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各界對新政府大陸政策的期許◆文/王信賢(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交流雜誌105年6月號第147期(歷史資料)》

年初選前一晚「周子瑜效應」全面發酵,不僅為已成定局的選情加柴添火外,最值得關注的,還是其所突顯的兩岸關係「敏感性」與「脆弱性」,不論兩岸互動多綿密、兩岸領導是否具有互信,稍有風吹草動,就會造成巨大的社會與政治效應,之前「東京影展」事件、張懸事件如此,周子瑜事件也是如此。馬英九時期如此,即將上任的蔡英文政府也會是如此,都會使原本基礎不穩的兩岸關係更加脆弱。


大選後的兩岸關係

近年來,此種「敏感性」與「脆弱性」不再全然是歷史因素,而是兩岸新的互動所形成,特別是來自對岸因國力上升後對我國的政經壓力使然。即將上任的蔡英文當然深知這種壓力,也避免觸碰兩岸關係的敏感神經,這也是為何她從競選期間、勝選感言到選後,提出不同民進黨過往的表述,包括「維持現狀」、「中華民國憲政秩序」,甚至是「九二精神」等,一再往中間「調整」,且在立法院新會期中,《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不僅列為優先審查的法案,也一反選前堅持以「兩國論」為基礎,改以符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新版本。而包括國安、兩岸與外交等在相關人事方面,則以「國際進擊、兩岸防守」為主軸,並無「偏獨」的人事安排。

相較於此,北京方面近期來對台政策,除二月底王毅的「憲法說」讓人有稍露曙光外,從陸客縮減、學甲虱目魚契作終止,到包括甘比亞、亞投行、肯亞、馬來西亞「四亞」,以及在比利時國際鋼鐵會議要求台灣代表團離席、WHA「邀請函」事件等,全部都是攻勢作為,萬箭齊發、節節進逼,展現其具有全方位、鋪天蓋地的實力,可影響我國的內政與外交,政治、經濟與社會,並明確告知新政府,中國大陸不僅可以在兩岸關係影響台灣,也可以在國際多邊組織,用國際遊戲規則框限我國。而在媒體攻勢的部分更令人咋舌,有直白的「面對『九二共識』蔡英文不能再裝睡」、「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是破壞兩岸關係共同政治基礎」,也有嘲諷式的「蔡英文不是要中國大陸『釋放善意』嗎?來了」,不一而足。

面對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究竟是冷和平還是新對抗?「五二○」就職演說是重中之重,但也會是多重互動與博弈的格局;不僅會是兩岸政府間的較量,也涉及國內政黨間的競爭;不僅受國內民意影響,也將牽動中國大陸內部民意;不僅是國內因素,也將受國際因素影響。以下將針對此進行分析。


期待具創造性的兩岸政治定位表述

雖然過去八年,國民黨政府與中國大陸方面對於「九二共識」的認知與定義有所差距,但其確實是兩岸互動以及去年「馬習會」成行的政治基礎,甚至是北京方面所謂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就目前政治現實來看,要蔡英文政府說出「九二共識」確實有其困難,但我們也看到不論是前述的「中華民國憲政秩序」與「維持現狀」,或提出「『九二共識』是選項之一」、「一九九二年會談是歷史事實」,甚至是選後的「九二精神」等,都可看到調整的軌跡。對民進黨而言,從「台灣前途決議文」到「維持現狀」與「九二精神」,快步往中間靠攏;同樣地,北京方面從「一國兩制」或「一中原則」到「九二共識」,縱使「一中」核心未變,但也稱得上是一種「表述」的進步。不論發生在一九九二年的是「諒解」、「事實」還是一種「精神」,「九二共識」也是為了維繫兩岸和平而被創造出來,我們期許新執政團隊也能創造出具創意的政治定位表述。


中國大陸對台政策中「矛盾論」本質未變

中國大陸對台政策的目的就是「反獨促統」,其他均為手段,為達目的則會不擇手段。如前所述,近期陸客縮減、「四亞」與國際空間等,即便過去八年與其累積良好的互信與政治基礎,北京方面對台雖稍微保留情面,但仍一再進逼,為的只是強迫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說出「九二共識」。就此而言,過往對岸智庫多釋放出國民黨支持「九二共識」,與中國大陸間縱使有不同意見,仍屬「人民內部矛盾」,而民進黨支持台獨,則是不折不扣的「敵我矛盾」。但從近期的進逼看來,中國大陸對台只有「主要敵人」與「次要敵人」之別,而無「人民內部」與「敵我」之分,如今為迫使「主要敵人」屈服,原本可資聯合的「次要敵人」利益亦可犧牲。


