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人口大震盪◆文/薛承泰(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交流雜誌104年10月號第143期(歷史資料)》

台灣人口變遷概況


生育率從世界最高變為最低


台灣在一九五一年育齡婦女總生育率(TFR,本文簡稱生育率)高達七人,當時堪稱世界之最,一九八四年降至人口替代水準(二‧ 一人);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生育率仍持續下滑,二○○三年生育率為一‧ 二三人,開始進入「超低生育率」(一‧ 三人)階段,二○一○年甚至達○ ‧ 九人的歷史新低,二○一四年為一‧一六人,仍是處於世界最低之列。

在半個世紀中,台灣的生育率從世界最高變為最低,對社會的衝擊相當明顯。早年嬰幼兒死亡率高,多生育是為了儲備後代,一旦環境衛生與傳染疾病有了改善,生育量即會下降,台灣在開始推動家庭計畫與節育措施之前,其實生育率已從七人降至五人左右。一九六八年「家庭計畫」(口號:兩個恰恰好,一個不嫌少)正式啟動並引進節育措施,當年義務教育也開始延長為九年;接著,一九七三年「十大建設」啟動,台灣社會開始「現代化」並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其中都市化帶動人口的遷移,工業化造成職業結構的改變,以及教育的普及與提升等。總之,台灣的「現代化」對生育率下降有一定的影響。

婚齡延後離婚率攀升


結婚年齡延後與結婚率的下降對生育有直接的影響,以初婚平均年齡來觀察,一九七五年男女初婚平均年齡分別為二六‧ 六歲與二二‧ 三歲,到二○一三年分別上升到三二歲與二九‧ 七歲。離婚率的攀升則更為明顯,一九九○年粗離婚率為一‧ 三六%,同年美國為四‧ 七%,英國為二‧ 九%,我國相對低許多;二○一一年台灣粗離婚率已升至為二‧ 四六%,男女有偶人口離婚率分別為一一‧ 一○%與一一‧ 三四%, 已經和歐洲國家相若且超過大部分亞洲國家。此外,新移民配偶(含東南亞與大陸新娘)自一九九八年開放之初數量逐年上升,近年數量已較減少,但已成為台灣人口顯著的一部分,目前新移民總數約有五十萬人,新台灣之子也有約三十五萬人。

平均壽命延長也加速人口高齡化


除了少子女化,平均餘命的逐年增加也導致人口高齡化。在一個世紀前,台灣男女零歲平均餘命(俗稱「平均壽命」)分別為三四與三八歲,近年來分別成長到八三與七七歲,已高於許多工業國家(見表一)。根據人口三個年齡階段的分布,五十年前幼年人口(○∼一四歲)占總人口四三‧ 九%;青壯年人口或稱工作年齡人口(一五∼六四歲)占五三‧ 七%;老年人口(六五歲以上) 占二‧ 四%。到二○ 一四年幼年占總人口一三‧ 九九%;青壯年占七四‧ ○三%;老年占一一‧九九%。

台灣老人占總人口比例於一九九三年突破七%,依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WHO)定義,開始邁入「高齡化」社會。目前老人占一二‧ 五%,高齡化並不算嚴重,可是未來的二、三十年會因為大量嬰兒潮陸續成為老人,台灣地區高齡化會加速且將超過許多OECD國家。按國發會的推計,二○一八年老人將占一四%,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若不計移民因素,台灣約在此時人口進入負成長,二○二五年老人將占二○%,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值得注意的是,二○一四年扶養比達到最低點後,將會逐步提高,到二○三○年扶養比將達五二%(扶幼比一六%,扶老比為三六%),二○五○年時,台灣地區總人口約二一○○萬,其中近四成為老人。

人口組成變化快為最大挑戰


一九六九年訂定「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將家庭計畫納入綱領中,二○一○年總統即宣示「少子女化」為國安問題。雖然台灣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六四五人,理論上人口負成長將有助於紓解土地的承載與能源的消耗,卻由於高齡化速度將加快,台灣還未享受到人口減少所帶來的好處,會先面對經濟勞動力人口嚴重萎縮,以及老人所需的安養照顧與醫療福利需求急速上升的情境,這將會是台灣社會空前的挑戰!

