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建立可持續性的兩岸互動新模式◆文/童振源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交流雜誌105年2月號第145期(歷史資料)》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主席以百分之五十六‧一的得票率贏得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大選,同時民進黨贏得百分之六十‧一的立法院席次,穩定超過半數。此次大選結果對台灣未來兩岸政策啟示為何?將如何影響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未來兩岸關係應如何發展才可持續?要回答這三個問題,須先理解馬總統的兩岸政策遺緒。 過去八年,兩岸互動穩定與頻繁,海基會與海協會持續進行常態性協商與多次高層對話,簽署二十三項協議,包括兩岸通航、陸客來台、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兩會一般對話與協商由副部長級官員主導,陸委會主委與國台辦主任多次見面,最近還建立雙方熱線。台灣採取多項開放兩岸經貿與社會交流措施,包括開放陸資與陸生來台。台灣的邦交國數量基本穩定,台灣也與新加坡及紐西蘭簽訂經濟合作協議,並以特定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與以特別賓客身份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大會。馬總統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於去(二○一五)年十一月於新加坡舉行歷史第一次的兩岸高峰會。

兩岸經濟因素扮演重要角色

看來兩岸關係發展非常順遂,而且馬總統也非常自豪。但是,即使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主席在選舉期間不斷以兩岸政策挑戰蔡英文主席,卻沒有達到國民黨的預期成效,甚至在選舉末期因為年僅十六歲歌手周子瑜揮舞台灣國旗而被大陸企業制裁事件,引發更多年輕人反中情緒,造成五十萬人因此出來投票,大部份支持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似乎,馬政府的兩岸政策並沒有受到大多數選民的支持,反而相當程度上成為國民黨的包袱,至少沒有對國民黨加分。 二○一二年民進黨於總統選舉敗選時,大家普遍認為兩岸政策的調整是該黨要贏得總統勝選的最後一哩路,蔡主席在敗選檢討報告中也提出,兩岸政策是敗選的三大原因之一。根據筆者參與的民調結果,當時約有百分之五‧七五的選民對馬總統施政不滿意,卻因兩岸關係因素而投票給馬總統,而百分之四‧二五的選民則因兩岸經濟因素投票給馬總統,擔心蔡主席當選會造成兩岸關係倒退而影響台灣經濟發展。 也就是說,部分台灣選民在二○一二年確實因為兩岸關係因素、特別是兩岸經濟因素而投票給馬總統。當時兩岸關係因素之所以發揮作用,不僅是兩岸和平穩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兩岸和平紅利的預期。兩岸在二○一○年六月底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二○一一年初開始執行,初期確實有些初步成效。因此,部分選民即使對馬總統的施政不滿,但對於兩岸和平發展的經濟紅利,及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體制的外交紅利是抱持期待,進而支持馬總統連任。 然而,過去四年,大部份選民對馬總統的兩岸政策政績普遍感到失望,沒有深切感受到兩岸和平紅利,卻引發兩岸經濟交流利益與成本分配不均,兩岸政商權貴特權疑慮,台灣經濟安全與主權受損疑慮,黑箱決策與國會監督不足的批評。因此,根據多個民調單位的調查,馬總統的兩岸政策滿意度不到三成,但是不滿意度卻高達六成。這是導致國民黨兩岸政策牌失靈的很關鍵因素。 再者,蔡英文主席在競選過程當中不斷強調,將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協商交流互動的成果、以及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做為推動兩岸關係的基礎,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她並強調,將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預測、可持續的兩岸關係,會積極溝通,不挑釁,也不會有意外。很明顯的,蔡主席希望選民信任她,她將會努力維持台海的和平穩定。 相對的,國民黨的第一位總統參選人洪秀柱副院長的兩岸政策立場要求兩岸共同表述一個中國、進行政治協商與簽署和平協議,認為中華民國憲法就是終極統一,而且不能在大陸面前說中華民國存在,否則便是兩國論。民調顯示,民眾認為洪副院長的兩岸政策主張傾向改變兩岸現狀,而大部份選民則肯定蔡英文主席維持兩岸現狀的主張。

