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灣高等教育南向的新契機─以台科大為例◆文/黃丙喜(台科大IMBA學程講座教授、酷點校園董事長)《交流雜誌105年10月號第149期(歷史資料)》

東南亞國協經濟規模已達二點四兆美元,根據其官方八月聲明,因強勁的公共投資與民間消費,東協二○一六至二○一七年GDP成長將保持在百分之四點五至百分之四點七之間。正當全球景氣低迷,它的成長無疑異常亮眼。可以樂觀預期,未來十年,「東協機遇」將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經濟、貿易和投資熱點。

東協市場也是華人分布最多、最廣的地區,台商在當地經營的時間從九○年代開始出現第一波的浪潮。近年隨著中國大陸勞動成本增加,加上世界區域經濟及產業結構的調整,東協又再度成為台商投資的重點區域。蔡政府今年推出「新南向政策」,並將高等教育列為其中要項。台灣無論公私立大學最近紛紛加大對東協國家的招生、培訓和產學合作,可以預見將激起新一波的「台灣—東協高教交流」高潮。

惟成功不是不請自來。東協國家看重台灣高等教育,是以「中小企業」為主軸的產學合作和以「對外貿易」為前導的接軌國際實務經驗,而不是以追逐國際學術排名為目標的研究報告。這是我們在推動台灣高等教育南向政策時首先必須要有的認識。


他們到底想要學習甚麼?

例如台科大IMBA班每年招募三十名在企業界有三至五年工作經驗的青年,十名是國內生,二十名是國際生,組成一個跨國的學習環境,全部以英語授課。推行至今已逾八年,二十名的國際生有近七成都是來自印尼、印度、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等國。他們的英文程度很好,學習能力和企圖心很強,對於台灣的認同度也很高。

問他們何以選擇來台學習?台灣在亞太地區所佔的關鍵地理位置,過去四百年來和荷蘭、西班牙、日本等國際貿易的歷史均深具吸引力。但最大誘因仍是,台灣技職大學體系的師資國際化程度夠,課程講求實務應用,對提升在職技能有立即的幫助,符合企業送他們出來或自己學習的目的。再者,企業和自己本身著眼於兩岸和東南亞經濟圈的未來區域市場,而台灣是瞭解儒家文化和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最佳跳板。

「國際貨幣基金」(IMF) 研究東亞經濟之所以能在亞洲金融風暴中迅速脫困的主因,在於人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勤儉刻苦、注重教育、重視儲蓄和遵守紀律。學習儒家文化幾乎是這個班的國際學生共同的功課。除了台科大的中文課程,大部份學生也到台師大學習華文相關學程。在這一學程中,我們邀請奉元書院學者陳明德、張憶里、應天平在「變動及創新管理」講座中講授《易經》。他們對從中華民族的智慧來探討變動和創新深感興趣,學習報告常令人眼睛一亮。在「企業倫理」中,他們也認為《四書五經》及《公羊傳》等十分受用。文化差異本來就是管理決策中不容忽視的要素。台灣是全世界對儒家文化的內涵保存、精鍊而且發揚光大的燈塔,我們要珍惜此一優勢。

實務和個案研討課程是學生快樂對話的時光。台科大經師、業師和禪師分工合作的理論和實務的研討及解析,令人津津樂道。大部份的課程講求實作及導入,要求學生在選課前要先填寫個人專長、選課目的、興趣主題、準備實務導入項目及預期貢獻和產生,並須先行建立評量標準,還要參加上課前說明會,對課程作業、分組學習、團隊分工及實務導入有所認知。

在職實習是他們殷切期盼的交流機會,每年都為學生搭起和EDBA、EMBA與校友企業家實習和參訪的橋樑,這些學生返國後成為我們和東協國家進行產學合作、企業參訪和人才交流的最佳尖兵。


那些機會在向東協移動?

