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美中競爭還存在嗎?◆文/賴怡忠(台灣智庫副執行長)《交流雜誌105年6月號第147期(歷史資料)》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一二年初訪問美國時提出「建構新型中美大國關係」,以及當習正式接任總書記與國家主席,提出「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後,似乎中美關係真的在依循「權力轉移理論」所預示的,是個崛起的中國大陸強權意圖改變現狀,挑戰美國這個既成強權所建構的既有國際秩序。根據這個理論,崛起強權挑戰守成強權的時刻,是最可能發生戰爭的時候。

 二○一四年美國與中國大陸動作頻頻,可是之後的中美關係發展卻似乎沿著不一樣的路徑,美中的區域競爭態勢在二○一五年似有轉變跡象。這是雙方在調整自己的應對方式以避免衝突升級,即所謂危機管理或衝突管理,或是認為勝負已定,不再執著於無意義的競爭,因此競爭的強度在降低,或者,這只是雙方在蓄積實力,以準備另一個巨形競爭,因此是個暴風雨前的寧靜呢?


二○一五年的重要變化

 二○一四年,中國大陸在南海開始積極填海造陸,引發美國強力反彈。日本展開對集體自衛權的「技術性解禁」,為日後美日防衛新指針打開大路。而中國大陸在五月利用召開亞信會議的機會,提到亞洲事務由亞洲人解決,隱含排除美國在亞太區域影響力的主張,面對美國來勢洶洶的TPP協議,中國大陸也利用當年底於北京召開亞太經合會的機會,提出中國版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與之對抗。二○一四年中日在東海衝突節節升高,更直接派遣「海洋九八一號」前往西沙展開油氣探勘工作,與越南出現激烈衝突。習近平訪問美國重要戰略友邦印度時,更出現中國大陸軍隊越界進駐,直到習近平離境後才撤離的強硬舉措。二○一四年不僅有中美對峙,中國大陸與亞太區域國家爭議不斷,特別是與美國的亞太盟國,衝突強度不斷升高。

但二○一五年後,中日關係有所轉向,不再對日本強力施壓。中國大陸雖在南海填海造陸,但習近平訪美時也提到要在南海採非軍事化的舉措以降溫。中國大陸在二○一三年提出的「一帶一路」計畫,並在二○一五年大張旗鼓提出亞投行做為其金融支撐;人民幣雖拿到IMF的特別提款權,卻極可能是贏了面子,丟了裡子的交易。而幾個中國大陸傳統盟邦,包括斯里蘭卡、緬甸等,都出現既有中國大陸支持的勢力落敗,反傾中勢力獲勝的事實。日本面對中國大陸的亞投行,也提出自己的亞洲基建基金,其款項比亞投行高出一百億美金。種種舉措都對中國大陸形成重大壓力。

另一個重要的發展是伊朗核武談判,美國與伊朗達成核子協議,此舉固然引發沙烏地阿拉伯等遜尼派為主穆斯林國家的憂慮,相當程度導致伊斯蘭國(ISIS)問題與敘利亞內戰的惡化,但美國藉由與伊朗的協議,讓自己從伊拉克以及從阿富汗的撤退換到了可與其合作的對象,紓解在中東與南亞的戰略資源。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導致美歐等國對俄羅斯採取經濟制裁,其效應已開始發酵,加上世界供油市場因美國頁岩油技術發展,以及伊朗可能重新加入油品供應鏈,使得依靠原油與天然氣支撐經濟的俄羅斯,在油價跌跌不休下,經濟更雪上加霜。這個發展卻也使俄羅斯更依賴中國大陸。

在亞太方面,美國力推的TPP在二○一五年十月搶先達陣,美日在四月完成美日同盟防衛新指針的談判,日本更在九月底前通過新安保法,美印年度演習也納入日本,使得美日印度三方軍事合作出現準制度化發展。美方也表示會對南海採行固定的自由航行任務(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中方雖表示強烈抗議,但進一步的反應動作有限。

 美伊核武協議、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進展、以及亞太週邊國家的應對態度,與俄羅斯是負債還是資產的問題等,使得二○一五的中美關係在熱鬧之餘,似乎出現與二○一四相當不同的景象。


「一帶一路」:中國大陸直接挑戰美國秩序,還是避免攖其鋒

進一步來看,中國大陸發展「一帶一路」,實際上比較像是中國版的西向戰略,這與中國大陸傳統主張要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美國勢力的發展方向相反。而美國與伊朗締結核子協議後,取得伊朗協助對伊拉克的管理合作,以及在阿富汗共同對抗基地組織與塔利班,將會更有餘裕將其兵力東轉,強化其「重返亞洲/再平衡」的軍事強度。而其「一帶一路」的作為,某種程度更是因應美國「重返亞洲/再平衡」的戰略轉向,與美國針鋒相對,同時利用美國撤出中東的勢力空缺,鞏固自己的能源供應。

