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青年良性切磋:兩岸學生的跨境求學記◆文/周祝瑛(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交流雜誌105年4月號第146期(歷史資料)》

回顧一九九三年辜汪會談後,兩岸原欲商討的「終止兩岸敵對狀態」與「直接通航」等協議的簽訂,因雙方對「一個中國原則」無法達成共識,只能將政治、軍事與經濟、文教交流區隔開來。直到二○○八年五月馬政府上台初期,兩岸在政治軍事議題雖遭擱置,但經濟整合與文教交流等方面則進入穩定和解階段。尤其在政策上,馬政府不斷重申兩岸關係需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推動兩岸和平發展;透過兩岸關係制度化,用和解消弭衝突、以協商取代對抗,降低彼此緊張關係,讓兩岸人民有機會彼此瞭解、相互協助。

至於北京方面,在歷次對台工作會議中,不斷強調要採取「繼續加強文化教育交流」,改善兩岸關係的政策。即使在二○一六年元月總統大選後第三度政黨輪替,大陸國家領導人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等場合,都不斷強調兩岸關係的持續發展,加強雙方和平發展,以及持續促進兩岸經濟、文教、科技、基層及青少年交流等。

由此可見,兩岸關係在近年來的發展上,歷經「敵對」、「衝突」、「僵持」到當前的「穩定發展」等階段。雙方協商的原則採「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經貿交流先行,政治協商在後」等發展順序與模式。文教交流更扮演著促進兩岸關係持續穩定、溝通與相互理解的角色。誠如美國前蘇聯外交官Yale Richmond二○○三年的闡述,文化交流具促進兩國之間友好關係的長遠影響力量,在美蘇冷戰時期 (一九五○~九○),也為蘇聯和美國之間的關係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有鑑於此,本文將探討過去八年馬政府在兩岸高教交流政策之發展,進一步透過相關研究,檢視這些政策推動的成效,期能為未來新政府提供參考建議。


兩岸招收對岸大學生之政策演進

自一九八七年以來,兩岸改變過去軍事對峙僵局,進入經貿合作與人員密切交流的階段,兩岸關係邁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立法院於二○一○年八月修正通過《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二十二條、《大學法》第二十五條及《專科學校法》第二十六條,開放招收大陸學生來台就讀學位,開啟了兩岸高等教育交流的新頁,此為近年來雙方關係中最大的突破之一。從二○一二年起,台灣逐步增加對大陸學歷認可的高校,由原先四十一所增加至一二九所,招生省市也從沿海六省市增為八省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北、遼寧。另外從二○一三年規劃兩年制大學學制「專升本」陸生招募。到二○一四年,又透過兩岸教育交流規範的簡化與鬆綁,檢討對於大陸學生的招生、就學狀況及相關法令,並增加兩岸大學「雙聯學制」的可行性。

從下表資料顯示,二○一一年九月開始陸生正式來台求取學位,從當年的九二八人,二○一二年的九五一人,二○一三年的一八二二人,二○一四年的二五五三人,到二○一五的三○一九人。五年中,來台大陸學位生共約九二七三人,且二○一三年開始有一七三人完成學業,陸續返回大陸就職或深造。


2011-2015陸生學位生人數統計


20112012201320142015
學士724661

1,209

1,7601,967
碩士181265467585769
博士232571141178
二年制學士7567105
總計9289511,8222,5533,019

資料來源: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


換言之,近八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台灣方面始終採取「文教優先,經貿主軸」的政策,希望透過文教交流,營造兩岸溝通的管道。另一方面,大陸則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統戰策略,進行對台工作,並將台生政策與港澳等地區相結合。此外,研究顯示,大陸政策有逐漸鬆綁、擴大層面之趨勢,除了提高對台招生之優惠措施,如台生比照陸生收費外,並逐年擴大舉辦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承認台灣學歷、開放十五類專業證照考試資格、高三生憑學測績優成績可直升大陸大學等。


