域經濟整合的「兩岸服貿協議」與「兩岸監督條例」,至今仍停滯在立法院。如何透過開拓兩岸服務業的市場,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創造更多青年創業與就業機會,解決悶世代的經濟壓力,是朝野必須共同思考的問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