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智慧城市發展趨勢對兩岸策略的意涵◆文/蘇孟宗(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主任)《交流雜誌105年6月號第147期(歷史資料)》

智慧城市(Smart City)相關議題,雖不算是個全新的趨勢,但透過日漸成熟的新興科技如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4G/5G通訊、人工智慧等,智慧城市目前正如雨後春筍在全球迅速展開,透過各種科技提高城市基礎建設的效率,並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多項全球智慧城市應用已由實驗階段逐漸進入商用化階段,一些創新應用服務及商業模式也不斷推出,不僅實際解決城市發展的治理與民生問題,也促進具體商機與產業發展。


世界智慧城市的趨勢

預估到二○五○年,全球都市人口將增加到六十三億人,約占全球人口七○%,屆時將有二十九個人口超過千萬的巨型城市(Megacity),甚至發展出大都市組成的集合城市(Conurbation),如德國Ruhr、荷蘭Randstad、美國紐約與紐澤西等。因為都市人口密度的持續增加,將帶來交通、安全、汙染及醫療等城市居住與治理的新挑戰。

智慧城市與產業發展關聯性強,可帶動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世界銀行估算,一個百萬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當實際應用程度達到八五%時,經濟效益可增加至投入的二~二‧五倍,彰顯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價值。智慧城市除了可以創造經濟價值,還可以促進文化與歷史結合,並幫助發展環境永續。  

研析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軌跡,有三個重要趨勢值得兩岸推動都會發展時參考:

•趨勢一:以人為本、解決在地問題驅動城市成長,形成智慧城市發展策略之重要思維

以往智慧城市的發展策略,會先想到提供更多創新的智慧功能,或是利用智慧城市幫助發展相關產業,創造經濟效益。但是最近幾年,智慧城市的發展思維已經轉向由解決在地問題著手,包含社會需求與環境永續相關問題。倫敦在二○一一年推動智慧倫敦計畫(Smart London Project),就是要解決人口將從八三○萬(二○一三年)成長至一一○○萬人(二○五○年),所引發城市與交通擁擠問題、高齡化醫療保健、社會服務和教育需求等議題,因此發展策略重點為建立網絡連結、資料平台、人民參與之基礎環境建置。


•趨勢二:從大型公司主導,轉向擴大公民參與,以「公私民合作夥伴關係機制(Public-Private-People Partnership, PPPP/4P)」模式,提供民眾共創價值、共享利潤

過去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機制(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主要由大公司和政府互相合作。近年來則強調加入民眾(People)參與合作夥伴,促進全民共利。此民眾除了一般人民,還包含研究法人、學校、公益團體等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尤其是在與互聯網相關的新經濟發展,很多跟年輕人創新創業有關,像是Kickstarter就是以民眾募資平台贊助創意專案進行實際製作;另外芬蘭Youth Guarantee模式,提供技職教育與職場訓練,幫助失業的年輕人透過自我技能提升找到合適的工作。


•趨勢三:利用開放式平台,促成創業生態圈,激發跨界跨域創新創業動能


主要由政府提供開放平台環境,搭配資料開放促成公民投入形成新創,集結跨國企業、各級政府的專家人際網路,讓各種群體相互交流促成創業生態圈,激發跨界跨域創新創業動能。二○一四年英國倫敦進行「London Open Data」計畫,針對市民、企業開放問題解決提案,創造Talk London Community,亦舉辦投票(i-Voting)、現場問答活動、調查和焦點訪談,並提供London DataStore/Dashboard超過五百套的公共數據,將城市治理訊息透明化,讓市民可以透過諸多平台提出民眾關心的市政和民生議題,也可以提出創新解決方案,甚至幫助年輕人創業。


兩岸智慧城市發展的現況與趨勢

台灣各地方政府在施政上,大多以智慧城市做為推動城市治理及產業發展的主軸,並在不同領域進行各種創新應用服務。例如:

•台北市政府以「公務二手資源再利用」推動智慧節能;以「樂活台北(UI-Taipei)」推動智慧政府。

•台中市政府以「友善樂齡,幸福台中」方案,促進智慧健康;提供「地理及防災資訊系統」,建立智慧政府資訊服務。

•高雄市政府以「GIS地理資訊加值應用」,強化智慧安全系統;以「智慧型交通運輸計畫」,推動智慧交通。

另外台灣已在進行「構建4G智慧寬頻應用城市計畫」,鼓勵企業結合地方政府共同提案,投入物聯網的建構,進而提供智慧照護、安全、物流、金流、運輸及育樂等整合性服務。例如:

•中華電信和桃園市以「大眾運輸導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服務」,發展智慧生活圈,以機場與機場捷運為中心,發展智慧運輸,延伸到智慧生活、智慧觀光、智慧商圈、智慧政府治理等服務,帶動桃園智慧城市發展。

台灣目前推動上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包括:

•中央與地方在政策規劃上需要強化整體策略與整合機制,才能發揮跨域整合及資源槓桿綜效。

•效法歐美日重視解決在地問題導向、基礎建設等議題規劃。

•除了重視解決方案(Solution)的開發,也要注意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的應用,運作上更要納入民眾參與和共創機制。

•鬆綁外資來台投資、海外人才延攬相關限制,並強化國際合作如邀請潛在國際客戶和引進國際合作夥伴。

中國大陸智慧城市的發展也有多年的歷史與實績,大多側重提升城市的承載力與解決其他城市治理問題,其中以智慧交通與產業發展最受重視。二○一四年三月中國大陸發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二○一四~二○二○年)」,提出國家級城鎮化發展的綱領性政策,目標為改善一億人的居住條件。另外以具備優良條件的三大經濟圈,規劃提升城市的承載力,包含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城市群,以二.八%的國土面積,聚集一八%人口、創造三六%的國內生產總值。

三大經濟圈的智慧城市規劃重點:

•環渤海以北京與天津為首之工業密集型城市群,近期欲促成世界級的雲端運算產業基地。

•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大陸城市化最高、城鎮分佈最密集的區域,上海、寧波、無錫、江蘇為首要試點地區。智慧上海以三年行動方案推動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物聯網、雲端、巨量資料等廣泛應用。

•珠三角正在打造二○二○年粵港澳世界城市群,主要重點城市為深圳、東莞、廣州、佛山。智慧深圳重點為提升資通訊基礎建設,發展智慧交通、市政與安防,加強資訊安全與培育新興戰略產業。

中國大陸目前推動上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包括:

•中央政府的智慧城市發展政策如何與地方產業發展政策緊密扣合,並減少在新興科技應用上的重複投資。

•在既有的互聯網新經濟基礎上,以「資料經濟」加值智慧城市,並協助新興產業超越歐美產業的附加價值。

•加強相關跨領域的協同發展,不侷限於單一領域的發展思維,如智慧城市需要多個領域,包括行動通訊、雲計算、物聯網等領域在軟、硬體與服務的整合。

•以產業標準結合服務與營運模式創新,形成新產品技術架構、營運模式和產業遊戲規則。


對兩岸都會發展的策略意涵

以往兩岸在產業發展策略的思維上,會先考量國際市場機會及產業國際競爭力,然而借鏡全球智慧城市發展以解決在地問題驅動城市成長之趨勢,智慧城市的價值創造應從解決在地問題著手,包含高齡社會、低碳城市、食藥安全、災害預防、運輸效率、青年就業等議題。例如在高齡社會的問題上,面臨的重要社會議題有結構老化速度快、老年扶養比過高、醫療照護社會成本過高等,因此問題解決的方向可以思考如何延長健康年數、建置長期照護機制、活化老年動能等。

從國際化角度規劃台灣都會與區域之應用分工,可以依各都會具有的文化特色和特定應用領域重點,建立核心能力。例如,台灣的新竹竹北為全台人口淨移入率最高(正二八%),全台扶幼比例最高(三二.九%),但居住人口成長快速衍生交通、生活機能、安全等議題。其中高鐵為通勤族以及長程移動交通要塞,缺乏大眾運輸網,造成周邊交通壅塞。因此若規劃竹北高鐵附近社區成為智慧社區生活圈,運用智慧化系統解決方案改善城市交通、高齡及幼兒照護問題,將有機會複製到高鐵沿線之新興都會區,並形成整案輸出至國際市場的機會。

另外,須要廣納有需求有創意的民眾,加入公私民合作夥伴關係來制定及推動智慧城市整體策略與推動方案,促成政府、企業與民眾共同參與創新解決方案,達到共創價值、共享利潤。政府可以效法國際智慧城市案例,建置不同特色的「使用者應用生態圈」,透過生態圈裡的利益關係人組合,提供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服務,並達到利益平衡。政府也要提供開放式智慧城市治理平台,讓各界提出需求及解決方案,也可透過此平台幫助年輕人或中小企業創業。還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合作,釋放都會區公共場域,使創新應用能做在地場域驗證,其中最重要的是許多智慧城市的創新應用,牽涉跨政府主管機關的相關法規,所以政府須要透過專案小組迅速幫助企業或民眾解決障礙。

智慧城市發展已成為世界趨勢,其中不缺眾多的創新智慧應用,未來的產業商機潛力也令人期待。兩岸可考慮在智慧城市發展上合作,從兩岸產業包含製造業與服務業的互補性、資通訊基礎建設、激發年輕人創新創業等方向思考。但是政府在智慧城市發展的策略思維要能把握住重點,以及提供至少十年的長期性策略支持擇定之智慧城市應用服務,才能讓國內外廠商與投資人長期投資,落實相關建設方案,並解決居民和社會相關之切身需求。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