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新局後的大陸升學面面觀◆文/莊舒仲《交流雜誌105年6月號第147期(歷史資料)》

經歷兩岸互動頻繁八年,新政府執政後,台灣與中國大陸關係有了新局面,在教育交流上,腳步仍未放緩,尤其近來中國大陸感受到教育對年輕人的國家、民族觀念思維影響深遠,招攬台生赴陸就學的政策應會持續進行。

台灣學者分析,台生選擇留學中國大陸的因素,除了語言相近、學費相對便宜、取得國際資源和尋求優質教育環境,也看好就業上易與台灣接軌,以及兩岸經濟交流和商機,藉著升學同步布局人脈,提前為未來職涯發展打好基礎。

自二○○五年起,中國大陸對吸引台生赴陸求學的優惠政策一再加碼,包括台生比照陸生收費標準,並給予招收台灣的大學和研究所專款補助;專為台生設立「台灣學生獎學金」,從大學到博士通通有獎;二○一○年起,學測成績達到頂標級的台生可免試申請指定大學,隔年(二○一一)又放寬到前標級;二○一三年允許台生比照陸生,可納保基本醫療保險等。

台生赴陸學習,主要是希望眼界大開。從數據來看,陸生來台求學從二○一一年的九二八人至二○一四年有五八八一人;而台灣赴陸學生數至二○一四年也有九三一○人,顯見兩岸相互招生都有成長,兩岸年輕一代想更多了解彼此的動機有增無減。


大學百百種 要念哪一種?

中國大陸大學很多,層次差距很大,頂尖到野雞,甚至空殼的假大學都有,台生除了常見的北大、清華、復旦等一流大學外,到底還有哪些大學可以選擇?一般都會介紹「九八五工程」、「二一一工程」兩個與高等教育息息相關的名詞,前者指的是中國大陸教育部圈定三十九所頂尖大學做為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重點扶持對象;後者則指面向二十一世紀重點建設一百所高等學校(包含九八五)。

納入兩項工程的學校加起來有一一二所,其中普通院校一○九所,軍事院校三所,之後中國大陸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不會再有新的學校加入該行列。而這一一二所大學也就是中國大陸每年近億學子擠破頭想考進的頂尖大學。要緊的是,中國大陸並非所有大學學歷都被我方教育部認可,如果赴陸念的大學不在名單中,除非想畢業後留在大陸打拼,不然回台學歷可能不算數。

此外,中國大陸的大學還有同校名卻有多個分身,而且各校獨立辦學沒有隸屬關係;還有一種是大學合併後產生的本校和分校,實際分校也是獨立運作,另外還有大學和地方政府、民間合辦分校或獨立學院,由於種類繁多,畢業證書背後代表的「含金量」也不同,必須多加留意。

教育部從二○一一年起從四十一所,逐年增加認可學校,到二○一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增列二十六所大學,共計有一五五所,加上為配合二年制學校招生需求,二○一三年五月增列中國大陸專科學校一九一校名單,赴陸前可先至教育部網站查詢,避免赴陸求學全白費。


如何申請入學

選好學校後,又該如何申請入學呢?一般中國大陸的大學招收台生來說有兩種管道。一是直接用大學學測成績申請免試入學,但通常成績達到頂標和前標才會被接受,另外多半還會安排面試。第二種方式就是參加高考(台港澳聯合招生考試),不過,申請有年齡限制,一般不能超過二十六歲,且必須具備相當於中國大陸高中同等學歷,身體必須健康。另外,部分大學會採取獨立招生,尤其福建省當地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暨南大學等大學均獨立招收台生。

在台灣有針對赴陸求學的網路諮詢機構,像是「夏潮聯合會大陸就學資料庫」或「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網」等,都可取得相關入學和報名訊息與情報。


量身打造台生福利  求學別忘申請

中國大陸為引吸台生,陸方教育部二○○五年訂定了《台灣學生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而且近年獎金也加碼,大學每學年依名額不同分三千、四千和五千元三級(人民幣,下同),碩士每學年四千、五千和七千,博士每學年為五千、七千和九千元,相對台灣來說,顯然更有吸引力。此外,中國大陸寶鋼集團也設基金,每年一二五個名額僅供港澳台三地學生申請,獎額為一到二萬元,著重個人表現,且有學校限制。

除了獎學金的福利,台生在學費上也改為比照本地學生收費,可說跟在台灣讀國立大學差不多,甚至更便宜。且在住宿上,早期部分大學安排台生入住留學生專屬的學生宿舍,多半比本地學生一間六人至八人來得好,但目前在陸求學的台生透露,現在很多學校已經取消,甚至讓台生與本地學生同住,收費比照陸生,若對居住品質有講究的,這部分多留意或做好心理準備。

