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合拍片:機會與挑戰◆文/岳豹《交流雜誌105年2月號第145期(歷史資料)》

侯孝賢導演首度執導的武俠藝術電影《刺客聶隱娘》半數資金來自大陸影視公司挹注;台灣製片人李烈的影一製作所與大陸遊遊影業結盟,將共同拍攝十部電影……。 一則又一則的新聞,報導的不只是一個接一個的兩岸影視合作計畫,也意謂越來越頻繁的兩岸影視產業合縱連橫:以大陸雄厚的資金結合國內引以為豪的文創實力、不受拘束的自由想像視野,開創華語電影新氣象。

兩岸合拍片百花齊放

文化、地緣、人才和市場等因素,促成兩岸三地合拍片市場方興未艾,論類型,以歷史/動作片數量最多,其次為劇情片、愛情片、喜劇片、魔幻片等。 兩岸影視交流超過二十年,早期台灣電影公司因大陸的廉價勞力、山水建築,為節省人事及拍攝成本、取景等因素,前往大陸拍攝,也直接、間接為大陸培養許多幕前明星及幕後工作人員。其後,國片不景氣,電視圈因頻道開放太快、過度扶植本土劇等因素,大批演員、技術人員遠走大陸開創事業第二春。 近年因大陸加速經濟改革開放,內需市場瞬間暴增,吸引大量外資湧入,造就無數企業集團、億萬富豪,熱錢不斷進入影視產業,加上官方扶植電影產業,在各地增設電影院,擴增內需市場,電影年度總票房從百億(人民幣,下同)快速增長至二○一五年四四○‧六九億元,僅次於美國,穩居全球第二大市場。大陸自製電影更高達六八六部,不僅吸引美、英、法、日、韓等十三個國家或地區先後和大陸簽訂合拍協議,對好不容易重新復甦、佳片不斷,卻往往被拍片資金所苦的國內影視業者來說,更是值得開發的市場。 近年來兩岸合拍的電影片亦逐漸增加中,已漸有不錯的成績,從一九八九年兩岸首次合拍電影《小熊貓》至今,計有八十六部合拍片,占大陸合拍片產量一一%,數量僅次於香港,居於第二位;一九九一年~一九九五年是黃金時期,計有二十部合拍電影,其中多部在國際影展中大放異彩。 雖然中間一度因國片市場沉寂,產量銳減,以致合拍片產量隨之下滑,但隨著近年大陸電影市場蓬勃發展,國內電影市場藉由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艋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紀錄片《看見台灣》,乃至二○一五年的《我的少女時代》等片,找回昔日風華,甚至更上一層樓,兩岸電影交流也打開新局面。 二○一五年,兩岸合拍片數量與類型明顯增加。例如任賢齊、舒淇、狄龍等人主演的《落跑吧,愛情》,豬哥亮、林心如、李東學、寇世勳、林美秀主演的《大囍臨門》以及《刺客聶隱娘》等兩岸合拍片在大陸上映。其中,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投資的威望國際娛樂,與大陸天津世紀樂成、韓國CJE&M合作,台灣導演陳正道執導、陳柏霖首度監製並與鹿晗、楊子珊主演的奇幻愛情喜劇的《重返二十歲》,票房一舉衝上三‧六五億元,是首部在大陸票房破億的兩岸合拍片。

大陸出資 台灣提供創意、人才

目前兩岸合拍片不外乎資金、人員與技術方面的合作,大陸憑雄厚資金實力,積極吸納全球人才與創意,促使影視、娛樂產業多元蓬勃發展。二○一五年興起的IP浪潮(知識產業的品牌概念)、影遊(電影與遊戲科技)跨界合作、網路新媒體的推波助瀾,更讓電影市場爆出四四○‧六九億元的規模,也讓兩岸合拍片進入新階段。 但受限國內經濟,以及產業對電影投資不足的影響,兩岸合拍片目前處於大陸提供資金,國內供應劇本創意、幕前幕後專業人才的階段,其中,各縣市為推廣觀光,提供影視業者輔導金、協拍服務功不可沒。 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總監饒紫娟表示,一般來說,國內提供的協拍服務,除了一般熟知的協助取景、申請各種官方文件外,還會推薦國內導演、劇本及拍攝團隊。由於國內電影產業人才濟濟,年年都有優秀國片在全球各大影展獲得榮耀,以人口比例來說,國內真的是產生電影大師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吸引全球各地的電影團隊要求合作,包括越來越多的兩岸合拍片。 據台北市影委會統計,二○一三年~二○一五年已協助六三五部電影在台北市拍攝,其中有一一○部是兩岸合拍片,例如二○一四年協拍的九十六部電影中,就有四十六部是兩岸合拍片,數量驚人,二○一六年已向影委會提出協拍申請的兩岸合拍片更多,尤其是積極佈局線上電影產業的愛藝奇、搜狐、樂視等大陸影音平台業者,均已向影委會提出申請;而近年併購歐美電影公司、院線的萬達集團,也已和影委會接觸,提出協拍需求,徵詢合作意向。

