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陸配對兩岸關係和新住民政策的期待與建議◆文/莊舒仲《交流雜誌105年2月號第145期(歷史資料)》

台灣二○一六總統大選在一月十六日落幕。選戰激情過後,遠嫁來台的大陸配偶,相較台灣民眾,心情恐怕憂慮多於喜悅。面對民進黨即將在五月上台執政,有鑑過去民進黨擬定兩岸政策對陸配的態度,仍讓她們記憶猶新,擔心兩岸關係踩煞車,甚至走回頭路,如何化解陸配疑慮和不安,將是新政府處理新住民融合政策中,一項重要挑戰。 面對未來充滿變數的兩岸關係,陸配現階段多抱持觀望,一方面期待新政府能維持現狀,延續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一方面也有所期待,希望針對陸配,除公平、公正對待,更盼站在人倫和人道立場,未來在政策、修法上,能夠更照顧、重視陸配的需要。 在二○一五年,陸配並未沈默無聲,多位陸配和新住民相關協會串連向政府發聲,包括陸配取得身分證時間六年改為四年、前婚子女就學與排配問題、陸生納入健保、大陸學歷認證、爭取成立新住民委員會等訴求,均是陸配關注和爭取修法焦點。行政院顧問謝立功指出,有些可經行政院修改法規即可解決,但更多必須經由立法院修法,才能解套或改變,有待朝野先建立共識。 此外,在大選投票前夕,移民/住人權修法聯盟(簡稱移盟),曾提出「政策四問」請三位總統參選人回覆,問題包括境外面談制度、陸配取得身分證六年轉四年、放寬婚姻移民歸化條件和保障和改善無國籍人處境,前三項均與陸配有關。儘管蔡英文辦公室回覆內容雖強調人權、多元、平等,但移盟顧問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認為,仍帶著過去新住民政策影子。

兩岸政策盼能和平持續 化解陸配不安

高雄市新移民社會發展協會理事長湛秀英坦承,換黨執政讓陸配憂心、害怕,更怕兩岸關係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對身處兩岸婚姻的陸配來說,是件非常殘酷的事,尤其民進黨對兩岸關係遲未表態,更別說是否接受「九二共識」。她期待新執政者能擴大兩岸交流範圍,真心關心陸配家庭與陸配二代的福祉。 彰化縣新住民發展協會理事長宗菊梅表示,擔心新政府上路後兩岸關係只壞不好,是嫁來台灣的大陸姐妹選舉結束最為憂心的事,希望至少維持現狀。 延續馬政府兩岸政策,幾乎是陸配的期望。台灣新住民發展協會理事長徐春鶯表示,大選後陸配對新政府的期待,除延續目前的大陸政策外,也希望主政者能提出對陸配更好的政策,為陸配爭取更多福利。 台北市湖新社社長,也是教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的趙二娟表示, 期待未來新政府對新住民友善,好的政策可以延續,需要改進的可以加強,有公平疑慮的,可以做得更公平。

爭取公平與公正對待 與外配一視同仁

儘管陸配與外配都被視為是「新住民」,但陸配婚姻受《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簡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約束,外配則受內政部「外國籍人士與國人結婚申請歸化中華民國國籍暨戶籍登記」規定管理,在取得身分證、前婚子女依親等條件都不同,同是新住民,卻有不同規定,正是陸配堅持和爭取修法的理由和原因。 趙二娟表示,身分證六年改四年,對陸配很重要,至少可以讓陸配覺得跟外配一樣公平。而且取得身分證可以更快保障陸配權益。先前,台南有陸配因為離婚要被遣返,可能想到親子分離,以後見不到面,心裡過不去就輕生了。「至少得一視同仁,與外配一樣」。徐春鶯質疑,「既然都叫新住民,為什麼大陸配偶就是不一樣」。 然而,蔡英文回應認為,外配申請廢除國籍曠日費時,陸配若改為四年對外配不公平,僅承諾會落實陸配與外配「實質公平待遇」,並在考量「國安、社會承載、制度配套前提下」檢討整體移民政策。顯然,「六改四」將會是新政權必須面對,也是贏得陸配信任的關鍵修法議題之一。

爭取盡孝道與維繫親情 人倫問題待重視

台灣新移民勞動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劉茜表示,新住民存在很多隱性問題,尤其與人倫有關議題,像陸配老年照護、親屬探親,卻因為親等或時間限制,造成子女或父母兩地奔波,或哥哥和姪子可來台探親,嫂子卻不能跟來的情況。 中華團結聯盟總會會長,也是大陸姑爺的卓興國則認為,政府為兩岸人民搭建手續快速、簡便的醫療綠色通道有迫切需要,在政策未改或修法改善前,可幫助陸配家庭面臨家人或父母生病時,來往兩岸照顧家人。 台灣新住民發展協會在二○一五年計畫推動兩項陸配政策,一是盡孝道,二是保親情。徐春鶯表示,前者針對一九八○年代後出生的陸配,在大陸一胎化下,多半是獨生子女,父母均已年邁,子女遠嫁來台無人照顧,雖可藉探親來台相聚,但路途奔波對老人也是折磨,往來旅費更是重擔,站在人道立場,台灣配偶也有責任照顧大陸配偶父母,故應開放父母來台定居。 徐春鶯指出,目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雖定有大陸直系血親年齡在七十歲以上,得申請來台定居,但因有數額限制,等排到入境,可能超過十八至二十年以上。「放寬人數,以及降低年齡,才能讓子女有機會盡孝」。 有人想照顧父母,也有想被子女或孫子照顧,來自福建的陸配陳小娜感觸良多。她說,前婚子女配額現在申請依親定居,增加名額至每年三百人,排配要花上六年,孫子就更難等,她二○一五年七月幫大陸孫子申請依親,已排到五十年後,「等我孫子拿到配額來台,我都不知道自己還在不在」。

