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商轉型的機會與挑戰◆文/張弘遠(致理科技大學國貿系副教授)《交流雜誌104年12月號第144期(歷史資料)》

近來大陸華東、華南等地的台商投資出現衰退的趨勢,例如廣東東莞等地部分台商因為無法繼續經營而陸續採取結束營業或撤資,根據東莞台商協會的觀察,目前有意結束營業或轉進投資的台商家數大概是現有廠商的三分之一左右。無獨有偶,同樣在華南地區的許多外商企業如微軟諾基亞的東莞廠、松下企業、小林製藥等,也陸續宣布將把部分或全部生產線撤離大陸。

如何理解這一波外資企業的撤離行動?多數意見認為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在於大陸整體經營環境惡化,如:勞動成本上升、員工短缺、國際景氣低迷等因素所導致。此外,先進國家市場需求衰退、後進國家生產出口減少等國際經濟大環境的低迷,也讓相關企業無法樂觀的面對未來。

大陸經營環境近幾年的轉變

大陸改革開放三十餘年,其經濟快速成長與出口部門的優異表現,讓其成為世界經濟的強國與世界的工廠。然而快速發展也帶來了社會條件與生產型態的變遷,其中直接回饋在經濟部門的影響便是勞動價格水準與社會福利成本的增加,這樣的改變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卻也成為現階段許多台商必須要設法解決的主要問題。

首先,由於大陸目前經濟成長減速,為此導致其國內製造部門經營壓力倍增,面對製造業、進出口貿易的持續衰退,大陸當局開始提出相關對策,例如:「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自由貿易區試點」等相關計畫,期望能夠維持成長並保留產業元氣。然而,相關政策除了想要刺激經濟成長,其也肩負著推動大陸產業結構的轉型的任務,如此一來,這對於傳統製造部門,尤其是以勞動密集為主的出口製造業部門必然會造成壓力,而這個發展趨勢對台商也產生衝擊。由於多數台商所屬之產業種類多為急需升級的生產項目,自然也讓其面對來自大陸官方要求汰舊換新的壓力。

此外,大陸當局為了強化稅收、整頓財政,近年來也針對企業稅賦、政策優惠等面向屢屢提出新的政策規範,例如之前針對政策優惠內容與執行所提出的「六十二」號文件便對台商經營圈產生巨大衝擊,其後雖借助台商協會等組織的積極溝通而暫緩執行,但類似的政策訊號卻已然讓台商有所警惕,大陸已經不再是外商投資的天堂。

於此同時,大陸也積極推動內需市場的發展,這個作法相當有利於服務業的成長。但是,服務業對於勞動的需求極高,這也間接造成製造業的勞動需求受到排擠。同時,服務業的工作型態對於青壯勞動人口具有高度吸引力,自然也對於製造業用工條件與環境帶來壓力。

最後,當大陸當局揭櫫「中國夢」之後,為了要讓整體社會按照預定時間達到全面小康的階段,讓全體民眾體會社會主義發展的先進性,大陸當局開始積極完善各項社會福利措施。例如對於最低工資的要求,根據大陸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統計,僅僅在二○一四年便有十九個地區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平均漲幅在一四‧一%;此外,大陸也在積極完善勞工和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與全民醫療保險制度的覆蓋範疇,相關社會保障政策的陸續推出,也讓台灣企業經營成本迅速增加。面對大陸投資環境條件的改變,台商開始思考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台商的因應

其實早在二○一二年七月,便有媒體針對台商經營困境進行深入調查,當時台商面對兩稅合一、勞動合同法、出口退稅減少、基本薪資調整等相關政策已經開始有所警惕,特別是來自於地方政府「騰籠換鳥」的產業規劃企圖,更讓其憂心過往美好的經營時光不再。為了思患預防,許多台商陸續採取了因應的策略作為。

首先,進行轉型規劃。以往台商多屬出口貿易的製造業型態,然而隨著海外市場需求減少,大陸生產成本增加,後進國家的快速追趕,台商開始慢慢轉向進口銷售的產業型態,透過開發內需市場的作法來增加大陸市場的利潤貢獻。許多台商表示,開發大陸內需市場雖然有其難度,但卻是必須要戮力以赴的目標。