衝突與挑戰

表面上看來,隨著大陸市場規模擴大,資金湧入、對電影吸納量大幅上升,兩岸電影交流及合作升溫,台灣電影工作者不論單兵出擊或合拍合製,在大陸看到了更大的資本運作及製作規模,同時獲得合理具利潤的報酬;對岸影視項目來到台灣攝製,除了獨有的景觀及風土人情,製作成本也比在美國及大陸本地合算。 但在這片榮景的背後,問題也逐漸浮出檯面。其一,兩岸合拍片往往無法同時討好兩岸觀眾,這不僅是地域生活習慣、價值觀與特殊慣用語等差異所造成的問題,更多時候是影人本身的價值觀與心態導致的問題。 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的副總經理徐淑君透露,在審批劇本時,往往看到的是純粹台灣本土電影的架構,但為了取得大陸資金,加入與大陸有關的劇情或大陸演員,以符合所謂「兩岸合拍片」的條件,劇情不協調,看起來就像是件已完成的毛衣,另外加了貼布,過於生硬。 其次,部分大陸的影視公司提出合拍片申請,藏有不正當的陷阱。饒紫娟表示,各縣市政府基於推廣觀光及扶持國內影視產業的政策,提供數額不等的輔導金、補助款,曾聽說過大陸有部分不肖業者會假合拍片之名,騙取輔導金。以台北市影委會為例,申請輔導金的條件之一,就是要以台北市的城市行銷為內容,將台北市的街景風貌納入電影中。但有些團隊拍攝完畢、取得輔導金後,在大陸上映時,卻剪掉得以代表台北市的多個鏡頭,讓觀眾看不出這是在哪個城市取景,失去原先的補助意義,各縣市政府也拿業者沒輒。 其三,國內人權、工作權保障意識抬頭,加上泛政治化的影響,合拍片受到不少的衝擊。業者私下透露,曾有大陸影視業者率合作多年的動作片指導團隊來台工作,國內的武術指導認為沒有保障本地影人的工作權,憤而糾眾砸場,若非警方及時介入,差點釀成流血事件。 其四,工作不等價。有製片人憂心地表示,大陸市場蓬勃發展,一部電影的拍攝成本,動輒上億元,國片平均不足千萬元,拍攝時常捉襟見肘,當然無法給演員、工作人員太高的酬勞,許多頂著影帝、影后頭銜的演員,片酬甚至還停留在十年前的水準;大陸業者也知道此事,所以給付的酬勞與大陸的演員、工作人員相比,往往差了一大截,造成同工卻不同酬的不公平現象,卻也無法可施。 國內工作人員還大吐苦水,表示酬勞低就算了,有時候碰上不良業者,電影拍完後,不依合約給付台灣工作人員的薪酬,甚至有業者談合作之初,就先要求國內工作人員勘景、代為找演員、代約到公部門談合拍,等一切底定後,就直接砍酬勞,協拍團隊抗議,業者甚至取消合作,協拍團隊落得一場空,由於無力跨海到大陸追討,辛苦血汗錢一毛都拿不到。 而最慘的是停拍問題。據業者私下透露,大陸官方審查制度或政治風向,嚴重影響電影的拍攝時程,原本就可能隨時停拍、復拍或縮短、延長拍攝進度;更麻煩的是兩岸關係時緊時鬆,早已習慣「觀風向」的大陸影視業者會依官方「態度」,決定合拍片的動向。例如二○一五年年初,台北市長選舉結束後,先後有十一部電影以劇本修改、審批還沒過關、演員檔期等原因停拍、撤拍,當時曾傳出與柯文哲當選、北京當局低調觀察後續發展有關,但沒有證據可以證實,只是已空下時間配合拍攝的大批本土工作人員立刻面臨沒工作、沒收入的窘境。

影人保護機制尚待建立

法界人士認為,各種衝突及問題的發生,主因是國內沒有法令及專責機構處理兩岸影視產業交流所導致的結果。大陸因為合拍片需要跨部門協調,早就成立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作為對外的統一窗口,但國內是任由各部會分管,讓業者覺得相當麻煩。 饒紫娟不諱言,提供協拍服務時,影委會工作人員面臨的就是「多頭馬車」,大陸的導演、演員、工作人員來台,由內政部、移民署管理;攝製器材入台,需向經濟部及海關申請,拍攝相關事宜又要向文化部、市政府相關單位申請,光是公文往返,就是件麻煩事。 影視人員的工作權益、著作權、版權,國內也沒有專責機構協助,任由影人自行處理,在沒有足夠法律知識的情況下,沒簽約或簽下不平等合約就抱著滿腔熱誠工作的人不在少數。若不幸碰到不良業者,拿不到酬勞或只能拿低薪,只能把苦水往肚裡吞,因為基於文化保護的關係,影人在大陸無法成立公司法人,更不是定義中的台商,不受兩岸任何台商協議的保護,跨海討薪難上加難。 為了加強兩岸三地影視交流,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吳思遠倡議,兩岸三地應互設相關辦事處,直接溝通協調兩岸三地影視產業合作的相關事宜,減少隔閡,保障電影工作人員的權益,讓華語片進軍全球市場。總之,合拍片為華語電影帶來龐大商機,但潛在的風險也形成挑戰,有賴交流秩序與機制的完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