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亞太情勢看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文/顏建發(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交流雜誌105年8月號第148期(歷史資料)》

五二○後,綠營中央執政的序幕在台灣的政治舞台開始展開。這是全新的一頁。從一中架構的角度來看,兩岸關係正往「趨離」的方向而行。為了阻止這個走向,北京先採取各種口頭警告加以阻止,並透過單邊祭出的軟性制裁,讓高度經濟依賴的台灣有所忌憚。另一方面,政府則力主維持現狀、低調與不挑釁,企圖消解北京的強勢作為。一時之間,兩岸關係僵在原地踏步。

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受制亞太情勢

習近平自上台以來極力推展大國外交,在亞太有一帶一路的大構想以及南海的擴張行動。對他而言,目前全力鎖定在兩件大事:一者,穩定與發展內部,並為明年底十九大的人事佈局;再者,卯足全力應對南海仲裁案的衝擊。在這種形勢下,台海議題顯得較邊緣化。眼前,蔡英文總統不慍不火地在維持現狀的承諾下推動內部改革與國際化,兩岸關係尚處在一種官方管道被北京單方喊停,而危機靜默地浮現的處境。

無論如何,兩岸的未來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亞太的安全環境,也就是親美聯盟在亞太對中國大陸的合圍情勢。從二○一二年下半年起,越南與中國大陸在西沙衝突、菲律賓與中國大陸爭奪黃岩島、日本將釣魚台國有化、中國在南海造島引起週邊緊張、美國為防北韓而在南韓境內佈署「薩德」(戰區高空防禦飛彈系統,THAAD),從而導致「中國大陸與南韓」、「中國大陸與日本」以及「中國大陸與東協」間的對立,如再加上緬甸的變天、印度對中國大陸的猜忌,一個與美國安全利益高度一致的反中陣勢,已明顯地浮現。一旦希拉蕊上台,它的作用可能會持續很長的時期。

親美反中安全架構儼然成形

雖然中國大陸分別與上述國家的外交與經貿關係仍有很多活路在開展中,但既有的矛盾卻未見削減,反而加深與惡化當中。這些國家雖然都仍維持與中國大陸密切的經貿往來,但在安全議題上都向美國傾斜。同時,一些事件的發展,已在中國大陸與其他由北到南的亞洲國家之間,烙下裂痕,難以回復:

(一)美韓決定在南韓佈署薩德:美國國務卿凱瑞於今(二○一六)年一月二十七日訪問北京時便已清楚表態,北韓的核試是明顯的威脅,美國將盡其所能保護其人民與盟友,佈署薩德。過程中,中方表達憂慮與不滿,但薩德是一種可將來襲的導彈射下來的系統,既可保護南韓也可保護美國在韓的部隊,未雨綢繆;長遠看,它也可以防止可能來自中國大陸的導彈威脅。終於,七月八日美韓正式宣布決定在駐韓美軍基地部署薩德。中韓之間的心結由之而生,要回到過去的和諧,恐有困難。

(二)中日釣魚台的海空劃界爭執:為了對抗二○一二年九月十一日日本將釣魚台國有化的舉措,中國大陸先是於當下發動五十八個城市的反日大遊行,其後,繼二○一三年十月六日美澳日高層發表對東海與南海現狀維持的聯合聲明之後,中方認為這是美澳日藉故介入東海與南海領土爭端的舉措,而所謂的「維持現狀」等於對釣魚台被日本國有化的現實加以背書,為了反制,中國大陸因此於十一月二十三日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一時緊張升高;二十六日,美軍兩架B52遠端戰略轟炸機,在未通報下進入中方制訂的防空識別區,對中國大陸的劃區予以否定。二○一四年七月一日,日本政府通過修改憲法解釋決議,解除日本在行使集體自衛權上的限制,為日本參與戰爭提供法律基礎,讓美日安保條約如虎添翼。今(二○一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日本新安保實施,集體自衛權正式解禁。

