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新舞台、新挑戰◆文/蔡敏姿(聯合報記者)《交流雜誌105年8月號第148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為解決台灣經貿困境,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推動「新南向政策」,協助台資企業開拓東協藍海市場。產官學者認為,大方向是正確的,但要克服「一中原則」外交障礙才能降低風險。其實,早有先卡位東協市場的台商,「口岸女王」黃薇彤善用中越邊境優勢,站穩雙邊市場,她不吝分享成功秘訣,希望為台資助力。
「新南向政策」利弊並存
新政府南向政策,主要是為了取得貿易的平衡,並基於安全與外交上的考量。不過,在大環境景氣影響下,台灣突圍的關鍵在穩定經貿。
台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華昇分析,新南向政策基於三點原因:首先,鑑於大陸台商逐漸往東南亞移動,因為中國大陸沿海成本提高,內需市場緊縮,許多企業遷廠越南、印尼等國;其次,東南亞當地的消費力、人均所得普遍提高,可挖掘新市場商機;第三,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TPP)十二個會員國當中,東南亞國家有四個加入,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汶萊。十二國會員於二○一六年二月四日,由各國部長代表於紐西蘭簽署TPP文本,於兩年時間內完成批准程序,始正式生效。台資可赴加入TPP的東南亞國家設廠,享降低關稅、開放市場的立基。
陳華昇說,此舉是順應時代趨勢走,不能說是台灣對抗中國大陸。此外,新政府需留意台企與中國大陸、南韓的產業競爭,台灣更應該要積極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提升自身國際競爭力。
目前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以及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同為TPP成員,而台灣與TPP成員國新加坡、紐西蘭已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並生效。TPP十二國全體經濟規模達二十八兆美元,約占全球生產總值的三六%,高於歐盟占全球經濟生產總值二三%及北美自由貿易區占全球比二六%,為亞太地區最大的區域整合經濟體。
不過,中國大陸外交可能施壓東南亞國家,讓台灣「穿小鞋」。陳華昇提醒,東南亞國家中不免有親中國大陸的,而台灣要順利南進,兩岸政治互信相當重要。檯面上,雖然中國大陸官方態度強硬,暫停兩岸熱線管道,但新政府或可透過檯面下的第二軌道來溝通。
針對「新南向政策」,台企聯會長王屏生則認為,台灣一直有跟東南亞做生意,但是整個區域經濟量體,不及中國大陸的五分之一。他建議,推動南向政策的同時,不可忽略中國大陸的經濟。
王屏生說,挽救台灣經濟是蔡英文總統上任後首要任務,提升台灣經濟,在整體環境不景氣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可提供幫忙。台灣應團結全民,不只跟中國大陸合作,也攜手亞太區域經貿合作,才能讓台灣經濟突破困境。
台商實例分享 口岸女王:善用兩地資源
在台商圈素有「大陸口岸女王」之稱的黃薇彤,於二○○九年九月到廣西從事邊境口岸物流事業,為廣西昆侖物流集團總經理、中國水口口岸國際物流園和布局邊民互市國際物流園董事長等企業的負責人,她也是廣西崇左市台商投資企業協會首任會長。
黃薇彤帶領公司員工約一百五十人投入中越邊境貿易,集團去年營收突破人民幣二十億元(約新台幣一百億元),旗下有十家公司,從事食品、加工業、經貿,其中擁有五個口岸公司。
她解釋,集團投資像是台中港、高雄港概念,建設海關監管區,建設完成後供中國大陸國家、海關單位進駐,有這個平台後,集團開始做外貿,現在也開設食品廠做堅果、海鮮食品加工,已陸陸續續設有三、四個加工廠。
