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社企潮,產業新方向◆文/勵心如《交流雜誌105年10月號第149期(歷史資料)》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企業概念在全球興起,在兩岸也同樣受到關注,在此趨勢下,不少中國大陸企業家開始探索如何在商業與公益間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在中國大陸經營良久的台商也越來越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而在兩岸創業風氣盛行的當下,社會企業創業成為一種新趨勢,也是未來兩岸產業合作新方向。

社會企業目前尚無統一的定義,主要是指運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企業經營以回饋社會及公益為導向,且有自主運作能力,而其產品或服務可促進環境保護、為弱勢族群提供就業機會。


二○一四年台灣社企元年

社會企業的風氣近年在兩岸興起。行政院二○一四年拍板「社會企業行動計畫」,並宣布二○一四年是台灣社會企業元年,要在三年內投入一點六億元,協助社企發展。許多公益組織開始探索更多創造自營收入的業務活動,產業界也從社會需求著手,開發新的市場需求以創造更多元的產業模式。

近年中國大陸同樣面臨社會企業和社會投資領域的火熱。各類社會創新、社會創業大賽出現,以及介紹社會理念和實踐案例的書籍、文章、媒體報導逐漸增多,圍繞此主題的各類論壇也在中國大陸各地舉辦,發起者與參與者包括企業、非營利組織、政府、學術界等。

中國大陸社會企業風氣正逐步萌芽,雖然不少專家指出,中國大陸社會企業發展仍處於啟蒙期,許多問題仍待解決,包括學術界專門研究社會企業的人仍太少,許多企業對於社會企業的概念較模糊等,但越來越多人士關注此一領域。

二○一四年十一月,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察看福建的社會企業「金太陽養老機構」。同年,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會議上,強調了公益創投,這個概念也在當年底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文件,在公共政策層面肯定及明確了公益創投的發展方向,體現中國大陸政府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

社會企業平台「社企流」刊載的文章分析中國大陸社會企業興起的原因,包括非營利機構財務獨立性動機和受到國外影響。另外,也有許多中國大陸企業因不滿足傳統的慈善捐助,將對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業者的支持納入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工作中。像二○○七年,聯想集團發起中國大陸首個公益創投項目,透過選拔有潛力的社會創業家,在資金、行銷推廣上給予支持。另外,也有一些傳統基金會將關注焦點從公益慈善領域轉向培育更多具有社會創業家精神的個人,例如二○○七年成立的友成基金會和南都基金會。

中國社會企業研究中心主任朱小斌在五月底舉辦的「上海論壇二○一六」上則指出,由於註冊制度的因素,中國大陸所謂社會企業或者社會組織數量難以統計,可能註冊類別會歸類於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機構、公司等。而就他觀察,目前中國大陸社會企業家群體其實有很多侷限性,許多都是從公益組織轉型做社會企業,具有較少商業經驗,市場化運營能力有限。


「互聯網+公益」模式受關注

許多中國大陸企業正在探索公益和商業如何結合,不少產業界人士認為,要在公益與商業間取得平衡需要仰賴創新,「互聯網+公益」的模式即受到關注,例如共享經濟、眾籌、眾包等形式的商業模式,都是社會創新,也會帶來勞動力和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全新組織形式,像淘寶網創造的社會價值和投資機會遠大於自身獲利規模,未來或許有更多新商業型態能在商業與公益間取得更好的平衡點。

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後,仍存有許多社會問題,包括養老、醫療、扶貧、殘障族群就業等方面的社會議題都亟需解決方案,而在環保、節能減排,以及食品安全健康等方面,更需要企業自主的發揮社會責任。傳統的福利企業和公益慈善模式已無法有效的解決社會問題時,社會企業的興起無疑提供一種創新、具發展潛力的方式。

像二○一四年,許多中國大陸社會企業瞄準「三農」領域,成為關注焦點。例如倡導「再造故鄉」的「farmer4」、中歐校友的e農計劃,與阿里巴巴的助農電商平台等。而阿拉善see以前只是投錢治理沙漠,現在改為帶領農民種節水小米。中國大陸社會企業的先驅樂平基金會的有機農業產品也進入千家萬戶。


