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型創業」正當紅◆文/李念殊《交流雜誌104年8月號第142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傳統定義中的「創業」,往往意謂著「一種追求高報酬的冒險行為」,創業成功,可能致富一生;失敗,或將永難翻身。不過,以現在當紅的「微型創業」來說,風險與報酬卻未必如此劇烈,對年輕世代更可能是一堂培養專注、學習決策、累積經驗與自我實踐的寶貴課程。
「微型創業」風起雲湧
創業有大有小,在創業的規模與資金光譜中,「微型創業」應是數量最龐大的一群。政府雖未明文定義微型企業與小型企業的區別,但在二○○七年施行的微型創業貸款鳳凰計畫中,則將微型企業定義為員工人數五人以下,小型企業則為五十人以下(按:此一定義與美國相同,惟歐盟則將微型企業定位在員工人數十人以下)。
依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二○一四年的統計,台灣中小企業共約一百三十五萬家,合計聘用約八百六十七萬員工,其中微型企業家數及其聘用人數雖未單獨表列,但台灣中小企業規模偏小,平均員工人數不到七人,如果再從部分新創的微型創業聚集地觀察,一人企業更是比比皆是。再依上述經濟部的統計,台灣就業人口共約一千一百零七萬人,如果扣除中小企業聘用約八百六十七萬員工,則大型企業聘用的員工總數僅約二百四十萬人。因此,對台灣經濟的成長與就業率而言,微型企業的活力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也為引導台灣走向創新型社會帶來可能性。根據今(二○一五)年「全球創業指數」(GEDI),台灣名列亞洲第一、全球第八,領先瑞士與新加坡;另依據全球創業觀察(GEM),台灣於「創業意圖」指標中「年輕人視創業為職涯規劃」排名第二,顯見台灣創業能量與創業精神蔚然可觀。
同樣地,在大陸總理李克強喊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工具箱」政策後,各類創業者、新公司更像雨後春筍般冒出,目前大陸每天有一萬多家企業註冊,幾乎每分鐘誕生七家新公司,創業速度驚人,其中又以北京、深圳為最。另根據統計,美國近二十年,平均每年就業機會增加百分之一點八,其中,成立五年內的新創小型公司對就業機會成長的貢獻達到百分之三。可見新創事業不僅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更為國家的產業與經濟注入活水。
「微型創業」的幾種類型
整體以觀,新世代的「微型創業」與傳統型創業最大的不同,在於加入更多的科技應用與文創軟實力,不僅追求較低廉的成本,更講求速度與獨特性。同時,政府為鼓勵青年創業,也致力於推動創業協助政策。以目前國內「微型創業」的發展趨勢來看,約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類型一:網路平台 隨著網路科技興起,每年不斷增加的上網人口以及日益便捷、廣佈的物流服務,提供網路經濟絕佳的發展基礎。同時,由於facebook、LINE等網路平台風行,大幅降低行銷成本,讓更多有潛力的年輕族群有機會與能力,透過網路科技的運用競逐市場,例如女大生陳卓妤成立臉書粉絲團賣肉粽,單週就賣出五百顆,銷售成績令人咋舌。
另一方面,對政府而言,如何透過網路推動或落實創新創業,協助青年運用網路科技創業,活絡經濟,也成為不可忽略的課題。但根據近年一項網路創業趨勢調查結果,網路商店創業者以三十一歲至四十歲居多,其中創業後獲利比就業時期多者僅佔百分之二十五、高獲利者也僅佔百分之五。因此,好的商品必須不斷創新、掌握時下趨勢,提供獨特、客製化產品及服務,持續滿足消費者需求,強化其購買意願,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網路購物市場中穩定獲利並成長。
