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物聯網改造產業應用新面貌◆文/許桂芬(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交流雜誌104年10月號第143期(歷史資料)》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概念在一九九九年即被提出,在二○一四年受到廣泛重視,二○一五年物聯網議題持續發燒,Samsung 宣告在五年內,所有三星硬體都將晉升為IoTready,也將積極展開同業與跨業合作。晶片大廠Qualcomm 亦認為,在物聯網時代,對於想要創新的各種產業而言,多了更多發揮空間。

感測技術提升與智慧行動裝置的普及化,為物聯網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感測器蒐集大量資訊,透過雲端運算與大數據分析,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引領物聯網各應用領域之創新。未來,智慧裝置不僅能監測問題,且具有學習能力,進而預測問題。感知系統根據使用者所在情境,可自主感知、分析與判斷,即時提供個人化最佳解決方案。

未來,物聯網將廣泛應用於民眾生活各個層面,諸如:購物、社交、教育、醫療等,進而對產業未來發展造成影響。以下將針對在物聯網趨勢下,產業未來十年發展關鍵議題之變化進行探討。

購物與社交強化虛實整合


藉由感測器之應用,物聯網讓網路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連結更為密切且精準,例如:消費者在百貨公司或賣場移動到特定專櫃時,專櫃裡的感測器便會感應到消費者的智慧裝置或生理特徵,而播送適合的廣告或促銷訊息。未來的行銷通路將是虛實整合的思維,而非各自為政。銷售端在不同通路中接觸消費者,透過感測技術與數據分析即時與彈性調整行銷方式,豐富消費者購物體驗,以達成銷售目標。

根據IBM 預測,未來實體商店將結合智慧分析、擴增實境等技術,提供個人專屬消費體驗,並可即時交貨。透過雲端運算技術,除可提供豐富的產品資訊,並根據消費者的喜好資訊及店內存貨,提供主動性推薦服務。此外,消費者透過行動裝置,可即時得到社群意見、與家中已有的產品進行比對、瞭解產品的材料是否會造成過敏等資訊。

對於社交而言, 網際網路甫出現之際,關注焦點在於匿名性與無國界。然而,近年來興起的社群工具,如Facebook 與行動溝通軟體( 如:Line),卻在於真實人際關係於虛擬網絡之連結與擴展。物聯網技術強化虛實整合的概念,未來使用者將可透過智慧穿戴裝置與3D影像顯示技術,進一步提升社交聯繫與擬真體驗。

大量標準化轉向大量客製化


過去,製造業講求大量製造以創造規模經濟,降低單位生產成本。在消費習慣轉變、客製化需求提高之際,產品壽命縮減,少量多樣與大量客製化成為未來主流。加上勞動人力下滑,造成缺工問題,製造業逐漸透過智慧機器人、軟體與物聯網技術,導入智慧工廠,以達到預測製造、大量客製、高質生產等智慧自動化生產目標。德國大廠西門子即預測未來工廠將高度自動化,微感測器提供產品生產過程中連續性訊息。透過精準的3D列印技術,實現個人化製造,甚至在家自製。

教育一直以來講求因材施教,然而,在教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現有教育方式仍以團體授課為主。未來教室將採用感測裝置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即時給予回饋。雲端學習平台將蒐集分析學生學習長期資訊,幫助教師瞭解學習障礙,根據學生程度、生涯規劃、興趣及學習風格,制訂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案。

就醫療而言,依照現有疾病治療方式,醫生在就診時會詢問個人病徵,而給予對應治療,但多數仍屬一般性治療,如感冒患者拿到的藥皆大同小異。未來,透過生理感測裝置及大數據分析,讓醫生能夠由過去的龐大資料中,早期檢測疾病風險,並找出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更長期來看,甚至可根據每個人的DNA 序列,健康細胞及癌細胞的基因組合,提供個人專屬治療方案,更有效的打擊癌症。

效率提升進化至預測能力


針對安全監控領域,以往安全監控產品與服務的設計重點,在於提升意外處理的效率,例如:當監控攝影機發現有異常狀況時,即時通報保全或警政機關;或者在事故發生後作為有效查證之__工具,皆在提升事件之處理效率。在導入感測器與智慧分析功能之後,強化事故或天然災害之預測能力,成為產業新焦點。例如:透過感測器蒐集水質、氣候資訊,透過大數據分析,以建立預測模型。當天候變化時,可針對水質預測投入最適淨水藥劑量,以維護自來水供應品質。

