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We Media自媒體獨活術◆/耿梓墨《交流雜誌105年12月號第150期(歷史資料)》

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不需要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精神。這是胡適一九四六年在北京大學一次演講中的談話,中國大陸調查記者柴靜將其摘錄到自己著作《看見》中。

兩岸進入「We Media」時代,We Media,台灣說是公民媒體,中國大陸稱「自媒體」。隨著兩岸交流日甚,「自媒體」漸成了通用名詞,但兩岸最大差別在於能否「獨活」,中國大陸「自媒體」影響力大,形成了規模經濟;而台灣「自媒體」遭臉書壟斷通路,苦尋不著營利模式。

中國大陸創作者的「獨活」

新浪微博無疑是中國大陸最有影響力的「自媒體」。重大事件的傳播從時效到內容,再到評論切入,無一不超過傳統媒體,例如溫州線動車事故。

中國大陸微博因遭官方嚴管失去受眾,台灣則因為置入性行銷,一些報導也被貼上「不可信」的標籤,例如民眾寧願去網路上尋找美食部落格,也不願相信媒體的美食報導。而數位相機、錄影設備以及行車記錄器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成為「主播」,只是內容過於瑣碎。

其實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實際上並沒有真切感受到互聯網的巨大力量,年輕人利用互聯網,多數還是娛樂。相比之下,中國大陸網路的發展一日千里,目前絕非玩的工具。別的不說,僅一款大陸人使用的聊天工具「微信」,已足夠讓很多人依靠其養活自己。

網路幫人賺錢的原理很簡單,背後有一系列創新科技做為支持,讓人可以不再依靠組織生存。例如,微博開通了「打賞」功能。將文章發表在網上,讀者如果覺得內容好,可隨心所欲將自己認為值得的金額直接匯給作者。微信也是一樣,創作者可以開「微店」,在上面出售自己的作品。有人在網上幫人畫全家福,收入高過成名的畫家;有人通過網絡社群訂單,幫小孩拍照,預約要等半年以上;更有一個叫「羅輯思維」的微信公號,復活在市場上早已絕版的書籍,透過電子商務出售,一週內銷量可達五萬冊…中國大陸無數創業者的嘗試,證明在網路時代,是一個「獨活」的時代,不需要依靠組織生存。

中國大陸「網紅」主播更成一絕,拿著手機對著鏡頭喃喃自語,如果僅放幾張圖片,只是曇花一現,但成為一名「網紅」後,年收入幾千萬人民幣,早已形成「網紅經濟」。日前一項大陸「網紅」調查,中國大陸首富王健林之子王思聰拔得頭籌,第二名是靠吐嘈、搞笑視頻走紅的「PAPI醬」。去年中國大陸「網紅經濟」,僅服裝市場就近千億元人民幣,連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也加入直播行列。

而在台灣,「自媒體」最廣為政府部門活用。經營臉書、LINE官方帳號,成了各縣市首長與民眾「接觸」的利器,不但宣傳政策、排除民怨、傳達即時訊息,還能營造溫馨親民形象,粉絲數更超過很多報紙的發行量,成為實力堅強的政治「自媒體」。連「洪習會」現場,國民黨還透過洪秀柱臉書的「直播」傳播出去,引來瘋狂點擊。

台灣「自媒體」概念由「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最先落實,邀請了兩位國際媒體圈的知名人士─《華盛頓郵報》前總編輯Marcus Brauchli與媒體發展貸款基金創辦人SasaVucinic加入董事會,並擔任國際顧問董事,但仍未見穩定的獲利模式。

台灣媒體通路被臉書壟斷

從「自媒體」延伸出來的「新媒體」,在台灣都不賺錢。今年九月,東森新聞雲達到損益平衡,這是台灣最大流量的網站,但收入與流量不成正比,原因是台灣的線上廣告產值,絕大多數被Google與Facebook給吃掉了;中流量如風傳媒與關鍵評論網,小流量如新竄起的新媒體,全都沒辦法再依循過去的「內容+廣告」模式獲利,甚至是「流量越大、虧損越大」。

