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黑貓」到「綠貓」:大陸綠色消費對台商的機遇與挑戰◆文/黃健群(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副組長)《交流雜誌104年10月號第143期(歷史資料)》

二○一五年一月一日,大陸新環保法開始實施不久後,前央視主播柴靜在網路上播放自製紀錄片「穹頂之下」,震撼兩岸,「環保問題」不但成為「兩會」期間熱門話題,也使得「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間的平衡問題,再次成為中共治理必須面對的艱難挑戰。因此,在透過政策法令強化環保力道的同時,更值得觀察的是大陸產業戰略的轉變。隨著大陸對「綠色發展」的重視,對台商來說,綠色消費將是一個機遇,也是兩岸產業合作的可行方向。

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已是全球趨勢


自一九六二年闡述化學殺蟲劑DDT對環境造成系統性危害、瑞秋卡森(Re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一書出版後,全球開始關注資源有限性和環境破壞的問題,並展開一連串「綠色革命」。自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與環境保護有所平衡,已是全世界國家走向現代化過程中需要面對的課題。

綠色消費是當代綠色運動的一部分,強調可循環再利用、可回收的環保消費方式。簡單來說,也就是「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理念。事實上,從上游的製造、中端的流通,以至後端的消費,綠色消費都有既定規範,即「經濟實惠」(economic)、「生態效益」(ecological)、平等、人道(equitable) 的「3E」,以及「減量」(reduce)、重複使用(reuse)、循環利用(recycle)的「3R」。具體而言,就是鼓勵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能夠重視生態,在使用綠色產品過程中可以減少能源消耗,以及對環境的污染破壞。

大陸政府透過政策法令,逐漸強化環境保護力道


和許多西方先進國家一樣,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富足,大陸民眾越來越重視包括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勞工權益等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各種權益。在環保問題方面,大陸政府亦不斷透過強化環境部門的職能來因應:一九七三年大陸官方成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一九八三年大陸政府宣示「環境保護」為國家方針;一九八八年,大陸國家環境保護局升格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二○○八年三月,再次升格為國務院環境保護部。

因應「永續發展」的國際趨勢,大陸政府近幾年來,推動許多環保活動,亦針對環境污染問題,修訂相關法規:一九七三年至二○一一年,大陸國務院先後召開七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為解決大陸環境問題做出許多重大決策;九○年末開始,大陸政府推動包括「三綠工程」(開闢綠色通道、培育綠色市場、提倡綠色消費)、舉辦「綠色消費主題年」、「綠色中國」論壇等活動,加以許多法規和政策的制訂,顯示大陸政府對環保的日益重視。事實上,在最近一次大陸「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中,大陸政府即明確指示,為加強環境保護,將透過「定指標」和「問責」方式加速企業的節能減排。二○一四年四月,大陸全國人大通過號稱「史上最嚴格」的環保法修訂案。根據大陸環保部公布,二○一五年一月開始執行的「新環保法」,七個月內,大陸各省因違反「新環保法」而被連續處罰的案件共三百四十八件,罰款數額達二億八千二百零三萬餘人民幣;查封、扣押案件共二千零六十五件;限產、停產案件共一千三百四十七件;移送行政拘留共九百二十七起,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共八百六十三件。由此可知,基於對環境的保護,大陸政府將強對企業污染的管控與懲處。

大陸「綠色發展」產業戰略將是台商的機遇


究其實,大陸產業戰略已在改變,原來強調經濟增長「以GDP為中心」的傳統發展論述,將被強調「綠色發展」的科學發展論述所取代。換言之,同樣強調「發展」,但「能抓老鼠的好貓」,已由「黑貓」轉變為「綠貓」。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共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以GDP為中心」發展論述,雖然締造了驚人的經濟成長,卻也付出極大的生態環境代價,以及城鄉、區域、分配等各方面的社會矛盾。為解決經濟快速發展過程所帶來的各項危機,中共於二○○三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取代傳統發展觀。在科學發展觀的戰略下,不但於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永續發展」概念,首次將生態文明寫入黨章,與此同時,提出「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核心的「十二五」規劃(二○一一至二○一五),除透過服務業比重的強化,要將長期作為「世界工廠」的「製造中國」,逐漸轉向「消費中國」、「服務中國」;並且透過「轉型升級」策略,讓大陸製造業,從「高碳」轉向「低碳」,由「黑貓」轉變「綠貓」。因此,二○一四年習近平強調的「新常態」經濟,即是延續「綠色發展」論述,指出未來大陸將不再為求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要推動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並加強服務業比重、強化大陸內需市場。同時,要由過去要素、投資趨動的經濟增長動力,轉向創新趨動。

