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青創業登陸 機遇挑戰並存◆文/勵心如《交流雜誌105年4月號第146期(歷史資料)》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號召下,創業風潮旋即瘋狂捲起,無數青年創業夢迸發,大陸政府盼望創新創業成為拉動其經濟成長的新引擎,加上其對台工作重點以「三中一青」為主,二○一五年兩岸青年創業園區在大陸各地竄出,提供的優惠與支持措施吸引不少台青目光,但創業艱辛,並非單靠補助就能成功,創業者需思考如何從自己的能力以及市場考量和偏好等因素,找到適合的區域切入,借力使力。


台商首創兩岸青創園區滬揭牌

在大陸創業風潮崛起後,包括昆山、蘇州、廈門等地,都有兩岸青創園區設立,對台灣創業者敞開大門,而位於上海閔行區的「慧高‧光創園」則是首個由台商創立與運作的兩岸青年創業園區。

「慧高‧光創園」二月二十七日正式揭牌,從去年七月開始試運作以來,已有兩岸三十多家創業團隊入駐,涉及電子商務、光波研究、新能源開發等領域。園區創始人呂勇逵一九九一年即到大陸創業,在上海生活多年,其一手創立的慧高精密電子在半導體封裝材料產業屬業內領先。但近年來大陸土地、人力成本迅速上升,台商普遍面臨轉型壓力,加上看到大陸創業風氣崛起,呂勇逵毅然決定將斥資八千萬元人民幣新造的一棟六層研發大樓,轉型為海峽兩岸青年創業交流的眾創空間,二○一五年十二月獲大陸國台辦「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授牌。

呂勇逵表示,過去許多台灣人到大陸創業,常常因為同文同種而忽略事先做好市場調研等準備,但往往由於人生地不熟,對於大陸市場環境、政策法規不夠了解,而遇到許多挫折,但即便失敗案例不少,仍有不少台灣人對到大陸創業懷有夢想,因此他在五十二歲決定二次創業,希望用自身的經驗及資源積累,協助台灣創業者盡快與大陸市場對接。

就呂勇逵觀察,創業的痛苦往往來自空間、基金和市場,在相關因應措施上,其園區共有二點三萬平方公尺的辦公場地,可容納約二百多家企業入駐,並設有公共空間讓創業團隊互相交流;他也將從台資企業中募集資金,成立創投資金以支援初創企業發展;在市場拓展上,他表示,將會根據創業團隊需求,與合適的台資企業對接,而團隊導師都來自台商,預計將有五十幾名成功企業家和教授級企業導師,每個團隊可搭配二名導師。

呂勇逵表示,與其他兩岸青創園區不同的地方,在於「慧高‧光創園」可以集結台商過去多年經驗,傳承給新創業者,上海有許多知名台灣企業,包括八十五度C、克莉絲汀等,以及星巴克的營運也由台灣團隊負責,這些企業在大陸市場有經驗與管道,若將資源對接給創業者,發揮「母雞帶小雞」的概念,可讓創業者少走冤枉路。


創業艱辛  風險難避免

大陸政府大力支持下,點燃許多年輕學子的創業熱情,也大幅降低創業門檻。大陸市場大,在其龐大市場體量下,能圓更大的創業夢是吸引許多台青前往的原因,在網路電商、科技發展浪潮下,許多大陸新一代創業者不斷搶占媒體版面,包括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小米創辦人雷軍,如今都已站上國際舞台,成為兩岸創業者的標竿。

胡潤研究院今年二月二十八日發布的全球「白手起家」富豪榜中的三十九人中,有十三人來自大陸,人數僅次於美國,其中在無人機產業中被視為「神級」公司的大疆科技創辦人,八年間成為十億美元富豪,如今其研發的小型無人機銷量約占全球一半;而滴滴打車創始人程維更在三年時間晉升十億美元富豪榜中,這些令人稱羨的案例,都讓創業的「中國夢」不斷受外界關注。

