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大學生交流之建言◆文/周祝瑛(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交流雜誌104年8月號第142期(歷史資料)》

兩岸交流不僅是認識雙方發展的重要途徑,也可透過彼此的軟實力,影響對方原有的認知與態度。許多研究都不約而同指出,兩岸人民交流,尤其是大學生之間的互訪、學習與交流,雙方對於兩岸社會的認知與情感,都已發生重大改變。整體而言,大陸來台人士對於台灣的公共秩序及熱情有禮、開放平等、文化傳統、民主法治有良好印象與評價。而兩岸大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陸生多數對訪台期間的經歷抱持積極想法,在台停留期間越長,對台灣社會各方面的認識也越深入。相對地,台灣學生前往大陸交流或求學,基於雙方社會民主開放程度不同,對於大陸整體印象,則較為保留。

陸生對於社會事件持不同解讀

然而,根據近年的研究發現,澳門來台求學學生來台半年至九個月後,三分之一的澳門學生開始對來台讀大學決定感到後悔,原因甚多,包括:對於國內若干私立大學與科技大學的學習品質,與學生讀書風氣等問題感到不滿。尤其許多學生來台前並不清楚國內一般私立科技大學雖以「科技」為名,但卻是朝技職體系發展,與原先期望有所落差。此外,對於台灣之食物、交友、社團等都出現與原先期望不同之反應,也產生社會孤獨等負面情緒。另外,根據筆者與楊景堯教授所主持之「兩岸大學生交流之評估研究」計畫也發現:大陸來台交換生與學位生,因對所處的台灣環境相當敏感,對於社會重大事件也呈現出不同態度。例如:二○一四年四月,筆者和十多位在高雄中山大學就讀研究學位的大陸高校學生訪談過程中,發現這些學生因太陽花學運而對來台求學與畢業後的發展持相當悲觀態度。另一方面,針對交換陸生的數百封問卷,又出現對於太陽花學運持讚揚態度。其他的研究也發現,大陸學生中交換生與學位生,尤其在研究生這一族群上,原就受到我方招生政策「三限六不」的影響,對於長時間留在台灣學習的動機與興趣,更出現與過去的認知與假設相當大的差距。

筆者曾針對來台讀大學與研究所的大陸學位生及短期半年或一年的交換生,進行追蹤研究,發現一些值得政府、民眾、甚至各大學留意關注的現象。首先,對台灣社會與民眾的整體印象,陸生十分肯定台灣人與人間直接互動時的態度,例如一般民眾的人情味、商店人員的服務態度、一般民眾的基本禮儀、公德心與守秩序習慣、環保意識等。相對的,台灣民眾對國外事務的理解與投入,包括:一般民眾對大陸的瞭解、國際觀,整體社會對外來文化與人民(尤其是國外的有色人種)的接納程度,皆不如預期。

至於來台學習上對台灣整體的大學印象,最受到肯定的是學習條件與資源,其次為校園環境,但多屬於硬體方面的條件。至於在學習氣氛與學習效果上,則與原先期望有所落差。尤其在與台灣同學的互動、課程中的實習機會、上課討論氣氛、台灣學生的學習動機(努力程度、課堂參與度等)、台灣學生的學習態度(如準時上下課與交作業)、台灣同學的國際觀與對大陸的瞭解等,則出現落差,尤其對於大陸社會仍充滿過時的偏見。

由於地緣及文化語言上的優勢,台灣仍屬陸生出國學習與交換的熱點地區之一。每年數千名的交換生來台最主要目的,是領略不同文化,開拓眼界、感受台灣的風土民情。學習能力與學術水平方面並非來台交換陸生的首要目標。但對於另一群來台長期學習的學位生,在花了二至四年不等的青春歲月,有機會深入瞭解台灣社會後,他們對台的觀感就相當不同,尤其當他們畢業後必須在三十天之內離境,面對大陸企業對台大學文憑的不熟悉等挑戰,這些與大陸人脈中斷數年、由台灣培養出來的陸生,他們的滿意度與未來動向,值得關注。 換言之,原先許多相關研究所認定的兩岸大學生交流,有助於雙方對兩種文化的瞭解與交融,來台停留時間愈長,對台灣產生民主與自由等社會方式與學習樣態愈認同,其實仍有疑義。尤其從最近的研究與首屆大學部畢業陸生的部分調查內容發現,隨著陸生長時間在台的停留,反而更容易出現陸生在台灣與大陸這兩種文化與社會制度的調適過程中,十分容易受到外在環境與事件的衝擊,凸顯出「教育交流」非常脆弱的一面:不但受到兩岸政治與經濟發展的影響,更容易受到政治事件中的社會議題的左右。相對的,在大陸交流與求學的台灣學生,是否也有類似的反映?值得探討。

