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之參訪偶得◆文/陳長風(社團法人中華傑出青年交流促進會理事長)《交流雜誌105年2月號第145期(歷史資料)》

自一九七○年代末期,賈伯斯(Steve Jobs)與沃茲尼克(Steve Wonzniak)在車庫創辦蘋果公司起始,青年創業就一直被視為趨動這世界前進的重要力量。而這股席捲世界的浪潮也不只在西方,在兩岸,在相同的年代,也分別走出了施振榮、林百里、柳傳志、任正非這些企業大老,有人稱他們為兩岸創業的「創一代」。自此之後,代代皆有弄潮兒出,各領風騷。中間雖也遭遇過「互聯網泡沫」階段,但都未曾熄滅不同世代兩岸青年創業的熱情。特別是在大陸,時代的步伐似乎從未停歇,隨著經濟的成長,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相關產業風起雲湧。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濫觴

二○一四年夏季的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大陸總理李克強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推動大陸經濟科學發展,在九六○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而後,二○一五年三月兩會期間,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時又提到,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大陸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此後,一系列鼓勵政策相繼推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風刮遍大江南北,這股創業浪潮達到高峰,各類創業者、創業服務公司、投資機構更像雨後春筍般冒出。而大陸各省市為響應此「雙創」風向,也紛紛提出相對應的支持政策。 不只是鼓勵大陸青年創業,台灣青年在大陸創業也同步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二○一五年,大陸國台辦在廣東、北京、上海、福建、江蘇、浙江、湖北等地,共為二十一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授牌,且大陸中央到地方政府也相繼提出一系列支持和鼓勵台灣青年到大陸就業創業的政策。

青創基地之特色及隱憂

筆者在二○一五年末,恰好有機會分別到昆山兩岸青創園、南京麒麟兩岸中小企業創新園、杭州雲棲小鎮、上海金山工業區等幾個創業基地參訪。以下僅就個人有限觀察提供一些介紹。總的來說,這些園區有下列三個特色。

特色一:結合現有園區資源,打造青年創業陣地

創業最艱難環節乃「從零到一」,而作為創業孵化平台,此四家青年創業基地都非無中生有,乃從四地原有科技園、工業園中整合資源,重新打造。因此都有著得天獨厚優勢,可依託原有資源、產業聚落,推動青年創業。其中,杭州的雲棲小鎮尤為突出。自二○一○年開始,雲棲小鎮便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阿里雲」合作,把雲計算、大數據做為雲棲小鎮的主要產業發展方向;二○一五年,又引進富士康,擴大產業生態。創業者在雲棲小鎮,不僅可依靠阿里雲的軟體優勢,同時可結合富士康的製造能力,形成一個全新的「軟硬結合」創業體系,大幅縮短創業者時間和機會成本。 除了這些對創業者相對有利之處,也不免有些隱憂。首先,基地依託原有園區固然省力,但在原有園區肩負「招商引資」任務下,各家基地是否能清楚自身定位|主要是為了服務早期、「可能失敗」的青創企業,而非「招商」已有所成的單位,避免「看高不看低」,真切地從青年創業者需求出發,做好服務及支持,恐是各家基地要把握好尺度的關鍵。 另外,有部份基地所屬園區,因有清楚產業定位,對於入駐創業基地的青創企業可能也有一定產業類別的限制,這是否會形成另一種進入門檻?進而違背設立青創基地初衷,也是另一個要思考的面向。

特色二:釋出優惠創業政策,吸引台青落地築巢

目前,四家基地都有釋出一定的支持政策,各有各的力道。先以最北的南京來看,麒麟創新園主要提供:租金優惠、專利申請、人才申報、專案資金配置等政策,較有利於技術性的青創企業落地;接著是昆山青創園,昆山雖然是個縣級市,卻提供資金補貼,通過評審的入駐企業,最高可以給予人民幣十五萬元的創業補助,用於團隊項目的前期研發等,對於還在產品開發階段的企業有一定助益;而杭州的雲棲小鎮則是針對房租有一定年限的補貼政策,且入駐使用阿里雲服務也有優惠。最後則是上海金山工業園,目前相關支持政策最為完整,包括:租公空間租金減免、推動資助兩岸產學研合作、購屋及租屋補貼,並為台灣創業青年提供貸款信用擔保等服務。 上述這些利多,都是很有利的支持,能協助剛落地的青創企業降低成本,延長戰線。但仍要特別注意,這些政策是否能快速、有效、確實貫徹,亦或一樣需要經過文山書海的申請、審批流程,才能獲得?若無法把握時效性,恐怕制訂政策的美意也要大打折扣。