社企創業受青年青睞

創業風氣在兩岸盛行,社會企業也成為兩岸青年關注的領域,以關懷社會、自然生態為創業出發點的創業者不在少數。像是「SHOKAY」的自創品牌是以青海西藏氂牛絨製作高檔毛料製品的社會企業,創辦者是來自台灣、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的女孩。他們直接從藏族牧民手中收購氂牛絨,協助重整氂牛絨產業鏈,採取的社會創新模式在當地建立全新的經濟生產模式。

近期也有在香港讀書、來自兩岸三地的大學生出自於對社會、公益的關懷,在泰緬邊境的美拉難民營發起一項藝術賦權及公平貿易的計畫,稱做「素眸(Somont)」。他們希望幫助當地學校ALCC的學生團結在一起,獨立為學校募款,並指導當地學生親自參與設計製作、營銷創意和財務管理,協助將產品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行銷,產出利潤將全部捐獻用於學校建設。

此外,近年兩岸許多青年創業比賽也可見到社會企業創業的身影,如來自新竹的「众社企」僱用身障者為全民蒐集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友善與無障礙資訊,透過APP將這些資訊提供給大眾;台灣「綠色冀泉」攜手原住民啟動復育牛樟樹計畫,而日前舉辦的二○一六首屆京台創新創業大賽,台灣的新創團隊「綠鮮生物科技」則提出以玉米梗變成保鮮袋的產品,訴求環保概念。這些都可看出青年創業出發點已不再僅是獲利賺錢,更多是以關懷社會、自然生態的理念作為創業契機。

國際上對於企業組織型態的光譜有六種,意識形態由右至左,分別是純商業利潤導向的傳統一般企業、企業社會責任、社會責任事業、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附屬事業、非營利組織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社會大眾越來越重視企業對於環境、社會的回饋下,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在兩岸已受到相當程度重視。


CSR成企業提升價值策略

金管會二○一五年已要求上市(櫃)食品工業、金融業、化學工業、餐飲收入占其全部營業收入達百分之五十以上及實收資本額為新台幣一百億元以上之公司,強制編製與揭露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書。CSR 報告書即是用來揭露營運過程對經濟、環境與社會面的衝擊與承諾。

而中國大陸也將CSR 概念納入公司法中,部分中國大陸工業園區已開始集中發布CSR 報告書。中國大陸CSR 專家商道縱橫總經理郭沛源表示,中國大陸對勞工權益、環保訴求重視提高,特別在二○一五年新《環保法》實施後,懲罰明顯加重,中國大陸環保部門不僅可罰款,還可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移送拘留。而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比重高,可見CSR 對台商來說是重要趨勢。

資誠董事長朱竹元就指出,在台灣掛牌的上市櫃公司有超過 八成在大陸設廠與投資,因此中國大陸CSR 趨勢不可忽視,雖然有企業認為這會使成本增加,但企業社會責任已然係提升企業價值的核心策略之一。

不少台商也關注到這一塊,包括鴻海、光寶等在中國大陸的廠區已實施環保、節能減碳專案。台達電也投入推廣節能、倡導綠建築,其自二○○七年即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二○一五年也參加了巴黎COP21氣候變化大會,透過參與國際氣候會議、論壇與舉辦綠色建築展覽,分享建築節能經驗,體現台資企業對社會責任的重視。


社企為兩岸企業轉型方向

在環保訴求提高、道德意識提升下,企業社會責任已是全球企業面臨的必然趨勢。過去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下,環保、社會問題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如今願意投入力量關懷社會的企業越來越多,也成為兩岸企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在兩岸創業熱潮下,許多年輕人的創業出發點,是出自對社會和自然生態的關懷。兩岸社會同樣存有貧富不均問題,偏遠地區都需要更多人關懷與重視,而如何減少碳排放量,提高環保意識,需要你我一同做起。由此為出發點,未來兩岸如何開展社會企業合作新模式,或將成為兩岸產業合作的新契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