在能源領域,物聯網技術有助於能源管理,小自居家能源管理系統,大至智慧城市能源管理,以達到節能與分散式能源管理。運用物聯網技術,除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外,亦可預測能源供需狀況,進而達到彈性調配,未來甚至於可運用再生能源達到能源自給自足之境界。

城市治理方面,透過感測器、雲端運算與人工智慧等技術,未來智慧城市將能更即時反應民眾問題,甚至在問題發生前進行預防。透過交通、天氣與公共資訊之整合數據,分析了解城市運作規律,讓城市治理能更彈性與即時反應居民之需求,例如根據天候狀況調整交通號誌變化、透過感測器監控街道清潔,調整清潔工人力等。

產業轉型因應策略


目前全球ICT 產業均面臨產品壽命縮短、勞動人口下滑,加上生產成本增加,構成產業升級壓力。台灣產業在面對大陸與東協各國競爭加劇的情況下,以往追求規模經濟的思維不利於產業轉型,而附加價值創造能力低,亦不利於國民所得提升。因此,產業結構轉型成為近年來政府與廠商共同重視的議題。

物聯網產業具有少量多樣與服務型產業特性,與我國廠商擅長的大量標準化產業實力有所差異。為因應物聯網所帶來的產業新形貌,我國廠商應以既有硬體製造優勢為基礎,加上智慧分析與系統整合能力,以硬帶軟,提升產品導入速度。其次,整合部分元件發展產品次系統,以因應物聯網時代少量多樣的生產特性。

物聯網「服務型」產業之特性將顛覆傳統產業之經營模式。「服務型」製造乃結合製造業與服務業,為的是因應目前硬體產品之差異性難以辨別,消費者轉而注重與產品相伴隨服務的趨勢。加上現有產品硬體利潤微薄,服務才能創造高附加價值。品牌為生活應用類產品與服務之差異化重點。創造具有國際競爭力之品牌亦為我國廠商欠缺之處,而為爭取未來物聯網商機,廠商應提升系統整合能力與品牌國際知名度,透過與國際公司結盟,提升輸出行銷能力,並因應區域市場特性,開發適地性產品,以拓展當地市場。

目前傳統製造業基於服務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尚不明顯,廠商缺乏發展服務業務之動能,而且現有廠商與消費者對於物聯網環境下,資訊安全仍有疑慮。這些因素皆為物聯網發展中待克服之課題。然而,在主要大廠與政府積極投入下,物聯網已為既定趨勢,且在物聯網所牽動的經營模式變化下,創新型企業與產品不斷湧現,將對傳統廠商造成不得不轉型之衝擊。

物聯網帶來產業新面貌


由於感測技術提升、智慧行動裝置普及與大廠投入,使得物聯網議題持續受到高度關注。物聯網主要利用感測器蒐集大量資訊,再透過大數據分析,結合人工智慧技術,使智慧裝置不僅能監測環境,更具有學習能力,進而預測問題,即時提供個人化最佳解決方案。未來,物聯網將廣泛應用於民眾生活各個層面,進而對產業未來發展造成影響。

有別於產業舊有的運作型態,物聯網將帶來新的變革。首先,強化虛實整合,在社交與購物領域,透過線上對線下(O2O)的方式,豐富使用者的體驗。其次,由大量標準化轉向大量客製化,利用大數據分析,提供個人化製造、個人化學習,甚至個人化專屬治療方案等。最後,藉由人工智慧分析與判斷,進而提升預測能力,以供使用者做出最佳決策。

物聯網具有少量多樣與服務型產業特性,與我國廠商擅長的大量標準化硬體生產模式與硬體銷售經營思維不同。為因應物聯網所帶來的產業新面貌,我國廠商應以既有硬體製造優勢為基礎,積極強化軟體與系統整合能力,並注入創新與服務思維,以帶動所有產業轉型升級。過去,我國產品以優異、穩定硬體產品揚名於世;未來,則是依賴創新、安全服務贏得市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