大陸人口概況


人口最大國在擔憂甚麼

大陸於一九八二年突破十億人口,該年人口成長率一‧四八%;二○一四年人口總數已達一三‧ 六四億,但人口成長率低於○ ‧ 五%,男女平均餘命為七四‧ 八歲。在年齡組成方面,幼年人口(○∼一四歲)二億二二四六萬人,占總人口一六‧ 六一%,青壯人口(一五∼六四歲)九億九八四三萬人,占七四‧ 五三%,老年人口(六五歲以上)一億一八八三萬人,占八‧八七%。和台灣類似,大陸仍處於極佳的人口紅利期,人力資本相對充裕,老人占比較西方工業國家為低,社會扶老負擔並不高。那有何擔憂呢?

一胎化是原則仍有例外


大陸生育率下降且扶老比也不高,多少要歸功於「一孩政策」,該政策源自於一九七○年代開始實施的計畫生育。當時大陸擔心十億人口吃垮經濟發展的果實,鄧小平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取得權力後,即啟動改革與開放,如何阻止人口數量的快速成長成為重要議題。原則上,除少數民族外,多數夫婦只允許生育一個小孩。然而,因廣大農村仍需要勞動力,傳統傳宗接代觀念也不易根除,一胎化仍經幾次調整,例如一九八四年「開小口、堵大口」乃為因應農村需求所做的放鬆。總之,在二○一三年底政策方向轉變前,大陸在城鎮都市地區嚴格執行「一孩政策」,在其他地區與特殊民族則存在一些彈性,包括農村夫婦生育第一個孩子為女孩,可再生育一個孩子(亦即,一孩半政策);為了保障少數民族,部分少數民族農牧民可准生育三個孩子,藏族從事農牧民者也未被嚴格限制生育數量。

省下四億人口的消費卻帶來不少問題


三十餘年來大陸人口成長速度確實慢下來了,估計少生了四億人,看起來對經濟做出了貢獻,也減輕了環境資源壓力;可是人口年齡結構卻逐漸起了變化。以大陸常用的「老齡人口」(六○歲以上)為例,估計將從二○一二年占七分之一上揚到二○三○年占四分之一,約達到四億人。扶老比逐步上揚,十餘年後勞動力也將萎縮。另外,在一胎化壓力下,為了保有男嬰,產生殺女嬰現象,導致新生嬰兒男性比例偏高,二○一二年一六○○萬新生嬰兒當中,性別比仍達一一七,亦即,有一○○位女嬰,就有一一七位男嬰。且因為獨生子女化,教養態度寵愛有加,隨著經濟與資訊發展迅速,新生代的思維與習性也明顯不同於前,到處充斥著公主王子之說。最後,鑒於城鎮經濟較佳地區一胎化執行較嚴格,城市人口比重少,也有人擔心產生人口的逆淘汰現象。

「單獨二胎」新政策出現


一樣是「三中全會」(第十八屆),中共推動「一胎化」政策三十五年後,在人口政策上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也就是開放「單獨二胎」;亦即「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將可生育兩個孩子」,人大常委會於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通過了此案。準此,大陸在未來數年內,每年可能多帶來一百萬以上嬰兒。或許一開始民眾還不至於搶生第二胎,時間一拉長加上政府的配套,生育量可能逐步回升;對於經濟來說,不只會增加新生人口所帶來的消費,更重要的是,填補未來勞動力的失衡,避免「未富先老」的景況。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也是第二大經濟體,意識到短時間內將進入人口負成長,政策逐漸從「人口的量」的控制,移轉到減輕「人口的結構」之衝擊,這雖是遲來的修正,至少已經啟動長遠的發展策略,並了解到人口是關鍵之一。當年中共擔心十億人口吃垮經濟發展的果實,如今已擁有超過十三億人口,希望能平衡人口結構,減少老化的速度,其目的也何嘗不是為了經濟!

兩岸空前的挑戰


兩百年前,當人類首度出現十億人口時,當時的智者都不看好這個地球可以養活二十億人口;沒想到今天地球上出現了七十二億人口,預計到二○五○年將繼續成長到九十億!人類在長久歷史中,一直陷於「一張口與兩隻手的戰爭」,一張口代表人類的消費,兩隻手說明了人類的生產與創造。人口增多會增加消費,可是人類的雙手也帶來更多的食物,甚至改變了消費方式,並加速導致環境生態的破壞與地球資源的枯竭。工業革命前,人類仰賴的能源是太陽,如今卻有九成以上能源仰賴石化燃料;而光是二氧化碳一年排放出八十億噸,遠多出生物圈所能吸收的碳五十億噸。地球會被人類吃垮還是被用竭?或是人類會有更驚人的創造?不論是台灣還是大陸,從表二可以看出,前者將經歷人口最為快速的結構變化,後者將經歷人口數量最大的轉變,都是空前的挑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