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滬港通」效應對台灣之影響◆文/聶建中(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交流雜誌104年4月號第140期(歷史資料)》

「滬港通」效應對台灣之影響◆文/聶建中(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大陸在穩健其亞洲區域經貿中心之地位後,祭出「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滬港通)政策,實有進一步達到讓上海躍升成為「世界金融中心」最終企圖的「吸金」陽謀。

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大陸為促進與香港資本市場的共同發展,大陸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監會)及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證監會)批准了上海證券交易所、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及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等,正式啟動了「滬港通」。此舉實為兩岸三地間的一樁金融大事,對後市兩岸三地間資金移動(capital mobility),勢必產生巨大影響。

「滬港通」開放大陸和香港股市雙向直通,大陸投資人透過機制可直接投資港股,稱之為「港股通」;香港投資人亦可透過機制直接購買陸股,稱之為「滬股通」。位於兩岸三地另一端的台灣,為因應「滬港通」上路,金融業主管機關的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核准了台灣專業投資人(財力三千萬元新台幣以上的自然人、專業機構投資人、以及總資產五千萬元以上的法人或基金)可透過券商複委託投資大陸A股。搭此「滬港通」便車,台灣專業投資人有了參與大陸股市風潮的便利管道,同時,台灣券商亦紛紛在香港與大陸各分支機構,投入備戰資源,企圖搶進「滬港通」所帶來的獲利商機。

國際金融市場專業人士有一套說法:「滬港通」是大陸的一計合法「吸金」陽謀,其目的在嘗試讓國際熱錢透過香港,再悄悄流入上海。此說法在「滬港通」相關規定中很容易看出一些佐證端倪,包括:一、被允許投資港股的內地投資者,必須為機構,而自然人必須為「帳戶餘額大於五十萬人民幣」的大戶才可以投資;反觀投資滬股,則完全沒有限制。二、資金流入上海的「滬股通」,其三千億人民幣的資金總額限制,多於資金流入香港「港股通」總額限制的二千五百億人民幣足足百分之二十。三、允許單日流入上海的一百三十億人民幣額度,較單日流入香港的一○五億人民幣額度,多出了百分之二十三。每日資金量流入上海之龐大、而流入香港之微小,資金逐步湧向上海,淨流入態勢明顯。四、依可投資的標的數來看,可投資的滬股標的多達五百六十八檔,翻倍於可投資港股標的的二百六十六檔,為投資人資金挪移上海股市的一大誘因。而今年美國升息之日將近,美股熱錢將逐步著手尋找其他標的,勢將再對陸股動能,提供一份提升助力。

股市投資一向為台灣民眾青睞的資產布局重心。台灣金融市場之證券業務發展,可以一九六二年台灣證券交易所(證交所)的成立為起始點,至今,已然五十多個年頭,股市成交市值隨一九七○、八○年代經濟之起飛躍漲,早已成為國際間金融市場深具規模且外資倚重的股票市場之一。時至二○一五年初,台灣上市(含上櫃)公司家數業已達一千五百三十九家,上市櫃開戶總數約二千四百萬戶,股票市值總額逾二十九兆新台幣,而股市成交金額每日約在一千億新台幣上下,以一個僅二千三百萬人口,GDP產值幾近五千億美元的小島經濟而言,股市交易之活絡程度,可見一斑。然而,此回「滬港通」的開通,將可能對台灣股市產生吸金影響,許多金融業界人士極為關注。

對大陸及香港來說,「滬港通」可望替陸股和港股注入新的資金活水;對台灣而言,則提供了台灣投資人投資陸股的便利管道,並為台灣券商創造獲利商機。然而,事件總是一體兩面,風險總伴隨機會而現身。台灣金融市場人士擔心,「滬港通」勢必吸引台灣資金轉戰香港與大陸,其影響可對台灣股市產生吸金效應,卻弱化台灣既有的資金活水,產生不利於台灣股市後續發展的負面效果,二○一四年底的幾週,台股成交量量縮明顯,似乎已反映了台灣投資人熱中投資港股與陸股的趨勢。因此,針對「滬港通」上路可能對台灣資金流向的吸金效應及台股後市影響,具有進行分析的必要性。

短期言之,「滬港通」上路對台股之影響理應不致太大,理由有以下幾項。首先,「滬港通」開戶等相關規定嚴格,如:開戶門檻需達人民幣五十萬元。再者,「滬港通」之交易規則也很嚴格,除須具備專業投資人資格才可進行交易外,其買盤(滬股通)有嚴格的額度控制,如:人民幣總額度三千億元(占上證市值百分之二左右)及人民幣每日額度一百三十億元(約占上交所日均成交量百分之十六)。其次,價格波動亦有其嚴格限制,於上海證券交易所,無論買賣單,不得超過前一日收盤價的正負百分之十(若為風險警示股,則不得超過正負百分之五);於香港聯合交易所,買單之委託價格不得低於買盤下百分之三。另外,交易股數單筆上限為一百萬股,且不允許現股當沖等等,礙於諸多嚴格規則,推測於「滬港通」開通初期,對台灣股市應不致產生過大的吸金效應,對台股盤勢的影響亦應不會過甚。

然而,長期看來,未來「滬港通」相關規定皆會隨著自由化的思維而逐步鬆綁。市場預估,「滬港通」的日後交易量,加上合格境外機構投資法人(QFII)及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法人(RQFII)的進駐,未來一年將可能有超過新台幣四‧五兆元資金投入大陸A股。另外,MSCI預計於二○一五年五月將A股納入全球指數的利多,此A股投資權重的調升,勢必對於台股以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或地區,產生資金排擠效應,長時間可能產生巨大資金磁吸效應,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針對台灣本土分析,由於台灣存在證所稅大戶條款的增稅稅制問題,中實戶可能逐步退出台灣證券市場的趨勢日益明顯,「滬港通」將會是引導台灣中實戶資金出走的重要管道之一。自二○一三年二月六日,台灣央行核准四十六家外匯指定銀行(DBU)開辦人民幣業務以來,不到兩年光景,台灣人民幣資產已快速累積超過三千億人民幣,未來台灣人民幣資產轉向「滬港通」的可能性大為增加。

如何強化台股競爭力,減緩台股資金外移效應,實為台灣金融主管機關當務之急。金管會刻正積極釋出的「台星通」、「台日通」以及「台英通」等拯救台股的「大三通」計畫訊息,試圖緩和資金可能外移的效應。不僅如此,更應積極加強上市公司的國際競爭力和金融國際化程度,避免台股遭受邊緣化的危機,協助台股力抗「滬港通」!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