由於「一帶一路」包括陸路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目前看來,「一帶」部分,特別是在哈薩克,較有進展。但海上的「一路」部分,因為緬甸、斯里蘭卡等國的轉向,實際上出現較多變數,在「一帶」上會有較多發展,在「一路」上成果有限,甚至會變成倚賴泰國與巴基斯坦的個別計畫做為支撐。


南海問題:中國大陸主張的變化

過去一年,中美最大的爭議點除了美國指控中國大陸培養軍事網路駭客竊取美國商業機密外,就是南海問題了。美國認為中國大陸在南海填海造陸,意圖構成海上沙堡以改變現狀。中方強調無意改變現狀,力求維護航行自由。

雖然中國大陸延續中華民國於一九四七年提出的十一段線主張而有自己的九段線,但對於九段線是否是領海則隱晦不明。中國大陸官方雖未明說,但官方學者的主張是,九段線是作為島嶼分界線,而非領海概念。意即這九段線內的島嶼、礁石、及其延伸的大陸礁層皆屬中方,但沒有認為九段線內的水域為中方領海。中方主張對九段線內水域有歷史性權利,而不說這是中方的歷史性水域。某種程度來說,中國大陸立場較先前的強硬主張似乎有所退縮。中國版的自由航行權是即便對於專屬經濟海域,外國船隻的非經濟與非軍事活動,依然要事先通報並取得許可。這與美國及國際認知不同,但這也意味著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反抗,其表面的法律理由,與其說中方認為這是領海,更像是來自中國大陸因主張擁有該海域島嶼的主權之下,所延伸出的專屬經濟海域概念。

此外,南海也是「一帶一路」中「一路」部分的重要通道。從中方角度來看,利用九段線的法律主權爭奪戰,在某種程度也可被解釋為確保其「一路」計畫的法律與軍事操作。


蔡英文當選後,「共同政治基礎」的論述變化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在台灣議題上。二○一五年初習近平面對台灣選舉情勢不利國民黨,對民進黨/蔡英文提到要遵守「『九二共識』與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如果這個基礎被動搖,則兩岸和平發展之勢不再,甚至會地動山搖。但蔡英文訪美不提「九二共識」,主張維持現狀,對「九二共識」提出其精神就是「求同存異、相互諒解」。中方的反應出奇冷淡,官方對蔡英文「只問不批」。

蔡英文當選後,習近平在三月五日與上海人大會面的場合,就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上提出新表述,不再提到「『九二共識』與反台獨」而是「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雖然這與蔡英文「承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依舊有相當出入,但與蔡英文對話的意味濃厚。此外,當中方提到「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時,過去直接將「兩岸同屬一中」明確講出,此次卻以一個更模糊的「其」來表述核心意涵。以中國大陸領導者對台政策說話的字斟句酌,此次講話應有其重要意義。

分析習近平的講話還可以發現,習將「九二共識」說成是中國大陸對台政策的政治基礎,但兩岸「共同政治基礎」卻變成「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表示承認當年兩岸政府是存在「九二共識」的,且這個共識的內涵是兩岸同屬一中。但習近平在說話中並沒有明確要求台灣必須「承認『九二共識』」,習近平真正的強硬態度,是在其「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之上。

一個更有趣的現象,是在蔡英文就職演說結束沒多久,中國大陸親官方學者普遍給予正面評價,國台辦的新聞稿雖然多有質疑,但也非全然負面。雖然之後針對兩會談判與陸委會、國台辦對話機制能否持續,中方採取台灣須承認「九二共識」,否則協商談判必須中止的立場,主要是針對兩岸談判與高層對話機制的啟動與否,並非認為整體的兩岸關係已無和平穩定。


美中競爭趨勢發展仍待觀察

往昔認為美中競爭場域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似乎在中國大陸戰略西向,採取西進東守,而美國從西撤出,進行其東向再平衡,採用東進西撤的戰略後,美中的競爭態勢在客觀上似乎有降溫趨勢。特別是美國TPP推動成功,美日同盟完成新指針談判,美日印度三方軍事合作邁向準制度化,美國以美日同盟為軸心所驅動的「美日同盟加一」之新安保戰略安排,也在澳洲、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國的積極配合下有所進展,日前北朝鮮試爆核武與導彈,以及中方的反應,導致南韓展開自己的戰略再平衡,開始正面支持美國在韓國部署THAAD飛彈防禦系統,並同意與日本展開聯合軍演。這些發展對於美中競爭關係的影響是否實質存在?值得進一步觀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