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散落的獨特空間裡 尋找城市亮點的溫度◆文/施聖亭(左右設計總經理)《交流雜誌105年12月號第150期(歷史資料)》

近年來,台灣興起一股老屋改造風潮,從台南的老屋欣力、高雄鹽埕舊區復興、南投「天空的院子」發展出的小鎮文創,老屋保存與再生的推動,逐漸喚醒人們的關注,台北市對待老屋的態度,以及如何走出自己的獨特風貌,也成為首要課題。

「什麼叫老房子」?多年擔任「台北市老屋新生推廣計畫」的計畫主持人,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走訪不同城市時,看著不同地方與國家對老屋議題推動採取不一樣的作法,台北本身有其先天條件的限制,一個比較新的城市,不代表就不能有自己的味道。台北多元的文化特質,融合來自中國大陸各省、荷蘭、日本以及歐美元素,城市的各個角落,散布著許多具有獨特個性的小空間,更是都市發展脈絡裡的有趣亮點。

近幾年的思考,老屋新生不只看建築外觀、室內設計,不只看屋齡誰比較舊,而是用什麼方式、用什麼創意去經營,用什麼態度、用什麼精神,去保存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老房子?老屋背後的故事更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上海經驗─田子坊、一九三三老場坊

上海的「田子坊」,在一九九八年街區進行改善前,原是一下雨呈現泥濘滿地,天氣一好則黃土飛塵的馬路市集,當中國大陸重新做出功能定位後,引進民間管理經營、成立文化發展公司,提供優越條件引進各地知名且具代表性的藝術家進駐,透過他們引領週邊相關的藝術工作者跟進,工藝商品店、古玩商品店也跟著進場,因為這群力量的進駐,開始需要大量展覽空間,藝術中心、畫廊於是隨之成立,而這些人喜歡屬性特別的咖啡館、有獨特味道的茶館、餐廳、酒吧、創意的購物小店,深具特色的裝潢設計,也讓整個區域富含藝術氣息。

透過階段性的發展與活化,「田子坊」搖身一變成為創意產業聚落,展現上海深具特色的弄堂文化,也保留了老上海各式各樣的特色建築,在這裡可以看到西班牙式、英國城堡式、巴洛克式建築,也有中國大陸石庫門的建築風格,交錯成一股獨特風味、上海有趣的現象,而在弄堂裡迷路穿梭的體驗,也成為旅客走訪的迷人印記。

另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座落於上海的虹口區「一九三三老場坊」,前身是「工部局宰牲場」,也就是屠牛場。這棟建築建於一九三三年,出自英國建築設計師C.H. Stableford之手,由當時上海三大建築營造商之一的余洪記營造廠建造完成,整體建築外方內圓,無樑樓蓋、廊道盤旋、水泥的環形牛道、對應高低錯落的迴旋樓梯,人牛分道的布局,營造宛若迷宮的場域,空間交錯卻又次序分明,另外雙層且厚達五十公分的牆面設計,利用物理原理實現溫度控制,即便上海炎熱的夏天依然保持低涼溫度,係兼具建築藝術與生產工藝的有趣案例。

如今,在這棟老上海時代的歐式建築中,舉辦過許多世界知名品牌的發表會、紀念酒會,包括法拉利、保時捷、賓士等,還有各種頂尖的時尚表演、重量級的電影首映會,塑造走在時尚尖端的特質。同時,亦有多家與設計有關的公司進駐,促使此地成為一個創意的辦公空間。現在「一九三三老場坊」已經是上海時尚的創意設計中心,也是重要的旅遊示範點。

台北經驗─多元創意的活力展現

走訪不同城市,反思台北的發展,「台北要做就要做自己的特色,不要去跟別人比大、比老、比數量、比面積、比歷史,台北自己的特色是什麼?多元的、活力的、不斷創新的、順時適地的展現自己,如同台北世界設計之都所提的『Adaptive City 不斷提升的城市』。」

歷經早期台灣的原住民文化、荷蘭統治時期、清朝統治時期、日治時期到民國,過往的歷史軌跡,形塑出台北如「沙拉拼盤」的有趣面貌,使得台北適應性強,調適度高,「也許多元的面向讓台北沒有明顯的個別特色,可是你必須去接受『多元,其實這就是我們自己的一種特色』。」