(三)中國大陸與東協國家在南海的爭奪:美國國防部指出,中國大陸在南沙群島占有的八座島礁中,有七座已填海造地,從二○一三年十二月到二○一五年六月底報告截止日止,已造出兩千九百英畝的土地。中國大陸在這些人工建造的島礁上修建基礎設施、裝置開發設備,如可停靠大型艦船的深水港、機場跑道等。中國大陸此舉激起了東協幾個聲索國,尤其是菲律賓與越南的強烈不滿。菲律賓遂於二○一三年初一狀告上海牙國際仲裁庭。二○一五年五月下旬,為因應南海緊繃的局勢,美國警告中國大陸如果不停止擴充島礁,美中間的戰火難以避免。今(二○一六)年七月十二日海牙常設仲裁法院宣判南海仲裁結果,對北京不利。雖然菲律賓的外長雅賽曾說,菲律賓願意和中國大陸分享南海有爭議地區的自然資源,希望在南海仲裁判決宣布後,與中國大陸直接談判,但以中國大陸對主權向來缺乏彈性的僵硬立場看,其面對菲律賓的軟調恐怕不會貿然接受。以此看,仲裁結果出爐並非南海爭議的落幕,而是另一場爭鬥的開始。仲裁結果使北京大為挫敗,將折損北京主權宣示的正當性。而菲律賓先硬後軟的作為,恐怕會對抗中陣營產生分化作用,美國為了避免骨牌效應,勢必加碼固樁,對其他亞太國家做更多工作,以免讓中國大陸「以商圍政」的分化策略得逞,從而危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

(四)印度加入「太平洋─印度洋」網絡對中國大陸的擴張進行了封鎖:近幾年來,面對中國大陸在太平洋與印度洋的積極擴張,印度與日本基於共同的戰略利益,很快速地促成了印日關係的強化。除此之外,如果沒有東協會員國的參與,印日在東南亞的夥伴關係不可能有好的進展。因此,新加坡主動加入,成為「印度─日本─東協」海上夥伴關係的關鍵節點。而印日兩國在此區軍事合作的強化,除了直接嘉惠東協國家,也幫忙美國分攤了它在此區的安全負擔,自然也是美國所樂見的。

將上述朝鮮半島、釣魚台、南海與日印海上網絡的四個節點串連起來看,可以說,基本上以美國為中心、約制中國大陸擴張的安全架構已然成形;從這樣的脈絡來理解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將更為全面。中國大陸向來講「小局」要服從「大局」,很明顯地,兩岸關係是小局,尤其習近平特別著重大國外交。準此以觀,習近平在思考對台政策時,應該會將它安置在當前亞太的戰略脈絡來處理。而中國大陸既受困於親美聯盟在安全上的圍堵,且眼前最急迫的事是南海仲裁結果,北京理應不願意再炒熱兩岸議題,添增負擔。

習近平的內部挑戰

除了外部挑戰外,習近平面對的內部挑戰,也相當嚴峻。今(二○一六)年初習近平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全會發表講話指出,「黨內存在野心家、陰謀家、兩面人,至今仍然有人拉幫結派,這是關係黨和國家政治安全的大問題,必須除惡務盡,以免死灰復燃。」習近平用詞如此重,反映其勢力未穩,自覺黨內仍然有人覬覦他的位置,須清除黨內剩餘勢力,因而不排除會有新一輪鬥爭。而總部位於紐約的「明鏡郵報」七月五日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不久恐淪為繼前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令計劃之後,遭以貪瀆罪名剷除的最高階官員;目前李源潮及妻子高建進被限制在家。這個傳聞被視為習近平於明年底,為十九大佈署人事而剷除異己的一個動作。

和平發展仍是北京對台政策主軸

習近平上台以來,對外,與亞太週邊的關係越來越緊繃,對內,在經濟下滑而社會矛盾日深的狀況下,其加緊擴權的動作已然破壞了集體領導的權力格局與默契,逐漸往強人領導方向集權。集權後他更需要小心翼翼、穩步而行。這個求穩定的需求將使得其對台政策沒有激進從事的空間。更何況,蔡英文總統自始採取低調與不挑釁的對策,並得到美國高度支持,這讓北京沒有將對台政策提到優先處理的藉口。

十九大召開前,和平發展仍會是北京對台政策的主軸,但會區別對待藍綠,以將台灣拉回「一中原則」的軌道上,並抑制或縮小台獨勢力的擴張。在對兩岸關係求穩的基本要求下,習近平應會運用更多的心理戰、法律戰與輿論戰,以求不戰而屈人之兵。面對北京的壓力,台灣除了對北京持續敞開溝通協商的大門外,也應打開更廣闊與更高遠的國際化視窗與機會,爭取國際支持與拓展台灣的生存空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