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讓一切都從溝通開始《交流雜誌105年8月號第148期(歷史資料)》

五二○後的兩岸新局面,雖然外界認為兩岸已進入「冷和」甚至「冷對抗」的時代,但今年入夏以來,兩岸仍有諸多事件需要透過以往的聯繫機制傳達訊息,一方面及時將正確的訊息傳遞陸方,降低陸方的疑慮,減少情勢誤判的風險;另一方面亦可釋放善意,累積兩岸互信,讓兩岸關係繼續往前邁進。

危機有時候反而是扭轉局勢的契機。例如雄三飛彈誤射事件發生後,我方在查證相關資訊及釐清真相後,便及時向陸方傳遞正確的訊息;而七月初長江中下游洪災與尼伯特颱風侵襲福建,我方更多次去函表達關心與慰問,得到陸方正面回應。又如七月十九日的陸客團火燒車事件,我方三管齊下,緊急透過台旅會及海旅會、海基會與海協會、陸委會與國台辦三種既有聯繫管道通報陸方,陸方亦與我方保持聯繫,共同處理後續事宜。在人道主義面前,任何政治分歧似乎都顯得微不足道。

站在人道關懷及民眾權益保障的立場,兩岸溝通聯繫的機制不宜中斷。如同本期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副主委於專訪中所強調,新政府在兩岸政策的論述上,已展現極大的善意。我方溝通協商的大門始終敞開,雄三飛彈誤射事件帶給兩岸的啟示是,兩岸互信的建立,必須先從溝通開始。

溝通與對話,向來是化解危機的安全閥。兩岸如此,美國與中國大陸亦然。每年舉辦的美中戰略經濟對話構成了一個制度化平台,試圖以和平方式化解美中分歧。美中的例子顯示,國際事務本是包容性的合作舞台,透過溝通與對話,在複雜的議題中找到共同的利益並非不可能。

蔡總統的「英翔專案」,向國際展示的是「讓台灣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台灣」的決心。新政府「踏實」的外交取向,摒棄了過去單向式的援助,而是以互利互惠的原則尋求合作的空間。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背後的思維亦是如此。新南向讓東南亞及南亞國家成為台灣市場延伸與人才交流的新場域,同時亦提供一個兩岸合作的新舞台,在其中兩岸可尋找新的利益連結點。如同本期陸委會邱副主委指出,新南向並非要取代西進,反而與西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產業跨世代、跨境、跨領域、跨虛實的發展,已成全球趨勢。政府推動「亞洲矽谷計畫」的重點之一,便是跨境與跨域的連結。不論是「網紅」帶來的商業新模式及交流新平台,還是國內八大電商合作將台灣的小農產品推銷至海外,甚至是兩岸學生自創的選課交友APP,我們都可以看到,當今是突破界線、跨境溝通與跨域連結的時代。網路讓市場腹地、資源取得、人脈網絡、人際影響力無限延伸,甚至是台灣的公益思維,也跨越疆界,默默影響著中國大陸的社會。

在這個思想與行動無界限的時代,但願兩岸也都能突破既有的思維框架,放下歷史包袱與成見,共同尋求新的政治共識與互動基礎。就讓一切都從溝通開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