婚姻破碎切斷母子親情 陸配盼維繫

陸配希望修法的事項,還有子女的探視權利,讓新住民母親離婚後,仍可留在台灣。台灣大環境不利於保障陸配婚姻權利,一旦婚姻亮紅燈,若無法取得監護權,也沒有身分證時,即被強制返陸,致骨肉分離。 徐春鶯認為,離境後想再來探視子女十分困難,夫家也可能不願意協助辦理探親,雖可藉自由行來台,但並非所有大陸城市都開放自由行,無異斷絕陸配探視子女權利。她舉例,曾有陸配離婚後,因為思念子女,想盡辦法來台,甚至再婚也只選擇台灣人,等她再踏上台灣這塊土地,已是七年後,跑到孩子的學校探訪,沒想到孩子已經不認得媽媽,「人倫親情被撕裂至此,怎不悲哀」? 除了親生子女,前婚生子女,也常讓陸配掛心。劉茜則曾經為收養前婚生子女問題申請大法官釋憲,成功為前婚生子女爭取權益。不過,劉茜感慨,台灣法律環環相扣,剛釋憲成功,移民署又設了新門檻,要求二十歲以內才能收養並申請定居。 劉茜還指出,陸配未拿到身分證,居留權益易受影響,尤其受到家暴的陸配,可能因為不敢回家,被夫家申報行蹤不明,連帶影響日後申請長期居留權益,即便主管單位知道,有了這項紀錄,申請仍困難重重。「曾經有位四川陸配因無法解決家暴問題,隱忍多時又求助無門,最後選擇輕生來脫離苦海」。

新住民二代培力與就業改善 不應忽視陸配

在台新住民約有五十多萬人,大陸配偶比重約三分之二,但宗菊梅認為,政府對新住民二代培力計畫,多傾向投入東南亞配偶和其二代身上,對陸配顯得較為忽略。「希望未來火炬計畫,可以整調方向,多看看陸配二代的需求」。「連火炬計畫都是去年開始,才允許陸配子女參與回媽媽家鄉的活動,就可看出公不公平」。 「培力計畫,感受不到陸配被包括在其中」。宗菊梅指出,陸配一樣被歸在新住民族群,但二代培力安排新住民進校園,多著重在東亞南母語學習,大陸與台灣語言相通,不少陸配身懷各種才藝和手藝,一樣可以進校園,介紹孩子認識母親家鄉的文化與傳統技藝,可幫助陸配拉抬社會地位,避免受到歧視。 除了協助東南亞配偶學習中文外,宗菊梅認為提供大陸配偶學習台語(閩南語)和台灣文化也很重要,除能改善家庭婆媳關係,更可幫助就業。「協會去年開了一班閩南語課程,陸配學習很踴躍」。 陸配就業上,宗菊梅認為目前職訓局提供的就業訓練項目,多與美容、美甲或咖啡等飲料有關,建議可以更多元化,增加餐飲等職業種類,甚至可以與新住民相關協會合作,協助開辦陸配較為需要的職訓課程,幫助陸配創業或求職。「很多課程學了用不上,學完就忘很可惜」。 此外,宗菊梅指出,各省市均有新移民會館或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每年經費數百萬,但很多都投注在台灣社工,希望未來新政府可以檢討經費運用,多搭建展能舞台,讓陸配展現正面能量與才華,提升形象和社會地位,「很多鄉下年長長輩常有刻板觀念,不讓大陸媳婦聚在一起,擔心會被帶壞,但有了舞台後,看到媳婦在眾人面前表現,觀念就會改變」。

降低社會歧視 重視心理輔導與法律援助

「台灣多元有活力,不該讓族群分裂」。趙二娟認為,新住民二代的培養是國家未來競爭力的助力,政府應帶頭改變家庭觀念,很多家庭長輩仍會禁止媽媽教導子女學習媽媽的母語。歧視不只存在家庭,也存在社會。此外,隨著陸配走出家庭,面臨找工作不易或遭受歧視,擴大大陸學歷認證,有助爭取勞力付出以外的職務。 趙二娟指出,新住民歧視充斥家庭、校園與職場,帶給新住民與陸配莫大心理壓力,台灣在這方面的心理輔導協助,仍有待加強。「如果做得好,就不會有台南國中陸配子女疑被歧視怒而跳樓的事件發生」。 此外,法律援助部分,陸配相對弱勢,沒錢打官司不說,即使有司法資源,也不知如何尋求援助,宣導部分宜再加強,不然離婚官司與爭取孩子監護權,在沒有戶籍、缺乏經濟能力下,幾乎是逢打必輸。 家庭暴力也是一個問題,宗菊梅指出,政府看待家暴不分台灣或新住民。事實上,新住民因為身分不同,還有居留過渡階段,加上社會仍存有歧視,一有爭端,往往處於弱勢,與台灣受暴婦女的需求仍有差異,應該區分對待。 來自福建,台灣新移民勞動權益促進會理事肖小翠也說,「陸配非恐怖分子,不是敵人,政府的態度會影響社會對陸配的觀點,更造成陸配子女認同混亂」。很多新住民政策讓陸配有被歧視的感覺,造成陸配陷入困境,違反公平原則,政府應該重視和改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