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當維持現狀成為全民共識《交流雜誌104年12月號第144期(歷史資料)》

繼二十二年前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與大陸海協會汪道涵會長於新加坡歷史性一握後,十一月七日,於同樣的地點,迎來了兩岸的另一個歷史機遇︱兩岸領導人的正式會面。

這個會面,絕非憑空而來,而是奠基於過去七年二十三項協議所建立的兩岸和平架構;此次會面,並非為見而見,而是為了鞏固兩岸關係既有的成果,並為兩岸關係的未來,立下先例。

馬習會,這個占據全球各大媒體版面的重大歷史事件,對世界的意義,並不止於兩岸領導人的會面而已。就國際政治而言,它代表著兩個互不承認主權的政治實體(political entity),只要有共同的政治基礎,領袖仍有會面的可能;對東亞區域來說,它也意味著,我國東亞區域和平締造者的角色絕非浪得虛名。

從雙方領導人的公開致詞中不難看出,所謂「共同的政治基礎」,事實上就是「九二共識」。早在今年十月,馬總統在國慶講話上便反覆強調「九二共識」對維持兩岸現狀的重要性,十一月的馬習會則確認這個共識非我方單方面的一廂情願,而是貨真價實的「兩岸共識」。

什麼是現狀?現狀就是,每週有近九百班的兩岸航班往返飛越台灣海峽;現狀就是,台灣校園中到處可看到陸生與本地學生相互切磋學習;現狀就是,台商赴陸投資有更多的保障;現狀就是,陸客帶來巨額的消費錢潮;現狀就是,年輕人只要有心,兩岸都是他和她伸展的大舞台。

本期主題「兩岸跨境移動」,就是為讀者介紹兩岸的二十三項協議、兩個共識、三個共同意見所建構出來的「現狀」。人流、物流、金流的自由跨境移動本是全球化的表現形式,但在二○○八年以前的兩岸,卻被關稅、法規等種種障礙所限制,使大陸成為台灣向世界開放的一塊失落的拼圖。二○○八年以後,透過兩岸協議的簽署,雙方才逐步移除障礙,朝國父「人盡其才、貨暢其流」的理想邁進。當兩岸跨境的流動便捷了,兩岸人民心理藩籬的消除,也就不遠了。本期交流副刊登出的兩篇陸生文章,正是最佳的寫照。

大陸的市場向世界及台灣廣開大門,不僅使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同時也是以現實主義取向聞名的英國,積極與其建立更緊密的經濟合作關係,也使台灣得以有機會參與大陸的重大經濟計畫。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端出的「十三五規劃」,讓人一窺未來五年大陸的經濟規劃藍圖,而「創新」、「開放」,無疑是其中的關鍵成分。

在這波創新浪潮下,擁有豐沛創新人才的台灣,在兩岸文創產業上的表現尤為突出。台灣女孩喬琬珊將社會企業當文創事業經營,以文化創意提高氂牛產品的附加價值,並將部分營收回饋西藏地區的發展;國立故宮博物院經過九十年來的蛻變,也加入文創的行列,開發許多令陸客愛不釋手的文創商品。然而,誠如本期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邱正生理事長所言,台灣的文創產業進軍大陸,仍面臨著資本規模過小、市場准入受限、智慧財產權保護不足等困境,有賴兩岸齊心克服。

兩岸現狀的維持,很大程度是奠基在兩岸的善意互動中。夏張二會上,兩岸事務首長良性互動,也創造了兩岸領導人於第三地會面的契機。馬習會成真,可說是兩岸的善意及互信累積到一定能量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陸委會歷次民調顯示,支持兩岸維持現狀者始終占多數,殊不知,兩岸信任基礎一旦破壞,現狀便難以維持。在享受兩岸現狀所帶來的美好果實時,請別忘了繼續耕耘與滋養兩岸互信的土壤。

十一月七日兩岸領導人的世紀之握,將烙印在兩岸交流的歷史上發光發亮。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