為此,由科技部規劃的「創意實現平台」,以協助青年透過網路創業平台實現創業夢想為目標,推廣宣導網站經營及創意評選。行政院虛擬世界法規調適也自今年三月十二日起召開虛實整合會議,針對群眾募資、閉鎖型公司、網路交易課稅、遠距教育、電傳勞動、遠距健康照護、開放資料例外收費原則、零售網路定型化契約、個人資料利用與去職別化等九大議題檢討鬆綁。另,台北花博創新園區也在近期核定做為青年網路創業的基地,並取名「台灣新創競技場 Taiwan Startup Stadium」。 類型二:創客實驗 所謂「創客」(Maker)就是藉由數位工具,搭配設計,並使用雙手或自有機具做出產品的人,其精神就是數位、創新與DIY,是一種從過去只有「想」的學習模式,落實到「做」的觀念翻轉。在連結「想」與「做」的過程中,不僅有助於尋找答案、解決問題,更能誘發新的創意與發明,被視為是啟動未來創新的重要推手之一。或有論者認為「創客並非創業」,而是一種基於跨界分享、共創的精神,但筆者認為,如果好的創意能發展成可行的商業模式,自會轉為「創業」,為產業挹注新的能量。例如,最為大家所熟知的,美國家庭的車庫往往是腦力激盪、實作創新的發源地,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車庫中製作出第一代蘋果電腦,就是最佳的典範;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起的Fab Lab實驗室模式及其教育推廣概念,也成為Maker Movement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隨著美國掀起的這股創客運動,台灣創客社群也早已成形,例如創客名人鄭鴻旗在二○○九年就成立OpenLab. Taipei,讓社群可以聚會討論,現場也提供可以做精密雕刻電路板的數控工具機CNC與3D印表機等許多工具,供創客使用。目前已有許多年輕世代紛紛投入數位製造、 Fab Lab、Maker Space 的創建與推動,而台灣深厚的IT製造基礎,也有利於激發更多創意與創業的發展。有鑑於此,政府也致力推廣相關計畫,例如勞動部委託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建置的「Maker Car行動自造車」,於今年二月在台南就業中心正式亮相。這輛全台第一部裝載著3D印表機、小型CNC與數位刻字機等工具的行動自造車,主要用於前往雲嘉南各鄉鎮市區走透透,推廣創客精神,並利用車輛載具的高機動性與模組化課程,提供年輕人設備與技術,啟動雲嘉南地區的創客夢。
至於大陸方面,創客運動的啟蒙雖比台灣晚,但卻奮力急追,並積極推動兩岸青年創客交流。今年七月北京舉辦「我和我的朋友‧創客北京體驗營」,就邀請兩岸近三十所大學、一百六十位青年學生親身體會大陸的創新熱潮,分享彼此的創業新思路。
類型三:文創工坊 台灣不乏創意人才,卻僅有相對稀少的文創事業品牌,主要問題在於創意人才的經營管理能力不足,並缺乏穩定的創業空間與行銷通路。為此,政府近年在積極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致力改造舊有廢棄空間或以活化古蹟的方式,提供有意從事文創產業的年輕人實現理想的空間。以經濟部為例,已在台北、高雄、花蓮的老舊或廢棄房舍中,成立三個創作基地,再從各個基地出發,帶動相關產業聚落進駐,活絡在地商圈與經濟。
曾於二○○九年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的中山足球場一隅,也在二○一四年打造成一個新的主題市集-「MAJI MAJI 集食行樂」,結合美食、文化、神農市場、創意市集及展演空間。尤其是創意市集,規模雖不大,但看著一個個年輕人在一至二坪的開放空間中,專注且親手製作皮件、銀飾、彩繪服裝、金工物件等文創小商品,不禁令人動容。
除了政府政策支持與資源的投入,民間也展現自發性的力量。例如成立於二○一一年的台中范特喜微創文化有限公司,利用閒置老舊建築,以綠建築的概念進行空間改造後,先是以工業設計為主題在台中市西區美村路一段一一七巷內形成第一個小聚落,再持續向外延伸,引進各種文創相關的微型創業者,共同營造生活創意聚落。如今,這個結合創意觀念與古老味道的巷弄型商圈,已成為年輕創作者實現夢想的歸宿之一,也是旅人尋找幸福滋味的落腳處。
創新才是「微型創業」的王道
今年五月,行政院長毛治國在出席國發會空總舊址主辦的「永續台灣國土空間發展特展」時曾指出,台灣經濟要轉型,需要靠創新、創意、創業來帶動。有趣的是,當今的「創新、創意、創業」未必要大成本、大製作,只要點子夠好、創意夠新,加上有商業化的可行性,都能闖出一片天地,可說是食衣住行育樂,無「創」不在,例如近期一群愛好品酒的七年級生透過雲端應用及專業知識,開發出「智慧釀酒瓶」,使用者只需按照「酒譜」購買食材原料,連同團隊開發的「酵母膠囊」一同放入智慧釀酒瓶,即可在家釀酒。研發團隊創新的想法獲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青睞,已獲贈二百萬元獎勵金,未來有機會量產上市。可見創新才是「微型創業」的王道,莫以「微」而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