社會事件與陸生來台求學之研究與評估

有鑒於此,作者建議國內應儘早探討在重大社會事件中,歷年來如:太陽花學運、香港學生占中、張顯耀洩密案、環球時報報導陸生遭台方間諜案、APEC「馬習會」破局、淡大學生會會長選舉、台灣擬通過陸生健保案、習近平重提「一國兩制」,與台灣歷次選舉等,對於兩岸大學生產生之影響。此外,二○一七年大陸將正式進入少子化階段,大學生人數將持續下降,此趨勢是否也會影響台灣的陸生招生?上述這些社會事件與議題對於兩岸大學生的影響為何?尤其大陸交換生與學位生,對於上述事件的態度有何改變?這些事件會不會左右大陸交換生日後來台深造的意願?是否會降低大陸學位生在面對其他陸生來台求學時的推薦意願?面對國際留學生招生競爭加劇,大陸面對台灣「九合一」大選後的政治生態與兩岸關係,開放陸生來台與招收台生政策上,是否會受上述一連串事件影響?反觀,我方二○一六年也將面臨總統與立委選舉,這些變化將對台灣的陸生政策有何影響?值得學術界預先進行評估與探究。

兩岸大學生交流政策建議

兩岸交流不僅是認識雙方發展的重要途徑,也可透過彼此的軟實力,進而影響對方原有的認知與態度。然而,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兩岸大學生對社會重大事件,呈現相當不同的認知與態度,有必要儘早針對二○一一年正式開放陸生來台就讀以來,兩岸大學生之交流變化,與雙方返國就業之狀況,進行追蹤分析。除針對兩岸重大事件對兩岸學生態度變化進行探究外,可彙整兩岸陸生與台生的相關論文與專題研究報告,進行後設分析。最後,進行「兩岸大學生交流追蹤資料庫」建置工作(Cross-Strait Exchang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Database,簡稱CEUSD)。建議政府成立類似「國際教育協會」,仿效美國《門戶開放報告》(Open Doors),定期彙整來台陸生與赴陸台生基本資料、統計數據與相關研究,期能出版類似《兩岸大學生交流門戶開放報告》(The Open Doors Report on Cross-Strait Exchang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建立兩岸大學生交流追蹤系統,協助規劃台灣各大學陸生輔導與追蹤體系,為兩岸大學與招生建立雙方交流風險評估機制,並提供招收陸生的政策參考,進一步為兩岸少子化的到來做好準備,積極吸引大陸未來各行各業的領導者與大學生來台學習研究、與交流合作。

適時檢討、調整政策

兩岸學術交流建立在台海關係,尤其涉及大學生交流這部份,表面上呈穩定成長,實際上深受雙方當局政策所主導,包括政治與社會氣候等。雙方關係其實會受到不同政黨政策取向與社會事件所影響。例如,台灣二○一四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即是影響兩岸大學生交流觀感與雙方政策走向的例子。因此,如何掌握兩岸重大社會事件對於兩岸交流之可能影響,尤其針對近期發展與潛在衝擊進行評估,將有助於雙方正確解讀社會衝擊,減少政策誤判之危機。此外,國內目前對於陸生之相關研究甚多,但因各自缺乏聯繫與統整,較難發揮一定之學術影響力;對於各大學招收陸生也缺少單一窗口,而出現各自為政情況。因此,實有必要建立兩岸大學生相關資料庫與後設研究。例如:今(二○一五)年台灣各大學研究所錄取陸生人數雖較往年提高,但來自國內大學(私校為主)培養的畢業生占三分之一,與前三年多以二一一、九八五大陸高校學生的素質將有所差異,是否代表報考台灣研究所的陸生人數及素質呈現下降趨勢?據報載,今年國內若干頂尖大學預備錄取的正取陸生,大多放棄來台就讀,結果錄取的多屬備取陸生。換言之,國內頂尖大學在招收大陸一流高中生上仍有努力空間。也有陸生觀察,認為來台前兩年陸生(不論是大學部或研究所)程度最好。當台灣高教口碑與相關政策逐漸在大陸傳開後,對台的新鮮感與神祕感逐漸消失,甚至能較務實看待來台讀取學位一事後,是否會對來台念學位意願有所影響,則有待進一步觀察與研究。

最後,對於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或招收陸生的「三限六不」等政策,在實施四年以來,有不少地方已經不符時代需求,亟需重新檢討與調整。尤其在明年「一○五台灣高教少子化大限」即將來臨之際,必須及早檢討陸生政策,進行全面的陸生調查,重新檢視招收陸生的上位概念與實施目的。在現有招收政策與誘因不足情況下,台灣教育機關與各大學必須及早研擬因應對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