推動至今已有十六年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許多人眼中以為老屋是博物館式「修舊如舊」的形態,單向地把眼光、視野完全朝向過去,忽略了現在必須扮演的場所意義。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從注重外觀的改變,轉而注重老屋內在精神,並不是挑選誰的房子比較老、誰的房子比較舊,而是如何運用一個舊的空間,賦予一些歷史,一些家族回憶,一種新的商業可行性,灌注一些新的社區能量。重新定義老屋新生的價值,台北已慢慢走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業餘達人─以生命的熱情重拾老屋溫度

老屋新生,不再僅是一個建築手法的更新美化,如何利用這個場所,賦予新的生命,更是首要考量。細看近幾年得獎的團隊,許多創新的經營手法,在歷史空間中賦予獨特新意,這些做法不一定能在別的地方進行複製,同時讓走訪的人們在空間裡感受到經營者對老房子的情感溫度。

對專業設計公司的專業職人來說,很多作品可能只是他一年當中眾多案子的一件,但台北用心經營老屋的業者,很多不具專業設計背景,卻願意放棄一切,用生命與熱忱去完成作品,他們用心投入的態度與精神,值得敬佩。那種情感投入的區別,正是我們要去發掘的,你也許不認同其美學,但背後的精神絕對值得尊重,值得保存。

台北驚豔─多元面向老屋案例

除了整建維護、物件修繕外,老屋還可以與生活產生更深的連結與互動,如近年「老屋新生大獎」從「新生、再生、共生」的主軸發展,強調與「社區」的連結、與「環境」的關係以及與「市民」的情感。

【人文故事】瓦豆‧光田

座落在大稻埕的「瓦豆‧光田」,原為具有百年歷史「民新齒科醫院」的老建築,有著阿公留下來的福氣,也有著外孫對長輩的情感記憶。老醫師的外孫看著阿公投注畢生之力,為家族興建的第一間房子,抱持對祖父的感念,這位「細漢孫」以半年時間琢磨設計圖,透過鋼構保留百年老屋樑柱,老醫師當年開業的「扛棒」仍高掛在屋樑,在通往閣樓的樓梯轉角處,為阿公保留一個專屬座位;天花板不堪使用的柱子,也細心被改裝為廁所門板守護,就連當年樑柱運送過程報紙拓印遺留的痕跡,孫子也不捨擦去;因此,當你走進這場域,你會感動孫子為祖父一生夢想堅持所做的守護,不僅重現老房子的情感與故事,更找出對老屋尊重的新價值。

【社區連結】URS 27M 郊山友台

台北市郊山閒置空間活化的代表性案例,原為陽明山上一處自來水事業處閒置的辦公室與官邸,改造時使用材料符合當地的「最適工法」,替換的材料依舊可以回歸自然,在設計上,巧妙地將台灣與日式建築樣式與週遭自然環境結合,室外木平台的建置讓公共空間延伸至室內,將建物後牆移除,連接後方社區,成為串聯人與自然親近交流的公共平台。

【議題策展】原Taipei吃書喝東西

「回收場是城市的軌跡,被遺棄的東西必留下軌跡。」如同此房子的命運預言,這間三年後即將因都更消失的老房子,讓進駐的團隊回頭檢視老房子的八十年歲月,透過改造讓更多人重視老房子的保存議題,團隊以大同企業產品展現台灣工業風格,門口斗大的倒數計時裝置,邀請人們參與老屋即將因都市更新而消逝的見證行動,空間內多數物件由回收場拾起再利用,不論是二樓的鎢絲燈泡裝置,或以熨燙板結合的高腳椅,在學習與老屋共處的同時,也讓許多舊的東西找到新的價值。

【創意的經營形態】Sculptor Barber

Sculptor Barber白色的空間,除了可做為Show Room展示藝術家作品外,還有一個很棒的想法,設計者打掉空間的所有窗條,讓外面風景變成屋內設計的一部分,窗外舊公寓巷景走進留白的藝術空間,帶著復刻歐美的風格藝術感,以極簡力量賦予老屋不一樣的生命,成為具有反差的城市美學符號,更有趣的是,它是一間理髮廳。

「老屋新生,絕對不單只是建築跟室內設計,它是一種跨領域的結合。」這幾年台北透過政府與民間力量的結合,以類似針灸的方式,找出都市裡面有趣的亮點,帶動整體環境的改造。但目前民間資源的整合性仍不夠,如何讓政府更加關注進而成為指標性政策,也是我們的期盼,期待未來五年、十年能創造一個更大、更進一步向下扎根的整合,結合公民社會與社區力量,形成有趣的脈絡,打造台北獨特的城市面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