其次,進行業態調整。許多台商在大陸經營多年,雖然事業已有基礎,但面對全球貿易變遷所帶來的壓力,也有轉投資至服務業的規劃,例如從事連鎖餐飲、物流運籌或賣場通路等,而最近跨境電商的議題,也迅速成為台商投資的重點。

最後,開始思考轉進。由於東南亞、中南半島等地正陸續進行經濟開放,對於外資也提出許多優惠措施,因而若干台商思考如何運用此一契機作為延續經營的可能,特別是鄰近的越南、柬埔寨亦鎖定台資企業而進行新一波的招商動作,這個變化讓台商改變其投資佈局的可能性大為增加。

台商的機遇與挑戰

當台商開始思慮轉型後,無論其選擇那一個方案,首先必須面對的便是轉換自身在供應鏈的原有位置。近年來台商供應鏈「在地化」的現象已經出現,許多陸資企業開始接手生產環節,若仔細分析這一波的趨勢,我們大概可以整理出兩個原因:

首先,由於台商對於陸企的需求,使得許多大陸企業成為台商的分包廠商,由於創業動機旺盛與經營企圖強烈,陸企快速成長而取代原有台商位置。

其次,由於台商若干經營者對於未來職涯規劃的設定,因而轉讓經營權或所有權,結束原先供應商的關係,這也提供了陸資企業替代的機會。

若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解釋,大陸企業切入產業供應鏈的轉變,實際上是一種要素驅動下的自然結果。隨著大陸生產要素價格的增加,過往以勞力密集為主的生產型態也面臨改變,為了生存,陸資企業必須要從成本或品質方面來強化競爭能力,因而也造成其與台商出現競合的關係。

台商面對經營環境改變、外在市場需求衰退、陸資企業競爭等不利因素,當然會感到壓力。但相對而言,這同樣也帶來了新的產業發展機會,例如部分台商開始轉型成為資產租賃或金融創投等型態的企業,協助大陸企業強化體質,抑或發揮經驗優勢成為協助策略制定或提供管理智慧的企業,這些轉型的策略都是廠商在認清當前大陸產業發展的現實後,勇於切入其附加價值較高的位置,來重新設定經營模式的創新作法。

此外,隨著馬習會的順利結束,兩岸高層領導人見面所創造的互動氣氛,或將有助於創造新的利多,倘若延宕許久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貨品貿易協議能夠有進一步的發展,又或是台灣加入RCEP與TPP等區域經貿整合的設想可能獲得新的進程,兩岸經貿互動的態勢又將會是柳暗花明。

倘若上述貿易協定能夠因為兩岸關係的新形勢而有所改變,那麼對於目前苦於經營環境惡化的台商而言,必然能夠因此而獲得脫困的正面助益。

利用外部資源協助轉型

面對大陸經營環境的改變,特別是當大陸總體經濟開始從出口導向轉為進口替代的時期,過往以出口製造為主的台灣廠商也需要對此提出因應之道,台商要進行策略調整與強化經營體質才能維持生存。然而除了依靠自身進行技術研發與品牌行銷等政策之外,過往台商互相幫襯、彼此協力的網絡經濟型態是否也能再次產生助力?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台商協會等商業聯誼組織在過往扮演了與大陸官方互動溝通的良好角色,面對台商轉型或轉進,筆者以為類似的組織功能依然有其意義,對此我們應當給予必要的協助。

其次,建立在信任基礎的協力網絡是否能夠繼續運行抑或是複製到其他經營環境?這關係到台灣產業彈性優勢的保存與發揚,對此台商應當減少單打獨鬥的經營心態,透過資訊分享、技術交流、市場共創的方式來經營新的市場環境。
最後,過去台商前往大陸甚少獲益於我方政策資源的挹注,然而隨著東亞區域經濟型態的轉變,政府積極加入區域經貿整合,協助廠商獲得更好的營運優勢,也成為協助台商轉型的重要助力。

倘若能夠保留台商元氣,協助其深化經營優勢,擴大海外產業佈局,以台商過往的優異表現,我們對其將來發展其實並不需要太過憂心。若能運用台灣產業能量與海外台商相互連結,支持其轉型轉進,或許能夠為台灣總體經濟帶來更好的發展前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