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讓兩岸青年站上世界的舞台《交流雜誌104年8月號第142期(歷史資料)》

鳳凰花開,驪歌響起,不同以往,今年各大專院校畢業典禮,多了陸生的身影。二○一一年來台攻讀正式學位的首批陸生於今年畢業,兩岸學生舞動未來,蓄勢待發,正準備乘載夢想起飛。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不只是活力,更是希望。

觀諸兩岸學子畢業潮將至,政府與民間團體紛紛投入資源與經費,為他們搭建創業與就業平台。本期我們特別以「打造兩岸青年職場大舞台」為題,策劃一系列文章探討兩岸人才招募、青年就業與創業以及陸生返陸求職經驗。兩岸青年求職考量或許有別,面臨挑戰也各有不同,但尋求更寬闊舞台一展身手的渴望,卻是一致的。

「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淡江大學財金系李沃牆教授指出,全球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給了年輕世代就業困難的環境,卻相對提供毫無設限的創業自由,這自由正是年輕世代可以面對困境而不懼的力量,兩岸若能加強創新創業合作,有機會共創雙贏。

炎炎夏日的午後,台北華山一九一四文創園區湧進人潮,觀賞年輕人親手做出的遙控機器人、火箭模型、利用3D印表機印出一隻隻模型動物,以及皮件、銀飾等文創小商品。於此同時,海峽的另一端,座落上海靜安區一處舊辦公大樓的「新車間」,擺放各種電路板、電線或電子設備,讓年輕人在實作空間裡敲敲打打,熱烈討論機器人、遙控飛機或3D列印應用與技術。誠如文化大學推廣部廖肇弘產學研發長所言,將創意、創新、創業的「三創教育」,輔以創客的概念,從「想」的模式落實到「做」的過程,年輕人利用他們對新創事物的敏銳度和自信,結合兩岸優勢,重新詮釋「全球化」,兩岸創客風潮或將為產業注入新能量。

隨者兩岸交流深化,人才在兩岸間移動大幅增加,年輕世代成為影響兩岸關係的一股新力量,我們有義務為兩岸青年創造更多接觸與相互理解機會,讓兩岸和平發展產生共鳴與互信。本期邀請到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周祝瑛教授為兩岸人才交流現況把脈,其觀察到的現象及提出的解方,值得政府及教育主管機關深思。

先人的承擔開拓,鋪軌提攜,為兩岸共榮奠定基礎,當然,過程中制度的保障亦不可少。當各國企業聚焦在眼前激烈競爭的紅海,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杜紫宸主任和李永然律師不約而同提醒我們,面對大陸「紅色供應鏈」的衝擊,應關注兩岸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合作,主動協助台商智財權個案折衝,以保障服務業台商的品牌商標權益與商業機密。

不同的社會,訴說著截然不同的故事,唯一相同的,是音樂給人的悸動。一把吉他、一首簡單旋律,台灣民歌手用真誠的心,唱出屬於那個時代的「台灣好聲音」。經濟實力增強固然重要,文化影響卻更為深遠。期待在台萌芽、崛起的校園民歌,也能在大陸校園及新世代間繼續傳唱,讓兩岸寫下更多「我們」的故事。

不論傳奇人物作家三毛還是民歌時期的校園歌手,都見證兩岸在分治的大時代背景下,千絲萬縷的關係。兩岸文化的連結,是兩岸交流的根本。藉由對大陸求學的台商子女付出關懷與愛心,台灣在拼經濟硬實力的同時,正以不同的形式,發揚文化軟實力。

承續傳統,與時俱進,台海新價值-合作、創新、共存,正一點一滴地凝聚。兩岸年輕人的未來,就是兩岸的未來,兩岸新時代,正要興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