兩岸文教交流之挑戰

儘管近年來兩岸大學生交流頻繁,但兩岸關係仍然充滿未知數。首先,根據陸委會歷年來的民意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仍持保留態度,雖然爆發任何直接戰爭的可能性降低,但在軍事和外交事務方面仍呈緊張或競爭狀況,兩岸的合作夥伴關係仍充滿競合的矛盾,特別是在太陽花學運反對服務貿易,發起抗議行動後,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更出現變化。從筆者與楊景堯二○一二年的研究與調查內容發現,隨著陸生長時間在台的停留,陸生在台灣與大陸這兩種文化與社會制度的調適過程中,反而更容易受到外在環境與事件的影響與衝擊,凸顯出「兩岸教育交流」非常脆弱的一面,這不但受到兩岸政治現實與經濟發展的影響,更容易受到社會的議題(如太陽花學運等)的左右。

其次,台灣高教在近二十年來大學擴張下,大學生錄取率超過九成。加上少子化浪潮,學生短缺已經造成大學經營的壓力,招收陸生已成為救燃眉之急的重要途徑之一。此外,由於大陸高校近年來對於台灣高中生之開放,台灣學生(尤其是一流高中生)赴大陸升學者逐年增多,但由於台灣迄今仍只承認大陸985與211等重點高校學歷,許多台生畢業後只能留在大陸工作,或轉到第三國就業。二○一二年大陸進一步放寬台生在大陸就業之相關規定,更可能造成新一波的兩岸人才流動與磁吸效應。


建立兩岸大學生交流追蹤及評估機制

誠如Denlinger在二○一○年探討教育能否拉近兩岸距離時,認為兩岸關係十分複雜與泛政治化,即使自二○○八年馬政府執政迄今,先後推出兩岸直航與三通等政策,逐漸降低兩岸的經濟、政治與外交緊張關係,但在高教上仍然有許多待解決之處,包括大陸學歷承認範圍、是否開放更多大陸省份擴大招生人數,以及招生陸生對於台灣高教與產業將發生哪些影響等。尤其招收大陸學生政策中仍受所謂「三限、六不」的原則約束,始終是陸生招生的關注與爭議之所在,如何解套,必須有更大的人才培育格局。

根據研究顯示,在分裂且衝突的社會之間(如兩岸)所進行的教育交流,其實潛藏著甘冒被視為背叛政府利益的風險,且雙方關係經常受到不同政黨政策取向與社會事件所影響。然而台灣憑藉與大陸語言、文化共通,地理位置相近,大學校園的自由多元與資訊開放,學費與生活費較香港及歐美國家低廉等因素,吸引了若干與台灣地理位置相近省份的大陸學生到台灣求學。隨著大陸學生的到來,愈來愈多人關注大陸學生對於台灣的學業、社團、生活與文化適應,以及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整體影響等問題。根據筆者等二○一五年的調查發現,招收大陸學生可能會為台灣帶來重大影響,包括增進兩岸青年文化互動與瞭解、擴大學生視野、刺激台灣學生的學習動機、解決台灣的大學招生人數不足問題、增加學校收益、達到兩岸關係正常化與永續發展等目標。換言之,開放大陸學生到台灣就學有助於增強台灣高等教育學府與其他國家或地區高校的競爭,也將影響未來台灣高等教育的品質與發展。

  隨著五二○新政府的上台,如何掌握兩岸重大社會事件對交流之可能影響,尤其針對近期發展與潛在衝擊進行評估,將有助於雙方正確解讀社會衝擊,減少政策誤判之危機。以兩岸大學生為例,雙方對社會重大事件,擁有相當不同的認知與態度。因此,台灣方面有必要儘早針對開放陸生來台就讀以來,兩岸大學生之交流變化、雙方返國就業之狀況與兩岸重大事件(如太陽花學運與政黨輪替等)之影響,進行「兩岸大學生交流追蹤資料庫」建置工作(Cross-Strait Exchang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Database, 簡稱CEUSD)。甚至仿效美國國際交流,成立「國際教育協會」的《門戶開放報告》(Open Doors),定期彙整來台陸生與赴陸台生之基本資料、統計數據與相關研究,出版《兩岸大學生交流門戶開放報告》(The Open Doors Report on Cross-Strait Exchang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提供招收陸生之政策參考,為兩岸文教交流建立風險評估機制。(※本文因篇幅所限,未能納入參考資料,敬請見諒。如有需要,歡迎來信索取,特此說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