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專訪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政府溝通協商的大門始終向中國大陸敞開◆整理/海基會《交流雜誌105年8月號第148期(歷史資料)》

從「邱老師」到「邱副主委」,學界的歷練,讓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副主委對兩岸關係有著更敏銳眼光與更深刻的觀察。就在新政府就任滿兩個月之際,《交流》雜誌期待透過專訪邱副主委,與讀者分享新政府對兩岸關係的新思維與新看法。邱副主委不僅娓娓道出長時間在兩岸領域服務的親身體會,更站在維護民眾權益與福祉的立場,懇切呼籲兩岸溝通聯繫機制不能斷。邱副主委強調,政府以友好的態度釋出善意,溝通協商的大門始終敞開,兩岸應共同讓兩岸關係向上提升、向前邁進。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您過去是兩岸研究知名學者,但與其他學者不同的地方在於,您之前有在陸委會服務的經驗,如今您重新回到陸委會工作,有何感想與感觸?您過去八年在學界服務的期間,兩岸關係產生很大的質變,如今您成為兩岸工作的主政者,從您這一路上對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親身經歷與觀察,對當前的兩岸關係現狀有何看法?

我過去曾在陸委會服務八年,對陸委會的同仁與環境都很熟悉,這次重回陸委會,幾乎沒有適應的問題。不過相對於學界的自由風氣,政府部門由於代表官方政策及立場,必須處處謹慎以對,步步如履薄冰。我從學界轉到政府部門工作,深感兩岸業務複雜敏感,兩岸事務的推動挑戰不小,陸委會同仁在各種條件的制約與有限資源的情況下,兢兢業業努力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現狀,能與這些優秀的同仁共事,是我的榮幸。

之前在陸委會服務期間,兩岸官方對話不是很和諧,不過民間交流卻越來越頻繁,那時主要是透過公協會來推進兩岸事務,兩岸包機協議即為一例。與馬政府八年快速開放不同,當時兩岸工作的推動是建立在詳細的影響評估上。這八年蹲馬步打下的基礎,奠定了日後馬政府推展兩岸工作較為快速順利。兩岸工作的推動本是一棒接一棒,現在的開花結果都有過去的耕耘,現在的兩岸關係亦是過去的積累,這也是為何政府在許多政策說明上要一再強調珍惜過去二十多年來兩岸交流合作的成果,在此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關係。

當然,過去八年所推動的兩岸工作亦產生一些問題,一般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對兩岸交流成果的分配提出質疑,認為兩岸交流成果寡占化、權貴化、世代不公義,出現如學界所抨擊的「權貴資本主義」現象等;另一方面,也有民眾擔心台灣在模糊的一中框架下,主權會慢慢被侵蝕,這些都是新政府要積極去面對的。

我這次重新回到陸委會工作,發現陸委會同仁忠誠扮演國家文官的角色,並沒有因執政者政治思維的不同而有調適上的困難,大體上具有相當專業性,且能在做法及政治基調上有所調整。新政府更為強調要傾聽人民的聲音,不斷與社會各界溝通說明,凝聚國人對兩岸政策的共識,期能超越黨派形成對外一致的立場,長遠來看如此才能確保國家利益與人民福祉。

問:最近北京不斷施加壓力,片面讓兩岸交流緊縮、停滯,造成一般台灣民眾感到焦慮及困擾,部分在中國大陸工作或就學的台灣民眾擔憂其權益無法獲得充分的保障,您認為政府該如何因應?

兩岸互動的模式很多,新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維繫既有的互動聯繫管道。兩岸的交流合作必須要在一個制度化的承載平台上才能運行,因此不論是兩岸的溝通聯繫機制,還是兩岸的協商機制,都必須要加以維持,持續有效運行。目前兩岸尚未達成新的政治共識,兩岸還需要時間,以耐心與智慧,化解歧異、建立互信。我相信目前的情況僅是過渡時期,更何況在兩岸的官方溝通聯繫機制無法發揮應有作用之時,仍有其他民間管道在持續運作。事實上,兩岸每一種類型的交流都是兩岸和平穩定的組成部分,而目前「全民參與,多軌並進」的模式正扮演著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現狀的重要角色。

當然,現階段政府仍會努力恢復兩岸官方的溝通互動管道,包括陸委會與國台辦的常態化溝通聯繫機制,以及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制度化協商機制。

尤其,近期發生的雄三飛彈誤射事件,更凸顯了在危機與突發事件發生之時,兩岸溝通聯繫機制的重要性。一個有效運行的溝通聯繫管道,在危機發生時才能及時通報、傳遞正確訊息,避免情勢的誤判。這次雄三事件帶給兩岸的啟示是,兩岸應不設政治前提,儘速恢復兩岸的溝通聯繫機制。

問:目前兩岸建立互信是當務之急,但從近期北京的反應來看,陸方對新政府似乎仍存在猜疑與不信任,這方面政府是否有任何釋出善意的作為來改善雙方的關係?