在此產業政策戰略下,環保相關產業成為大陸新一波商機。舉例來說,大陸「十二五」規劃環保產業總值預估達人民幣四.五兆,增加值占GDP 比重百分之二左右,產值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五以上,在大陸極力希望推動「黑貓」變成「綠貓」的此刻,對台商來說,「綠金」商機是一個新的機遇。

台灣在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等產業相對成熟,可扮演垂範大陸的角色。例如一九九三年,台灣已開始推動、強調「低污染、省資源、可回收再利用」的環保標章計畫,迄今包括電器、衛生/清潔用品、建築/園藝用品、文具等數千項產品獲准使用;一九九八年我政府將綠色採購規定納入政府採購法,成為全球第一個將綠色採購納入法令的國家,同時,台灣也推動環保產品的認定準則。隨著環保意識和消費者的自覺,在民間組織、企業共同推動下,綠色消費在台灣已逐漸形成規模,無論是里仁、主婦聯盟、聖德科斯、棉花田、無毒的家等有機食品、商品、節能家電用品,或者是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甚至是所謂的「綠建築」,只要和環保、節能有關的產品,即使價格較一般商品高,都能獲得台灣民眾親睞。

如何進入大陸內需市場是台商的挑戰


對台商來說,要參與大陸綠色消費市場,主要有兩個層面問題:一、大陸綠色消費環境仍未成熟;二、進入大陸內需市場仍有許多難度。雖然大陸政府持續倡議「綠色消費」,但目前仍存在幾個問題,包括:一、綠色製造未形成常態。對大陸企業來說,開發綠色產品的技術仍不到位,再加上獲利還不確定,在缺少誘因情況下,無法形成以綠色產品為主的綠色產業常態;二、綠色市場仍未完備。大陸政府雖然鼓勵綠色生產、綠色營銷,但由於產品認證、綠色通路的標準仍未全面建立,再加上相關綠色標章申請仍困難等因素,以致綠色市場仍較為混亂;三、綠色消費文化仍未成形。大陸消費者雖然開始重視環保,但對於食品安全、空污等較不直接感受到的綠色消費,仍未形成習慣與文化。這主要是因為綠色消費通常價格較高,以及綠色觀念仍未成熟等因素。

要建構一個「綠色消費」的環境,生產者、流通企業、消費者等各個環節都有許多「工程」必須推動,甚至牽涉到消費文化的改變。簡言之,綠色消費是一個需要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的工程,無論藉由政策引導、法規配套、觀念釐清,乃至於文化的建立,都需要跨界共同合作。在建立體系之前,綠色產品的生產、製造與銷售是綠色消費的基本環節,台灣綠色產品進軍大陸,不僅可為大陸環保提供助力,台灣企業的「綠色製造」經驗,更可為大陸產業升級提供示範作用。

然而,台商「綠色製造」的產品要進軍大陸內需市場,仍有制度不夠完善、大陸本土企業競爭,以及平台不夠多元等諸多困難待克服。雖然大陸「新常態」經濟強調強化大陸內需市場的動能,但近幾年來,由於配套不足,再加上既有政策不夠落實,往往成效不如預期。因此,大陸政府應瞭解,若能利用台灣長期積累的「綠色產業」經驗,讓台商參與綠色消費市場的建立,將有利於大陸「綠色發展」的新經濟路線。換言之,大陸政府應思考如何讓台商共享「綠色消費」市場,例如讓台商更多參與大陸公共工程的採購、加大對智慧財產權的服務與保護、建立有效「綠色通路」等,讓台商共同協助大陸綠色產業的建立與發展,也為兩岸產業提供新的合作契機。

過去三十年,台商在大陸經濟崛起過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從傳統製造業、科技業到連鎖服務業,為大陸產業發展注入許多新的動能。在新一波的「綠色發展」過程中,兩岸政府必須深刻理解台商的重要性。對我政府來說,如何運用既有產業合作平台及兩岸協商機制,讓台商參與大陸綠色消費市場,藉此推動台灣經濟成長動能,將是未來政府的重要課題;而對大陸政府來說,其在「黑貓」轉向「綠貓」的經濟轉軌過程中,必須理解台商在大陸「綠色發展」中具備的正面積極意義,應為台商建構更多參與大陸內需市場的友善政策環境,俾利大陸新經濟發展。

良好環境的企求,是人的基本生存願望。柴靜的「穹頂之下」之所以引發兩岸共鳴,在於雙方民眾都能深刻體會:竭澤而漁的經濟發展方式,其所導致各種污染及生態破壞,終將對人類反撲。兩岸一水之隔,任何環境破壞都會相互影響;因此,兩岸應思考如何進一步加強合作,透過綠色產業、綠色消費市場的建立,推動對環境的保護,共同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生存空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