特色三:經濟條件發達,人才資源豐富

大陸國台辦所授牌的基地,當然不只在沿海。不過恰好筆者所到訪的基地,分別位於上海、江蘇、浙江三個沿海經濟省分,且其中三個基地分屬直轄市及兩個省會城市,而昆山也多年居大陸全國百強縣之首,因此這四個基地所在區域乃經濟條件發達之地。更重要的是,也都有極豐富的教育資源,包括:上海有六十二所高校(四所九八五,十所二一一)、南京有四十二所高校(二所九八五,八所二一一)、杭州有三十八所高校(一所九八五),且杭州特別有阿里巴巴集團的加持,因此有充沛的行銷、研發、財務等各類人才。當青創企業落地後,除有相對發達的市場可開拓外,也不虞有人才短缺之困擾。 因此,值得各基地進一步關注的是:如何協助青創企業快速地對接市場及人才資源,無論是透過導師的輔導、實體的人才招募活動,或是協助落地的青創企業,融入本地的商會組織,皆為值得著力的課題。 總體而言,這四家基地之特色、定位及相關的配套措施,當然不僅限於筆者所言,且這幾家基地,也僅是大陸國台辦所頒牌的部份,更是大陸當前萬千家孵化器、眾創空間之一粟。如創業者有心想瞭解更多支持政策,進而評估要落腳何方,建議可善用網路資源,或聯繫諸如南京眾創碼頭孵化器此類的台灣創業服務機構(微信公眾號請搜:量子創業報),或可得到一定助益。

共同打造理想創業環境

這是個對創業者最好的年代,也是對創業者最具挑戰的年代。好是因為有許多的外部資源支持創業者前進,無論市場、資金、人才,都比以往更鼓勵青年創業;而挑戰也是基於此,有太多青年投入創業,也讓競爭比任何年代更劇烈。而當台灣青年要以外來者的身份,進入大陸市場,不單要思考如何接地氣,進而找出「剛需」以外的可能性,以「體驗升級」來因應「只求痛點」的投資慣性,如何「從零到一」,更要審慎評估第一步跨入的市場,是否真非得去不相信眼淚的「北上廣」,直接面對一級市場的考驗,還是退一步往願意釋出利多政策且有產業集聚可能的二三線城市,先求有再求好,這都是創業者應該認真思量的要素。 在願意釋出政策,鼓勵台灣青年前往創業的各級政府下的創業孵化器的情況下,特別是大陸國台辦所頒牌的二十一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筆者也呼籲應有更積極的作為。一方面,切莫讓這頒牌成為錦上添花、徒具型式的儀式,成為這些基地所獲得的眾多牌子之一,事實上卻沒有任何可行、有效率的青年創業支持政策,還是將目光放在如何招商引資,如何吸引大企業的入駐;二方面,相關支持政策的出台及落地,包括「辦公空間」、「人才公寓」、「人才補貼」、「啟動資金」等,也應有一定位階的專責單位協助協調及落實,讓創業者能更專注在打造產品、開拓市場等核心事項上,而非陷溺在眾多的行政流程中。 創業固然是一種市場化的行為,但也需要良好的軟性條件支持,尤其是台灣青年到大陸創業需要克服更多難關時,如果各創業基地能協助解決實際問題,就有可能達到「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之效。而當各地方政府若願意投入資源打造理想的創業環境,培育良好的創業生態系,吸引更多兩岸青年人才投入創業時,也應將配套工作做好、做滿,切莫讓兩岸青創人才合作願景成為鏡花水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