過去北京當局已在各個場合強調兩岸必須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發展兩岸關係,且立場堅定,短期內似乎較難有政治迴旋空間。對此,蔡總統已在五二○就職演說中強調,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同時也重申,將在既有事實與政治基礎上,致力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穩定的現狀。所謂「既有的政治基礎」,包含四個關鍵元素,第一,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這是歷史事實;第二,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第三,兩岸過去二十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第四,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

這四個關鍵元素已經展現很大的彈性與善意,希望中國大陸用心體會、務實理解。我們呼籲,兩岸執政黨應放下歷史包袱,持續良性溝通對話,維繫既有的溝通聯繫機制,相互釋出善意,唯有如此,兩岸關係才能持續向上提升、向前邁進。

問:最近政府力推的「新南向政策」,讓部分人士認為是政府將經貿政策重心從兩岸到東南亞的轉向,對此您的解讀?政府在新南向與兩岸經貿交流之間,如何取得平衡與互補?對於五二○總統就職演說宣示,將融入重要的區域經貿體系,政府是否有任何推進作為?

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到的「新南向政策」,讓部分人士擔憂會取代兩岸經貿合作關係。我在這裡要特別強調,「新南向」與「西進」並非相互取代的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台灣不宜過度倚賴單一市場,對外經濟合作應有更多元化的選擇,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模式提供另一個可能性,這是「新南向政策」的理念。「新南向政策」的主要著眼點在於台灣的經濟轉型,台灣必須尋找新的經濟模式,為產業尋找更多的腹地,而不論是經貿、科技還是人才,「新南向政策」都提供了一個雙向交流與市場延伸的場域。

台灣一直與東南亞國家有非常緊密的貿易與投資關係,政府根據台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需求,衡酌國際現勢,推動「新南向政策」,期透過政策協助企業轉型,並導入國際投資以提升台灣經濟動能。未來,政府亦將加強台灣與全球及區域的連結、積極參與多邊及雙邊經濟合作及自由貿易談判,包含RCEP、TPP等,我們也願意和包括中國大陸的相關各方就共同參與區域發展的相關議題,坦誠地交換意見,尋求各種合作與協力的可能性。

為推動加入TPP、RCEP等區域經貿組織,政府首要工作在於做好進一步自由化的準備,包括法規調和與國際接軌等。目前政府各部門正進行相關自由化的落差檢視與盤點,以及推動相關法規的修正,強化與TPP、RCEP成員國經貿合作,做好談判相關準備。

問:目前兩岸已簽署但尚未生效的協議,如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都尚待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通過才能進行審查,請問您對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看法?除了積極配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工作之外,未來陸委會還有哪些工作重點? 目前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有民進黨黨團提出的版本,也有其他委員提案的版本,其中民進黨團版草案已可適度代表新政府政策意見,因此政府目前的角色就是配合立法院的審查進度,希望能夠早日完成立法。目前政府已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列為政府優先推動法案,政府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完成之後,才會針對兩岸已簽署但尚未生效的協議補足監督的程序,使其儘速生效,同時,也才會啟動新的協商。

我們期望,未來通過的版本務實可行、符合社會需要,並落實「公開透明、人民參與、國會監督」的原則,如此不僅回應各界期待,也能提升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對未來兩岸各種協議的推動將有助益。

除了積極配合立法院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工作外,推動陸生納保亦是陸委會未來的工作重點,為的是營造更友善的陸生來台就學環境。此外,陸委會也將努力維護兩岸現有機制,包括陸委會與國台辦溝通聯繫機制與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機制,推動兩岸有序交流與經貿合作,完善兩岸協商交流法制基礎及兩岸人民權益保障。政府推動兩岸政策將落實傾聽民意、決策透明及民主原則與程序,遵循台灣最新民意和最大共識,堅持和平及利益共享原則,以創造民眾在兩岸互動中的長遠福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