馬政府兩岸政策的六項失衡

更進一步來看,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存在六項失衡,可能導致選民對馬政府兩岸政策不滿。第一,馬政府的兩岸立場太強調兩岸共識而忽略台灣立場,被台灣人民認定太親中。根據TVBS的民調,馬總統連任後,大約百分之六十的民意認為馬總統親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不認為。顯然,台灣人民已經失去對馬總統在捍衛台灣利益的基本立場信任。 第二,馬政府太強調兩岸經濟整合的利益,而忽略兩岸經濟安全與主權疑慮。以兩岸服貿協議為例,根據TVBS民調,兩岸服貿易協議反對者超過支持者大約十個百分點,其中最大疑慮便是安全與主權。但是,馬總統並沒有有效回應這些疑慮,直到太陽花事件爆發後,立法院才被迫停止兩岸服貿協議的審議。 第三,馬政府被質疑只顧企業家利益,不顧一般大眾利益。根據二○一三年台灣指標民調,民眾認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台灣經濟有幫助的比例不到三成,認為沒有幫助的將近五成。根據二○一五年底趨勢民調,馬政府的兩岸經貿政策對台灣經濟有利的比例只有二成,不利的比例約四成。另,根據二○一三年底民進黨民調,超過七成的民眾認為兩岸經濟交流的最大受益者是大企業,超過六成認為最大的受害者是受薪階級與農漁民。 第四,馬總統強調兩岸和解會讓台灣有更大的國際參與空間,但是台灣的國際參與擴大成效有限,反而引來民眾擔心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過去七年多,台灣確實維持穩定的邦交國數目,以特殊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與國際民航組織,同時台灣與新加坡及紐西蘭簽署經濟合作協議,但是對台灣國際參與空間的突破仍相當有限。特別是,新加坡與紐西蘭僅佔台灣外貿總額的百分之三‧八,對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體制的幫助非常有限。 第五,兩岸決策透明度與兩岸協商的監督不足。兩岸互動與協商非常頻繁,包括每年舉辦、有很多特定企業參加的國共論壇,兩岸兩會已簽署二十三項協議,涉及民眾福祉與生活的面向愈來愈多,所以民眾要求兩岸決策必須透明化與國會適當監督,以避免兩岸交流的利益與成本分配不均。很明顯的,根據民進黨的民調,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兩岸決策不夠透明,超過五成五認為兩岸協商受國會的監督不足。 第六,目前政治基礎不足以支撐兩岸擴大交流與整合。馬總統的兩岸政策侷限在兩岸功能性議題談判,反對兩岸政治對話,因為馬總統認為台灣內部沒有共識。然而,隨著兩岸經濟與社會交流的深化,民眾擔心兩岸交流所產生的政治效應及兩岸政治對立可能會影響兩岸交流的穩定。台灣內部雖無共識而無法進行兩岸政治對話,但是,根據TVBS的民調,超過六成台灣民眾不相信馬政府在兩岸協商當中可以捍衛台灣利益。 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蔡主席應會針對目前兩岸關係的六項失衡逐步再平衡,包括採取更符合主流民意的台灣立場與兩岸共識,建構經濟安全機制,公平分配兩岸經濟利益與負擔成本,平衡兩岸經濟整合與區域經濟整合參與,強化兩岸決策的透明度與民主監督,平衡推動兩岸政經互動關係。

當前兩岸存在的爭議

目前兩岸最大的爭議便是「九二共識」,大陸要求蔡主席接受「九二共識」,才會有現在的兩岸經濟交流、對話與協商,以及國際參與空間。然而,蔡主席並沒有接受「九二共識」,她強調,「民進黨沒有否認一九九二年兩岸會談的歷史事實,也認同當年雙方都秉持相互諒解精神、求同存異,希望兩岸關係往前推進的這段協商溝通經過和事實」。 蔡主席勝選後,大陸仍堅持反對台獨與「九二共識」是兩岸互動的基礎。但是,國共兩黨對「九二共識」的定義不同,無法作為兩岸互動的永續基礎。國民黨認為「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但是共產黨認為是「一個中國」原則。甚至,國民黨的多次表述都不一樣,馬總統在「馬習會」的公開場合上說,「九二共識」是兩岸針對「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幾乎與大陸的定義是一樣的。 其次,即使蔡主席接受「九二共識」,但是兩岸對「九二共識」的認知本來就不一樣,必然造成兩岸未來互動的爭議與衝突,大陸會不斷以對「九二共識」的定義要求未來執政黨遵守。而且,這個脆弱而模糊的「九二共識」無法提供兩岸未來互動基礎,包括深化經濟整合與進行政治談判的基礎,因為台灣民眾對於這樣的趨勢已充滿疑慮。最後,蔡主席甫贏得勝選,要她接受「九二共識」,恐怕她的支持者與民進黨的立法委員都不會同意。 在一月二十日,蔡主席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在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了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理解和尊重這個歷史事實。」顯然,蔡主席正面回應大陸所提出的「認同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但沒有接受大陸定義九二歷史事實具有「九二共識」的內涵。其次,她認為,兩岸應該在這個基本事實與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她解釋,既有的政治基礎包括四項元素:「第一是,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以及雙方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第二,是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第三,是兩岸過去二十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以及第四,是台灣的民主原則以及普遍民意」。 因此,所謂的「九二共識」很難繼續做為兩岸互動基礎的選項,至少不會是這四個字。當前兩岸爭議主要係二個議題:兩岸現狀的定位(台灣是否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兩岸關係的定位(兩岸是不是國與國關係?)。大陸可能會一方面緊縮兩岸交流與台灣的國際參與,施壓蔡主席接受「九二共識」,或針對上述兩個議題表達大陸可以接受的立場;另一方面,蔡主席就職前四個月的兩岸溝通是關鍵期,大陸應該會透過美國與蔡主席進行間接溝通與協商,希望兩岸能磨合出新的默契或共識,維持當前的兩岸政府交流與協商,甚至更進一步推動兩岸的互惠合作。

建立兩岸互動新模式

面對當前的形勢,大陸與台灣都希望集中精力發展經濟與進行改革,兩岸需要透過溝通與協商,創造兩岸人民的最大利益與福祉,建立「一致性、可預測性、可持續性」的兩岸互動新模式。蔡主席強調,民意與民主是台灣政府處理兩岸政策的兩大支柱,這是兩岸可持續互動的根本原則。大陸應該理解台灣的民意與民主,要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及主動解決台灣的國際參與空間問題,兩岸才能建立真正的互信與友誼,以及互惠雙贏的兩岸關係。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