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建立「以民為本」的價值觀《交流雜誌105年10月號第149期(歷史資料)》

二○○六年尤努斯教授與其創辦的孟加拉鄉村銀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點燃全球社會企業的火苗,以商業力量及企業經營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兼顧公益及獲利的社會企業可視為對資本主義的反思,似乎預告了未來企業發展方向。而兩岸社會企業甚至民間公益團體的互動,也嘗試由社會面的磨和,建立「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為複雜的政治對話,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本期《交流》雜誌特別以「社會企業新趨勢」為題,從全球、台灣、中國大陸、青創的多元角度,介紹社會企業的發展脈絡與政策,以及如何打造重視回饋社會、環境永續、創造經濟效益,兼具理想與營利的經營模式。讀者可以發現,他們所採取的經營策略或有不同,但不變的是「民胞物與」的精神。

本期的另一篇精彩專訪,則是在兩岸領域歷練極為豐富的「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許信良董事長,試圖就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提出解決方案。許董事長過去長期觀察兩岸政經互動發展,認為目前兩岸都有最好的領導人,既具智慧、勇氣,也有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堅定意志,有責任齊心克服困境。許董事長於受訪時強調的兩岸共同承擔責任,正好呼應田董事長在第九屆董監事第一次臨時聯席會議致詞時強調,只要兩岸都能用更寬廣的心胸與智慧,對兩岸關係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自然就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化解阻力,為兩岸未來發展,提供一個解決良方。

當台灣正大刀闊斧推動施政改革時,海峽對岸面臨的挑戰也不遑多讓。北戴河會議落幕,預料將陸續完成十九大相關人事布局。中國大陸的政情發展,攸關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政經走向,允值關注。

兩岸的政治語言或許不同,但追求藝術的堅持,卻始終一致。在兩岸首度合製音樂劇「微.信」中,看到的是穿梭在廈門與台北兩個城市的愛情故事,透過藝術文化的推動,喚起兩岸觀眾的共鳴與感動,寫下更多「我們」的故事。期許兩岸人民跨越藩籬,在文化的沃土播下璀璨的種子。

廢棄的,可以再利用;無價值的,可以轉變成無價。傳統經濟生產體系中,產品最終的命運只能被廢棄,而循環經濟講究的是「再生恢復」,藉由再利用以減少廢棄物,讓資源獲得更有效率的使用。台灣人民對於這塊土地的關愛,從屏東縣「養水種電」計畫的推動,我們已經得到解答。此外,因著CSR驅動的永續理念,本期新增的「人物札記」報導—「秦宗春與中壢木匠的家關懷協會」秉持「人休習,物修惜」的精神,將關愛友誼的手深入環保教育,希望一同攜手走過台灣美好年代的同時,也能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將更多資源回饋社區。

九月十二日,田弘茂先生接下海基會董事長一職,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有許多期許。可以預期,肩負重任的田董事長,除在兩岸互動中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田董事長的專業和經驗,也將提升海基會從事交流和提供服務的質量。深耕兩岸關係二十五餘年,海基會歷久彌新,在時代遞嬗中,將繼續散發創新與活力,與台灣各界攜手一起積極向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