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專訪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許信良—兩岸領導人應相互珍惜◆文/郭玫君(聯合報記者)《交流雜誌105年10月號第149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兩岸官方互動停擺之際,國安系統外圍的兩岸智庫「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八月人事改組,董事長一職由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接掌,外界咸認其深厚的兩岸經驗與人脈,將有助新政府穩定兩岸關係。許信良近日接受專訪時表示,他對兩岸關係抱持樂觀態度,因為目前兩岸都有最好的領導人,既具智慧、勇氣,也有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堅定意志,相信當前僵局僅是暫時的。

對於外界指總統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導致官方溝通機制暫停,許信良特別強調,「不接受九二共識」的說法是種誤解,「我不這麼講,不表示我否認」,仔細推敲蔡總統對兩岸關係定位的論述,與中國大陸堅持的兩岸往來需要的共同政治基礎,並不存在本質上的差異。

蔡總統在五二〇就職演說中明確表示,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她也主張尊重和接受自一九九二年以來兩岸交往的具體成果。


蔡政府清楚定位兩岸關係 陸不應拘泥名詞

許信良說,對九二共識的理解是個歷史問題,但重要的不是九二共識這個名詞,而是其核心意涵。「中華民國憲法是怎樣的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又怎麼定義兩岸關係?」蔡總統的論述,其實已對兩岸關係有清楚的定位,回答了兩岸最關鍵、根本的問題。

許信良認為,中國大陸如果有更大的耐心與善意去了解,就會明白兩岸政府對於兩岸關係的本質是有共識的。「這項共識是建立在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上,比一個會議口頭的表述要堅強、結實得多。」他說,這比共同接受一個名詞重要太多了,陸方不應拘泥於形式上的名詞。

「正因為兩岸政府對於兩岸關係的本質,並無實質的差異,其他都是小事,任何問題都可以克服。」許信良說,溝通是當前要務,雙方耐心及誠意的溝通非常重要。目前兩岸停止溝通,對兩岸關係發展極為不利,溝通停擺造成的僵局,可能衍生更大的誤會與誤解,恐讓兩岸關係惡化。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向來與中國大陸相關智庫往來密切,是兩岸溝通的重要管道。許信良坦言,目前與中國大陸智庫的溝通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兩岸政府有僵局,基金會在法律上屬民間智庫,他會盡一切努力與對岸溝通,希望恢復往來。


領導人意志決定兩岸未來

儘管目前官方協商機制停擺,但許信良仍樂觀看待兩岸關係的發展。「領導人的意志太重要了!」他說,例如鄧小平當年決定改革開放,一個人的意志改變了十幾億人的命運;他提出一國兩制,也因其意志讓兩岸關係有二十多年來良好的發展。

「同樣的道理,若不是蔡總統的意志,民進黨政府目前對兩岸關係的基本立場論述也不可能如此。」許信良形容,「這是太大太大的躍進了!」他也指出,中國大陸未介入台灣二〇一六年選舉,也是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意志使然。

他之所以對未來的兩岸關係不悲觀,正因對目前兩岸領導人深具信心。

對於蔡總統,他提出三點觀察。首先,蔡總統的兩岸關係基本論述,跟中國大陸的基本立場沒有歧異;蔡總統也一再強調不會挑戰中國大陸基本立場。這番論述對一個民進黨總統而言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智慧,而她做到了。

第二,她希望兩岸關係持續發展的意志非常清楚、堅定。第三,蔡總統自許是談判高手,而談判不可能一成不變,中國大陸從這一點即可知,她希望兩岸關係透過對話談判進一步發展,因此現有立場應存在彈性,不可能僵持不動。

至於習近平,主政雖不久,但其對內雷厲風行打貪腐,重建大陸黨政法紀秩序,對外則積極參與和支持全球政經秩序的維護和鞏固等,許信良認為,習近平處理內外重大問題展現了智慧與勇氣,從中也看出他處事的彈性,稱其雄才大略也不為過。

他認為,兩岸很多歷史遺留的問題,非一朝一夕能解決,幸而今日雙方都有最好的領導人,讓情勢與過去大不相同。無論從長遠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或從解決當下重要問題的觀點看,領導人的意志當然都有關鍵性的作用。


