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帶台灣經驗返鄉—對首批「台歸派」返陸求職看法◆文/ 譚子山(畢業陸生)《交流雜誌104年8月號第142期(歷史資料)》

根據陸聯會微博透露,台校招收陸生就讀學士、碩士和博士班至今已辦理四年,就讀二年制學士班則辦理兩年,今(二○一五)年是首批陸生畢業的一年。因此,在「海歸」越來越多的大陸,如何規劃未來的求職計畫,將是一場「大考」。

台校經驗 獲益良多

在我看來,台校作為境外高校,其經歷在求職中能為我們帶來獨特的優勢。一方面,海外學習經歷能夠在求職時受到面試者關注,同時,出於員工多元化考慮,很多公司甄才時會考慮聘用相當比例的海外留學生,因此頂尖台校的背景起碼有助於順利通過簡歷的篩選階段。另一方面,得益於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台灣的義工項目層出不窮,不少面試者都會關注求職者的義工經歷,如果求職者有與眾不同的義工經歷,也能促使面試者對簡歷印象深刻,發揮額外加分作用。同時,陸生的特殊身份也能提升溝通能力。在台灣兩年學習中,我有很多機會去傾聽台灣同學的意見,消除彼此間的誤解。這份經歷讓我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並以更包容的態度與人交往。對我而言,這樣的經歷無論在求職的群組面試,還是平時為人處世方面都獲益良多。當然,這並不是每一名陸生與生俱來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

然而,由於歷史因素影響以及政策法規的限制,台校在求職中的劣勢也相當明顯。首先,台灣政府對於陸生實習有嚴格的限制。在大陸的求職場上,幾乎每位求職者都有企業實習的經歷,如果陸生缺乏如此關鍵環節,將會在面試中「丟掉一城」。同時,台校在大陸的認可度依然很低。在我求職時,無論面試者,還是同行的求職者,都不太清楚台校的具體情況,他們或誤以為台大的校址在台南,或不知道兩岸已經實施學歷互認政策;更有甚者,分不清楚「台灣大學」與「台北大學」。此外,台校的職業培訓並未與大陸職場接軌,造成陸生易與商業社會脫節,這個現象在大學部的陸生中尤為嚴重。事實上,由於台生是職業培訓的主要受眾,因此學校較多提供的是本土企業的資訊。然而,由於台企和陸企(特別是大陸國企)在經營方式、經營理念以及招聘方式均有較大差別,陸生回去求職可能會遇上「水土不服」的問題。

運用資源 增強能力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據此,為了在求職中發揮優勢、彌補劣勢,建議陸生可充分利用台校的資源。首先,面試者青睞境外留學生,實際上是看重我們的英語水平與所受的國際化教育環境。因此,在平日學習中,我們可以選修英語課程,閱讀英語資料,申請海外交換學程,並積極和台生以及國際生進行交流,從而讓自己的境外經歷更加「貨真價實」。同時,我們亦可積極參加台灣本土團體提供的義工項目,比如台大僑陸組在每年暑假都會開展「馬來西亞海外服務學習」,這類項目無論是在「妝點簡歷」,還是開闊視野方面,都有很大幫助。其次,積極與台生交流,學會傾聽他人意見,也有利於增進交流能力。在「海歸專場」的面試中,我發現部分留學生雖有著耀眼的經歷,但表達能力卻不盡如人意,言不達意、避重就輕的問題時有發生,反覆的訓練將有助於改善此一問題。最後,平日多向大陸的業內人士請教,寒暑假期間參加相關實習項目,也能夠讓我們瞭解大陸各行各業的一手資訊,及時與大陸的商業社會接軌。

事實上,單純的學歷背景很多時候只能幫助我們通過第一輪的簡歷篩選,對於許多銷售職位而言,它甚至不那麼重要。在最後的面試關卡,多數面試者更加關注個人能力和性格。因此,要在求職中勝出,還需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的資源,培養相關能力,讓自己成為一名訓練有素的求職者。

陸生求職 多元選擇

根據我在獵人頭公司工作朋友的說法,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求職者:工作幾年以後,選擇去做義工,或者申請國外「打工度假簽證」。在其他同事眼中,這類求職者的決定實在過於天真,他們認為職業生涯中斷會對個人職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並讓自己與商業社會脫節,因為返國後不一定能找到一份與從前相當的工作。但我對此持保留態度,事實上,我們可以選擇成為某個領域出類拔萃的人才,在商業社會中逐利而行;也可以選擇成為為他人牟利,從事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職業選擇是個人對於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並無對錯之分,以下希望藉由分享幾位朋友的故事,以窺探他們在就業時的心情。

A君是我的中學校友,原本在新加坡某大學修讀博士學位。但在修讀博士學位的第二年,枯燥的科研生活讓他對研究失去興趣。無獨有偶,那時剛好認識一位來自南亞的訪問學者,希望開拓國內某類科學儀器市場,以滿足當地實驗室龐大需求,A君恰好能從大陸進口價廉物美的產品,雙方一拍即合。在A君的職業規劃中,他不願從事重複、枯燥且投資回收週期過長的工作,因而轉向追求自由靈活、吹糠見米的生活方式,從事出口貿易業務恰好可以滿足他的願望,因此他選擇創業。   B君是我大學的學姐,畢業後進入一家旅遊公司。旁人說,憑她的能力,其實可以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她工作一年多後,我問她有沒有後悔當初決定,她說,工作後的確遇到許多出乎意料的事:思考旅行路線、撰寫出團計劃,每天費盡心力卻不被顧客認可,但無論如何,比做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情要幸福得多。在B君的職業規劃中,她不願為了生計疲於奔命,旅遊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她選擇旅遊行業,成為一名旅遊規劃者。

C君是我在台大認識的一位陸生,曾在大陸一家知名外資企業任職,但工作兩年後,卻毅然放棄高薪厚祿來台灣進修。被問及箇中原因時,他提到工作時認識很多朋友,有些朋友即使已在管理階層,仍對工作缺少安全感;有些朋友則只能通過消費填補精神的空缺,看到朋友的生活,仿佛看到自己的未來。明確理解這種生活並不是自己的理想生活後,他毅然辭職赴台研讀。在C君的職業規劃中,渴望未來有一份穩定的教職工作,並期望以自己的想法改變身旁的人,因此他選擇大學教職工作為職業目標。

瞭解自己 正確選擇

就我自己而言,我並沒有像A君那樣有著「拼搏進取」的精神,也沒有像B君擁有對夢想的執著,更沒有像C君抱有「鴻圖大志」。我嚮往的是一份薪酬穩定且準時上下班的工作。當我蒐集行業資訊時,發現這樣的職位多數情況下都要求碩士學位,因此我來到台灣攻讀研究學位。有了清楚的職業規劃,台大的研究生學習成為我一個重要的職業緩衝期,兩年經歷使我培養嚴謹的分析能力、清楚的表達能力及踏實穩重的個性,有助我的求職規劃及未來的職業生涯。  

四個人不同的職業選擇分別代表對不同生活的選擇,A君選擇的是一種冒險進取的生活,B君選擇的是一種追求夢想的生活,C君選擇的是一種貢獻社會的生活,而我則選擇了一種安分守己的生活。這些選擇看似簡單,但做出這些決定前,我們都做足了「可行性評估」。事實上,大陸邁向市場經濟三十多年,很多行業用人需求逐漸飽和。因此,做決定時,不能僅憑一腔熱情,還要考慮時間成本、婚姻計畫及家庭條件等客觀因素,更重要的是,瞭解自己以及瞭解行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