但不可忽略的是,即便各類輔助機制百花齊放,創業仍是高風險、高失敗率的一條路。一份被多家大陸媒體引用的數據指出,大陸創業企業的失敗率為百分之八十左右,企業平均壽命不足三年,而大學生創業失敗率更高達百分之九十五;雷軍也曾直言,不建議大學生借錢創業,因為失敗率很高。顯然創業夢再美,創業路仍是維艱,對於無社會經驗的年輕人來說風險普遍更高。

做為早期登陸創業的台商,呂勇逵對創業的艱辛相當有感觸,他認為如今兩岸創業輔助資源都相當豐富,與過去相比創業環境已經友善許多,但也不諱言指出創業本身風險仍是很大,特別台灣人赴大陸創業,對當地環境不熟悉,因而徒增風險,且在異鄉孤單奮鬥,也需能忍受寂寞、抵抗各種誘惑以堅持創業理想。


台青登陸創業趨勢再續

大陸中央對台灣青年赴大陸創業相當重視,其對台工作重點持續維持「三中一青」的主調,先前由大陸台灣網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海峽兩岸》欄目主辦的「二○一五年兩岸關係十大新聞」評選活動中,「大陸先後設立二十一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一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入選兩岸關係十大新聞之一,可見一斑。

即使台灣政黨輪替讓兩岸關係產生微妙變化,但許多跡象顯示,大陸重視台灣青年的大方針不會改變,即便在台灣總統大選結果剛底定的敏感時刻,一月底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北京與台商座談時,仍舊關注台灣青年狀況,數日後國台辦與大陸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合作協議》,也提到「將鼓勵並支持台灣青年在大陸創業投資和創新發展,在『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行動計畫指引下,拓展對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眾創空間、文創園等園區的金融服務支持。

而二○一六年三月的大陸全國兩會上,其《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台工作部分,也提到要「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促進兩岸文教、科技等領域交流,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年交流」。兩會期間,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受訪時也表示,台灣和大陸青年交往整體上開展不錯,但「希望範圍更大一些,交流更深一些」,先是交流,再是互訪,然後一起工作,共同創業。在在都可看出兩岸青年創業合作仍會是未來的重點與趨勢。


中小型台商增多 配套要做足

去年十二月中,大陸對於台青登陸創業再祭出優惠政策,宣布從二○一六年一月一日起,將進一步擴大及放寬台灣居民在大陸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條件,具體包括在行業領域,從零售業和餐飲業二項,擴大至廣告、包裝服務、服裝、家庭用品批發、文具用品批發等二十四項;在地域上,從原有的九個省市再新增十七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達到二十六個;其次在經營條件上,取消對從業人員不超過十人和營業面積不超過五百平方公尺的限制。

個體工商戶簡稱個體戶,指以個人財產或者家庭財產作為經營資本,經核准登記並在法定的範圍內從事非農業的工商經營活動的個體經營者。二○一一年大陸針對台商開放個體戶,降低台灣人至大陸投資零售業、餐飲業門檻,截至二○一五年十一月底,台灣人在大陸設立的個體戶約三千五百人。

此次對台灣人設個體戶限制進一步放寬,並搭上這股創業熱潮,外界預期,在政策加乘效果下,將吸引更多台灣人赴大陸投資創業。現今許多兩岸青創園區內,即有台灣人是單槍匹馬進駐,在此趨勢下,當台商家數逐漸增加,並轉向小型且年輕化,不少人呼籲應建立相關配套。

從過去案例來看,台灣人赴大陸投資創業普遍最大問題是對大陸不熟悉,包括大陸市場狀況、法治條件、智慧財產權等,況且兩岸社會風俗與文化本有異,對於年輕世代來說,或更難以短時間融入大陸社會。過去台商在大陸遇到糾紛的案例時有所聞,包括與合作對象間的糾紛或是與當地民眾在觀念習慣不同下而起爭執,即便是知名台企在大陸市場都難免會遇到挫折,更何況中小型企業的資金、人脈等資源普遍不足,恐將難以應付。由此看來,在台青登陸創業的趨勢下,如何協助小台商在大陸社會中儘快在地化,與大陸社會和諧相處,值得深思。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