兩岸問題最後解決仍需領導人直接會談

許信良說,不要以為每個時代永遠都有好領導人,目前兩岸正好都有最好的領導人,一定要珍惜,而好領導人之間也要相互珍惜。

他也深深相信,兩岸問題的最後解決,還是要透過兩岸兩位好領導人直接會談協商。他也深具信心,歷史遺留的兩岸問題會在目前兩岸領導人手上解決,因此他期望早日看到「蔡習會」,但現階段仍需要創造條件。

儘管中國大陸當局中斷對台官方互動,但許信良認為,陸方對民進黨並非全然沒有善意,最大善意就是一改二〇一二年全力介入台灣選舉、公開支持國民黨,二〇一六年選舉,陸方並未介入。

「這是最大善意,也是對台灣民主體制的最大尊重。」許信良說,這是習政府上台後很重要的兩岸政策新特色。他也希望這個善意能持續下去。

民共間互信長期嚴重不足,陸方目前仍處「聽其言、觀其行」階段,容易放大解讀民進黨政府很多行為,例如廢除課綱微調、轉型正義,對岸解讀是包藏台獨、去中國化的禍心,新南向政策也被質疑有政治考量。


兩岸史觀不同無涉統獨立場

許信良認為,兩岸僵局如果持續,中國大陸處處以放大鏡檢視民進黨政府作為的每一個細節,會讓誤會越趨嚴重。以廢除課綱微調為例,中國大陸擔心台灣「去中國化」,就是一種被誇大的解釋。

「台灣不可能去中國化,大陸不必對去中國化小題大作,擴大解釋。」許信良說,從傳統中國文化的角度看,今天的台灣遠比中國大陸更「中國化」。他說,許多傳統甚至遠古的中國民間信仰,在中國大陸已經式微,在台灣卻不但根深蒂固,而且發揚光大,例如:祖先崇拜和佛道宗教。

許信良說,不同體制對於歷史的解釋觀點自然不同,這無關統獨立場,也無關是否中華民族史觀。許信良認為,民進黨政府的歷史觀有別於國民黨政府,是人民史觀多過於統治者史觀,和同樣以人民角度出發的中共史觀反而更為接近。

他也認為,正因民共缺乏互信,因此必須溝通、溝通再溝通,需讓中國大陸理解,史觀的不同無涉民族或統獨立場。民進黨史觀跟國民黨不一樣,中國大陸也跟國民黨史觀不同,這些不同不該造成兩岸間的紛爭。

他認為,習政府既然願意在二〇一六年選舉,展現對於不同體制的尊重與善意,應該把這精神擴大,用以理解民進黨政府當前很多作為。他很擔心,對岸反而以國民黨史觀來評價民進黨政府的作為。

許信良說,民共之間存在很長久的成見,雙方對彼此都有成見也缺乏理解,現在應有的態度就是盡一切努力溝通。他強調,談判協商一定是朝向能解決問題的目標,只會展現彈性、往好的發展,而不會是製造或僵化問題。

他無法預言兩岸化解僵局可能的突破口,但他認為,雙方都知道要解決目前的僵局,彼此都需要更多彈性。

蔡政府上台後多次強調已對中國大陸釋出最大善意,許信良說,這些善意中國大陸當然有感受,但仍需更大耐心去體察與理解。

對於八月下旬台北上海雙城論壇順利續辦,許信良認為這是中國大陸在官方互動止步下所表達的善意,但他也說,兩岸當前最重要的不是地方論壇,而是必須打開中央與中央間的僵局。


兩岸關係正常發展雙方都有責任努力

「其實中央對中央應該是要更容易,而不是更困難,不解決這問題,辦再多地方論壇也沒有用。」許信良說,不能以地方交流來取代中央交流,要讓兩岸關係不只正常往來,甚至有突破性往來。

他也強調,兩岸雙方對此都有責任,要讓中國大陸從不願意交流到願意,台灣當然還更要努力;同樣道理,中國大陸也不能單方面要求我們,畢竟民共成見是雙方的,中國大陸也必須理解,歷史造成的問題非一朝一夕所能化解。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