《絲路投資客》(Silk Road Investor)主編摩士特洛斯(Yiannis G. Mostrous)說,世界向東方移動。經濟世界瞬息萬變,難以預測很多小的變動;然而,全球的大趨勢向東方移動儼然已成定局。看看一些數字,你就能知道何以如此。印度現有的鐵路網絡,得花一兆美元才打造得出來;二○三○年,開發中國家的用電量將比已開發世界多出百分之四十;越南到二○二○年以前的總基礎建設約需二千億美元。

在已開發國家受到重創之後,是什麼拯救了美國經濟免於崩解?其實正是新興國家如阿布達比、新加坡、科威特、韓國和中國大陸等政府的投資工具。由於這些來自東方的資金大量往西方流入,撐住了原本岌岌可危的已開發經濟體。然而,在風暴過後,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些新興經濟體的影響力和地位是否持續水漲船高?對於未來的投資趨向,我們又該做何因應?而這種東協國家在此一新的國際經濟、金融、產業趨勢中的新布局,也是每一個從事「台灣—東協」相關學程的學者不能忽視的主題。

修習台科大IMBA學程的國際生並不限於工商管理科系專業,我們發現理工科系學生其實佔了約三分之一的比率。他們期望返國後投入國家的交通、物流、電信等重大建設,食品、農產、紡織、成衣、製鞋、運動用品等固然是學習重點,同時,也熱衷互聯網、物聯網、甚至腦聯網等現代數位科技產業運用等關鍵領域。


實作與勞作教育並行

根據近年來台科大洽談國際交流的經驗,東協國家送學生來台的學員約來自兩大領域,一是政府局處長級中堅官員,來台學習台灣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經驗;另一是產業的經理及技術級人才,來台學習企業經營、技術開發、商品育成和跨境貿易的技能。他們普遍己有相當的工作經歷,也有接軌全球市場的經驗。我們的教學如果還是偏重理論,在課堂上又無法散發出教學相長的師徒熱情,很難受到歡迎。台科大在這一部份善用許多有產業經驗和教學熱情的校友企業家進行搭配,兼顧理論和實務,以期教學相長。

「實作教育」和「勞作教育」本來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具開創性的教育制度,最主要目的在使學生在實作和勞作中,學得理論的實際印證和應用;在做事的互動中,獲得品德的薰陶,培養起負責、合作、忠誠、勤勞的美德,特別是轉變知識份子不事勞動實作的錯誤觀念。東海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藝術大學、台北藝術大學等每年都成為東協國際生參訪焦點,正是因為實作和勞作教育成果豐碩。

創意商品化和市場跨境化也是他們好奇的重點。台大、政大、台科大、北科大、屏科大、實踐大學、南台大學、靜宜大學、僑光大學、亞洲大學等近年在國際創意比賽中頻頻獲獎,但創意商品化的比率普遍偏低,主要是沒有效率連結材料科學、生產製程及數位科技,也沒有善加運用產業的資源。台科大聯合校友企業創立了「酷點校園跨境網路平台」,整合了近百所夥伴大學一起來做創意商品育成和接軌國際市場的工作,一年即創下了四十餘個成功案例,今後跨境的重點市場就在東南亞,來台留學的當地生成為該平台在地化的中堅人才。


新思維帶來新作為

《楓葉備忘錄》(Maple Leaf Memo)主編狄特曼(David F. Dittman)指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嶄新的世界,自由放任政策不再被擁抱,各國政府愈來愈強勢的介入市場,政府的角色不再是管理者,更應跨足成為參與者。

高等教育者是國家社會發展的精英。他們也將是引領一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成長的引擎。政府和民間齊心投入這種高階教育的培訓和交流,最具經濟和文化效益。台灣公私立大學近年都積極投入東協教育市場,但相對其他國家而言,普遍遭遇財政獎學補助不足的缺失,理論和實務並進的產學合作教學能量也亟待增強。

新的時代,既要有新的思維,也要有新的作為。台灣高等教育在東協國家具有先天的民族、文化、地理優勢,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在於我們願不願意以新思維展開新作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