廣西是唯一東南亞陸路與水路的關鍵地區,中國大陸在東協市場的主力產品,是一般民眾所需的民生消費品,台灣大多是販售半成品原料以及電子設備機械。
談到新南向政策對台商的吸引力,她認為,要視產業別而定。以製造業來說,南向政策最大吸引力在勞動力,因為中國大陸勞工費用偏高,加上社保費,普遍平均薪資超過人民幣四千元(約新台幣兩萬元)。
黃薇彤從事中越邊境貿易,因地理位置獨特,六成員工採用越南勞工,比中國大陸企業有優勢,因越南勞工薪資少一半,約人民幣兩千元(約新台幣一萬元),不包吃住,上午邊境打開關口他們過來,晚上關閘他們就回越南,所以廣西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區域。
不過,語言不通是前進東南亞國家最大障礙。黃薇彤說,主管一定要懂越南語、英語,與基層管理打交道,一定要說越南語,所以集團也聘用一部分到中國大陸學習的越南大學生,學習小語種。在廣西有幾所學校開設相關語言課程,如越南語、泰語、印尼語等,不少中國大陸學生爭相學習,語言是一個關鍵且必備的條件。
前進東南亞市場,除了留意語言外,還有政治敏感因素。二○一四年五月因中國大陸在南海爭議海域設置石油鑽井平台,引發五月十三日越南排華暴動事件。黃薇彤表示,當時她人在越南河內感受特別深刻,雖然不是針對台灣,但是他一看你都是說中文,哪會分大陸人、台灣人。投資方的每一筆投資金額牽動許多家庭生活,需考量到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輩子的家族企業,要更小心的去思考這部分因素。
她也說,可以理解台資要前進東協區域經濟。目前她的旗下公司觸角已伸到了越南。例如,中越現在口岸也在做跨境邊界合作區,所以公司也在越南口岸投資保稅加工園區,加上越南跟很多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商品便可享優惠稅率進入中國大陸或其他國家。
黃薇彤建議,到中國大陸邊境地帶運用雙邊優勢,在經營管理、成本降低上有更多生存空間。她深耕中越邊境,僱用「邊民」省成本,加上中國大陸打著「一帶一路」經濟大旗,善用政策資源,跟著趨勢走。
台塑越鋼事件帶來南進考驗
台塑越南河靜鋼廠因為排放有毒廢水導致魚群死亡,被越南政府裁罰五億美元(新台幣一六一億元),不僅重創台塑,也對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帶來考驗。
據統計,迄二○一五年底止,台商在越南投資金額達二九三億美元,對東協國家投資居首位,遠超過第二名印尼的一七一億美元。近來美越關係改善,越南已加入並簽署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
業界人士表示,上述原因提高越南對外資的吸引力,也是「新南向政策」的利基。不過,中國大陸和越南因南海主權爭議及美越同盟,關係日趨緊張,內部排華情緒有增無減。而兩岸同文同種,越南反華情結會波及台商,加上越南政府在這次越鋼汙染事件上殺雞儆猴,這些非經濟因素風險大增,可能讓台商望之卻步。
分析認為,南向政策在為台灣經濟找出路的同時,也要留意東南亞國家政局變化,中國大陸、美國的外交角力戰必當牽動南向政策的每一步。建議政策方向「內外兼顧」,內部對當地風俗民情、經濟產業情資蒐集完備後,外部的國際形勢變化更要做好應對準備。
展望未來 謀定而後動
重振台灣經濟是新政府最大挑戰。兩岸政治協會副理事長陳建仲認為,當前不宜對北京採取面對面的衝撞,以避免商業行為受到影響,連帶衝擊國外機構來台灣投資意願。
陳建仲說,務實看待兩岸「謀定而後動」,除非中國大陸採取更強硬的外交干擾,否則應以「維持現狀」平衡天秤兩端,與北京當局有更好的互信。他也指出,當前兩岸最棘手的是「搭台」(建立溝通管道),目前雙方仍有認知差異,縮小差距比較重要,希望雙方都能釋出善意,透過雙向溝通累積互信。
展望未來,雖然未來兩年國內景氣相對艱困,但如能穩定兩岸經貿關係,同時開拓東南亞商機,讓東南亞成為兩岸區域合作的新舞台,台灣仍有希望在區域經濟整合浪潮中,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