二○一三年中國大陸開放讓台生可自願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費用比照本地學生,以解決台生在陸就醫問題。不過赴陸台生認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屬看得到吃不到的福利,繳錢少限制相對多,是醫療保險中檔次最陽春的保險,只有重大傷病才會給付,且必須超過核定門檻才會啟動支付,換句話說,小病藥費還是自己扛,不如延用台灣健保,還可核銷境外醫療費用。


需適應環境、文化和飲食差異

想到中國大陸讀書,雖說兩岸同文同種,適應上比歐美和其它國家來得容易,但經歷六十多年文化、政治和生活變遷,從裡到外都起了變化,適應彼此文字、文化、生活習慣和觀念,也是決定赴陸念書前,必須做好的心理功課。

一般來說,要適應中國大陸的求學生活,離不開文字、飲食、住宿和學習等問題。一開始面對的是簡體字的適應,由於接下來的大學生活看的、寫的,都需要用到簡體字,必須儘早與其共舞。不過,由繁入簡易,簡體字簡化原則,除了少數簡得莫名其妙外,多數採取以音代形,像「達」字,就用「大」來替代,變成了「」,有的則僅保留部分部首,可從上下關聯性猜字。

江蘇昆山台幹太太郭珮君說,曾有台商孩子讀一學期還學不會簡體字,只好到補習班惡補;從小在中國大陸求學的傅慈耘小姐也說,剛到中國大陸搞不懂拼音法和簡體字,還聘了家教學習,現在回台灣工作,又花了一段時調整兩岸的用字習慣。留學前,如果能先學學簡體字和多補充些中國大陸生活用語,對適應學習環境會有幫助。

她認為簡體字問題不大,高中生多看多打很快就能適應,像當時選修的課程多半是交報告,打好內容再用軟體轉成簡體就成。此外,各省各地口音較重,教師授課有時不易聽懂,學習上可多求助同儕協助翻譯,自己也可多看當地電視,習慣口音。

氣候和飲食的適應也是常見的問題。在湖北武漢求學的台生表示,當地氣候濕冷,與台灣亞熱和熱帶不同,也看得到雪,穿著要多留意。而中國大陸各省飲食不同,相較台灣,更偏愛重油、重鹽和重辣等口味,但也可向店家事先提醒少放點調料,應該可以慢慢適應。

倒是中國大陸的大學學生餐廳為了與外面大排擋和網路訂餐競爭,在創藝料理可說無所不用其極,甚至被列入奇葩、暗黑等級,菜色和取用食材五花八門,初來乍到多留意餐飲衛生問題。不過,若不外出過度消費,在中國大陸留學,若非是北京、上海或廣州等一線城市,吃的開銷,確實會比台灣省錢。


政治思想是禁區

政治思想是禁區,一直是赴陸工作和留學,常被耳提面命的建議。高雄大學畢業的台生謝雨哲認為,比較需要調整心理的,反倒是政治思想。很多思維很難說得清楚和打破,儘可能不要去爭論這些問題,與本地同學之間就很好相處。另外,大陸有軍訓課,對本地生是強制性,但對港澳台生則採志願選課。有台生透露,軍訓其實就是「水課」,也就是台灣所謂的營養學分,分數高也容易過,但軍訓算不算學分每年都不一樣,可以多注意。


升學停看聽 確認心中的方向

謝雨哲大學時曾透過某基金會交流名額前往北京大學進修。在中國大陸求學的過程中,他發現台生面臨最大問題,不是在文化適應上,而是信心不足,不知道自己要學什麼,赴陸求學,往往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認為可以提前布局取得職涯優勢。

近來兩岸常會拿台生和陸生做比較,尤其常常提到陸生唸書特別勤快,台生愛玩,選擇到中國大陸唸書,壓力不是反而變大?在北大遊走過的謝雨哲認為,壓力來自個人,有的人來交朋友,有的人來開眼界,也有的人求學問,全看個人要的是什麼。

「中國大陸學生唸書雖認真,自我管理也很好,但跳脫不開學校、老師和社會給予的框架,思考的出路幾乎都繞著證照、公職等社會普遍價值觀走」。謝雨哲表示,台生與陸生各有擅長,台生在創新思維、人際交流相對成熟些。

不過,面對兩岸新局,很多打算赴陸的學生可能會心存憂慮,怕一旦政治氛圍改變,台生福利會縮水。但在學台生反而老神在在,認為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既定的政策不會停,頂多交流變少,陳水扁執政的那八年,還是有很多學術交流」。北京當局也說過,民間交流不會停,因為透過教育交流拉近兩岸共識,是促進兩岸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