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一步一腳印建構出的兩岸現狀《交流雜誌105年4月號第146期(歷史資料)》

  掐指一算,距離兩岸二○○八年五月恢復制度化協商、進行「第一類接觸」以來,已接近八年。如果說,八年的時間,已足以讓一個懵懵懂懂的青少年,蛻變為成熟的大人,那麼,這八年來的台灣社會,因著「大陸元素」的加入,是否也已產生某種程度的質變?

所謂「鑑往知來」,有鑑於五月二十日新政府上台,兩岸關係可能面臨新的局面,本期《交流》雜誌特別在政黨即將進行第三次輪替、兩岸關係即將邁入新階段之際,回顧過去八年前後兩岸交流的情形。當我們檢視得越仔細越能發現,兩岸過去八年來,竟有如此巨大的變化。

很多人可能忘了,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以前,赴大陸要從第三地轉機,是多麼的不方便;很多人可能忘了,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以前,台灣許多優秀的MIT產品,面對大陸的高額關稅只能望「關」興嘆;很多人可能忘了,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以前,要到大陸投資,是如此的沒有保障;很多人可能忘了,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以前,要跨海追捕通緝犯,是那麼的處處掣肘。

八年來,兩岸關係已從初次接觸的生澀,轉變成相互合作、彼此信任的夥伴。期間雖偶有猜忌,但雙方的關係從長期來看,卻始終朝著正向發展。

今天,台灣社會的豐富性,很大一部分有賴於融入全球化的跨境人員、貨物、資金、資訊網絡,成為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如果缺了大陸這一個節點,將有如網絡出現破口,不僅限制了台企的全球佈局,台灣社會也會少了很多精彩。

從大陸觀光客到陸配與陸生,從人民幣到陸企與陸式服務,「大陸元素」的加入,與台灣社會交流、交融、交鋒,激起許多的火花,也埋下許多創新的種子。當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感覺從陌生與好奇轉為認識與瞭解,越來越多台灣青年選擇登陸創業,輸出台式創新,成為台灣軟實力的延伸。

強調創意與創新的軟實力,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滋養的土壤。書籍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書店也因此承擔起文化傳播的重任。雖然在數位閱讀的浪潮下,兩岸的獨立書店都面臨了挑戰,但是紙本閱讀的需求仍在。兩岸的獨立書店在過去幾年的摸索下,已漸漸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成為都市叢林中一幅美麗的文化風景。

或許是意識到文化傳播的影響力,大陸近幾年以經濟實力為後盾,積極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力抗當今以美國馬首是瞻的全球主流文化。無獨有偶,軟實力之外,硬實力的鞏固與維持,大陸也不馬虎。一連串的軍隊整頓與軍區改革,除了有著鞏固「黨指揮槍」的目的外,似乎也意味著大陸有意透過軍力的強化,向世界傳達「軍事威懾」仍將是未來亞太地區發生衝突時的選項。

大陸對自身實力的自信,在今年兩會上習近平與涉台系統的對台言論,有充分的展現。面對新政府可能走的新路線,大陸已明確劃下「九二共識」的底線,似乎難有妥協的空間。政府用了近八年時間,一步一腳印建構出的兩岸和平現狀,亟待新政府展現成熟的智慧,努力維護。

未來兩岸關係究竟是否會走入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於海基會二十五週年論壇上所說的「下修的拐點」,還是會出現更多的亮點,不只兩岸人民關心,全世界都在等著看。可以確定的是,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促進兩岸和平為使命的海基會,仍會在波濤滾滾的海峽洪流中,成就一股穩定的力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