擁有媒體等同擁有影響力,這是新媒體投資者與經營者的共同夢想。但大家眼見鏡傳媒、信傳媒、上報等,自今年以來接連成立,但還達不到雨後春筍的盛況,畢竟跟美國與中國大陸比起來,每年台灣新媒體的產品與商業模式,甚至是願意嘗試的團隊與人才,十根手指都數得出來。

「粉絲專頁」就是臉書最佳的商業模式。但當臉書持續打壓臉書專頁文章的觸及率時,就算擁有數十萬的粉絲,所有粉絲專頁也被逼著要下更多的廣告預算,才能讓文章被更多人「看到」。當多數粉絲專頁,都透過境外付款給臉書時,臉書還不用納稅,這才叫真正的「吸金」與資金外流。

台灣用戶每天花超過三個小時在手機上,是全球第一的低頭族,而當臉書的APP成了台灣第一大的媒體,也是最大的廣告投放標的時,一年「吸金」超過新台幣一百億元。臉書僅有「導流」效果,在現階段仍未開通「金流」的情況下,不論是網紅主播、「自媒體」,都無法像中國大陸將流量變現,最後被掐住喉嚨時,只會讓所有從業者窒息。

台灣新媒體發展已失去「通路優勢」,市場所謂通路才是王道,才是能夠賺到廣告與現金的渠道。當所有人都在手機上,透過臉書接收新聞與閱讀內容時,臉書自然成為全台最大的媒體,以及最好的廣告投放平台。更可怕的是,臉書還能從我們每一位用戶資料中淘金,以更精準的大數據算法,將廣告推送給特定的人看到。

當台灣所有媒體哀鴻遍野,發行量、廣告量、收視率都面臨墜崖式下滑,前線記者過勞被操得像條狗時,臉書早成為全台灣最大的媒體。臉書去年總營收達到一七九億美元,相當於十棟台北 一○一大樓的造價。尤其臉書市值達到二六七一億美元,更是全世界所有傳統媒體集團,難以企及的高度。

跨越兩岸藩籬 人人可當「自媒體」

很多玩臉書的朋友或許都有類似體會,那就是海量的粉絲可能讓你很有名,但不能變成真金白銀。然而,中國大陸的網絡技術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由於微信已有強大的協力廠商支付平台。中國大陸的「八五後」已經非常習慣在網上消費,如果你的網路品牌以「八五後」為主要閱聽人,你就很容易從中賺到「第一桶金」。

然而「獨活」的人起碼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擁有工匠精神。要讓受眾欣賞你,也就是要建立對你個人的向心力。沒人會無緣無故欣賞你,一定是你有過人的執著。蘋果之所以成功,歸功於賈伯斯的教主形象,他一去世,蘋果公司很難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如何擁有向心力呢?主要就是要擁有工匠精神。工匠不惜代價,只專注於將作品做到盡善盡美。

第二,強調個人魅力。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互聯網時代很可能「富不過一代」,因為所有的品牌都太強調個人魅力,畢竟隨波逐流的時代過去了。其實這並不是新鮮事,因為在前工業時代原本如此。以前的老字號,像是杭州的張小泉剪刀、胡慶餘堂等,皆以創始人命名的,強調的都是個人魅力。

第三,不受平台限制。「獨活」要跳出平台的限制,這就是報紙專欄和「自媒體」最大的區別。報紙專欄的平台是報紙「恩賜」,讀者是報紙的讀者。而「自媒體」做出品牌之後,粉絲會跟著你走。例如中國大陸創作人高曉松微博粉絲高達四千萬,主持的節目從優酷網搬家到愛奇藝網,為愛奇藝網增加了很多用戶。主動權從平台回到個人這邊。

「自媒體」時代,我們獲得了最大的自由,和職場的種種苦悶說再見吧!如果你不需要大富大貴,只求做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事,那麼網路能滿足你的「獨活」人生。當然,最大前提是必須放下成見,超越兩岸的藩籬,不只是變身「兩岸人」,乃至成為「全球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