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商子女學校教育成果豐碩◆文/謝璦竹《交流雜誌104年8月號第142期(歷史資料)》

教育是國家的百年樹人大計,但台灣教育近年卻面臨學用落差加大、大學過剩等種種危機。不過,由台商興辦的台商子女學校儘管處在兩岸體制夾縫中,反倒表現優異,不但升學成績高人一等,校園更難得地少有霸凌、甚至毒品等當前台灣校園常見的問題。惟值得憂慮的是,台商子女選擇在大陸升學的愈來愈多,政府應該加強對台商學校的協助來扭轉這種趨勢。

上海台商子女學習表現優異

以上海台商子女學校為例,該校今年學測成績優異,有十四名學生達到頂標,可申請兩岸最頂尖的學校,不但在三所台商子女學校中居首,也是該校歷年最優表現。除十四名學測達到頂標,另有二十一名學生介於頂標與前標之間,總計在均標以上的學生有七十名。其中,蔡沅庭、張嘉升、洪宇利等七名學生申請台灣的大學就讀。

其中,今年學測榜首蔡沅庭的總級分達七十二級分,優異的表現早已獲得香港科技大學獎學金,但蔡沅庭和父母看好上海未來將成為亞洲金融中心,鼓勵蔡沅庭就讀大陸的大學,更以北京大學或清華大學的財金科系為第一志願。

蔡沅庭的選擇也反映出兩岸教育地位的反轉。扁政府時代,台商子女學校曾經歷過「兩岸不是人」的艱辛階段;不僅台商,連尚未成年的台商子女回台後都遭到歧視,但當時台商學校學生的心中仍以台灣學校為第一志願。不過,政府對台商的照顧未如人意,加上大陸崛起,讓學生與家長改變想法,學校教育方向也隨之改變。

蔡媽媽就表示,蔡沅庭從小學開始一直在上海本地學校就讀,高中原本讀的是靜安區的市重點學校,高二上學期快結束才轉到上海台商子女學校,主要是考量台生參加大陸高考門太窄,才轉學到台商子女學校。

蔡沅庭的父親出生於香港,在上海外商公司擔任高階主管,蔡媽媽則是台灣人;兩個人都認為,上海未來將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很有可能取代香港的地位。

家庭式照顧 凝聚學生向心力

事實上,台商子女愈來愈多願意留在大陸發展,台商學校的教育也加重這方面的培育。據珠三角「名校」東莞台商子弟學校董事長葉宏燈表示,由於學生很多是台商二代,學校特別著重接班教育,因此,不只是學識,更重視學生的人格教育。例如,高中畢業旅行學生會搭二十一小時的火車到北京,並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大陸國台辦宴請,目的是讓他們體會大陸的廣大,為未來的全球競爭做準備。接下來,學校還規劃大草原、新疆、西藏、黃土高原與東北等多條旅行路線,以豐富學生心智格局。

上海台商子女學校董事長楊奕蘭也提到,今年有一班學生全部都達到均標,這是因為導師鼓勵學生,要一起去北大、清華參訪,並到釣魚台賓館晚宴,令她特別感動。

楊奕蘭以先進國家國際學校標準自我期許,盡力使學生不只受到良好的智識教育,在體育等非智識類教育上同樣不遺餘力。楊奕蘭更定期邀請成功人士演講或座談,讓學生在校期間多瞭解社會脈動,以利畢業後立定志向。

不過,這些成績大多是台商群策群力達成,政府沒有給予太多協助。台商子女學校來自教育部的補助,甚至比國內學校還少,不管在經費或師資的資源上,經常面臨緊缺。台商學校在資源上不足的部份,完全由該校老師與家長的全心付出來彌補。

上海台商子女學校校長陳成恭說,該校在軟硬體上,資金多半仰賴捐助,不可能與大陸本地學校競爭,但學生仍表現優異,不亞於上海市重點學校或台灣明星學校,這要歸功於老師的付出。

學校入學不做篩選,這是考慮台商子女居住地時常變更,而該校成立宗旨就是要讓孩子有銜接的教育,以配合其「打帶跑」的性質。但也因為這樣,學生入學時程度頗為參差不齊。

不過,儘管入學時程度差異大,但入學後在老師悉心照顧下,使學生對學校向心力特別強。因此,在台灣學校常見的霸凌、甚至吸毒等問題,在台商子女學校幾乎沒聽過。

據該校榜首蔡沅庭的父母表示,導師對學生的照顧非常細心體貼,對孩子就像大姊姊一樣,老師的熱誠又帶動了家長。例如,家長自發地輪流提供餐飲,學生一天可以吃五餐,點心水果都不缺。

該校師資都是從台灣遠道禮聘。董事長楊奕蘭表示,該校有一百一十多名老師,其中有七十多名來自台灣;同時,全體老師一律住校,等於二十四小時都在照顧學生。

加強台商子女教育 提升台灣競爭力

海外台灣學校屬於國民教育,理應由政府興辦,但受到兩岸特殊政治關係影響,台商子女學校使用的台灣教材送抵學校前,都需經過大陸地方教育部門審查,對大陸有影響部分會被刪減,像「中華民國」會改成「台灣政府部門」、「行政院」改成「台灣行政部門」、「民國」會改成「西元」、「我國」會改為台灣省,所有科目中,歷史、公民刪減最多。因此,教育部與陸委會規定,台商子女學校學生暑期要回台接受公民與軍訓教育。固然是考慮周到,但政府對台商的照顧還有極大的加強空間。

一九八○年代末至一九九○年代初,在美國貿易法三○一條款壓力下,台幣三年內大升近百分之四十,從一美元兌四十元新台幣升至一美元兌二十六元新台幣,導致我出口價格競爭力盡失,從事出口業的台商被迫將生產基地外移大陸。當時有學者建議,由政府出面協商,在大陸建立台商村,以免台商面臨高風險大陸市場而被各個擊破。但這個被新加坡、南韓等國廣泛採用的策略卻沒有獲得政府採納,反而採取「戒急用忍」政策。

回顧歷史,政府實應加大對台商照顧,不可重蹈覆轍!子女教育是安定家庭的重要力量,國民品格的養成更要把握黃金時期;如此,將來台商子女必成為我國重要的海外棟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