關注中國大陸內部政治發展的影響

中國大陸總書記習近平上台以來,一連串的反貪打腐、決策體制改革與軍事改革等行動確實取得一定的成效,也使其權力進一步集中。然而,我們也發現,各種關於黨內不滿或「陰謀論」等訊息不時出現,包括習近平與李克強間的關係、「無界新聞網」在兩會期間轉載「倒習信」、去年股市跌跌不休、天津爆炸案何以如此離奇等,各種訊息繪聲繪影。甚至習近平在近期中紀委十八屆第六次會議中提出「黨內存在野心家陰謀家一定要除惡務盡」的說法,使得中國大陸黨內權力互動更加詭譎。而隨著中國大陸於七月底八月初舉行的「北戴河會議」即將來臨,再加上今年秋天舉行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關於十九大高層人事「卡位」戰已然展開。在我國又一次政黨輪替的同時,我們必須隨時留意中國大陸內部政治動態,謹慎應對,避免中國大陸因內部因素而影響兩岸關係的穩定。


留意中國大陸民意的變化

觀察中國大陸官方近期的發言,以及其網站關於台灣的相關討論,可以發現對岸對於台灣友善的訊息逐漸減少。中國大陸官方媒體《環球日報》旗下「環球網」於四月底時公布一項對於台灣新政府上任後兩岸關係看法的民調,顯示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受訪者支持「武力統一台灣」,並且認為台灣藍綠兩黨都是或明或暗的獨立支持者,台灣社會贊成獨立者隨著時間推移將會越來越多。姑且不論在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下是否有真正意義的「民調」,且據媒體報導,五月十二日中國大陸中央網信辦已針對環球網「在五二○敏感時間節點臨近之際,發布所謂中國大陸網民『支持武力統一台灣』的民意調查,引發台灣及國際媒體大炒作以及台灣網民的激烈反應,嚴重違反報導紀律。」要求限期一個月內整改。

但我們從中國大陸官方近來一再強調「台灣有二千三百萬的民意,大陸也有十三億多的民意」,再加上熱鬧一時的「民國粉」迅速消退,且年輕一代網民對台態度轉趨強硬來看,其民意的變化確實值得我方留意。


美中棋局下的兩岸關係

從大選前後美國官員穿梭兩岸,以及此次WHA邀請函事件中美國的角色,都可看出目前美國作為北京與蔡英文新政府間的「中介」角色。而隨著中國大陸國力日漸強盛,其對外關係是在全球一盤棋的思維下展開,兩岸關係只是其中一環。因此,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或蔡英文政府對兩岸政治定位的表述也將取決於美中兩大國間的協調與較量。

因此,美中兩大國間所對弈棋局不僅是兩岸,還包括朝鮮半島、南海、東海、中東情勢等,甚至是「TPP vs RCEP」或「一帶一路」所提出後的對沖效應等,兩大國間的利益折衝與交換絕非「單一賽局」,而會出現「多重賽局」。因此,我們必須關注的是,國內向來有種聲音力主可透過美國、日本等力量平衡中國大陸的壓力。事實上,大國與大國的互動往往是從全球棋局考量彼此利益。日前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強調,沒有台美中三角關係,只有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雙邊關係,以及美國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美國會試圖讓中國大陸與美國共同管控台灣問題(co-manage Taiwan question),正是「美中棋局下的兩岸關係」的最佳說明。


對新政府的期許

台灣經濟與國際競爭力的衰退,固然有部分人士歸咎於兩岸關係,然而,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存在於台灣內部。政治上藍綠內鬥、社會缺乏共識基礎,台灣的發展動力某種程度上虛耗於空轉,缺乏全盤考慮的思維與政策的一致性和連貫性,政黨之間與社會內部的分歧,在兩岸關係政策上尤為明顯。因此,實有必要針對各種設想劇本的應對措施規劃,全盤考量內政、外交與兩岸關係的整體性、系統性工程,以期改善台灣停滯的現狀。

關於此,我們期待不論朝野各方,都應以更大的氣度坐下來談,特別是作為執政的民進黨政府,除了要擘劃發展的願景外,還要團結各種不同意見,其中第一步就要化解另一陣營支持者的不滿以及解答一般民眾的疑惑,即兩岸相關政策上的「昨非今是」,如為何同樣符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國民黨為賣台,民進黨提出的就合理?為何同樣接受WHA邀請函,以「中華台北」與會,民進黨可以,而國民黨卻是喪權辱國?期許新政府有團結台灣的使命感,畢竟,隨著兩岸關係與國際局勢的發展,時間不在我們這一邊。

 過去八年,兩岸互動的綿密程度超過任何一個時期,對岸也一再強調其對台「讓利」。然而,民眾之所以「無感」,甚至「反感」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其中的利益被少數人所掌握與攫取。我們期許新政府上台後,一方面徹底檢討衍生「買辦」的制度性缺漏,另一方面也必須嚴格自律,避免出現綠色「新買辦」。整體而言,無論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策略為何,台灣不能無視而自外於中國大陸的發展。雖然新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確實有其重要性,但中國大陸國際影響力日增也是事實,如何在強鄰進逼下維持一個有助於發展的環境,如何在兩岸關係的基礎上連結區域與國際,都有賴新任領導者的政治智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