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交流雜誌106年2月號第151期(歷史資料)》

「世紀洪災」、「百年大旱」.好萊塢電影勾勒出氣候變遷的末日景象,儘管部分誇大駭人,但地球暖化導致環境劇變的趨勢,已是真實的存在。


聯合國和平大使李奧納多所代言的環境倡議紀錄片「洪水來臨前」( Before the Flood),影片中一幕幕的驚悚影像,喚起全球注意力,提醒世人一場重要且艱難的地球保衛戰,看似無聲無息,卻節節逼近,看不見,也摸不著。


地球走上了暖化的不歸路,人類能夠做的,就是延緩暖化速度。2016年 4月 22日,一場「化不可能為可能」的艱鉅任務,宣告達成。全球 171個國家終於達成共識,在聯合國總部正式簽署「巴黎氣候協定」,正式宣布對全球暖化提出具體行動,這項協定從倡議到簽署,花了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


因此,本期特別以「氣候變遷與全球治理」為焦點,為讀者從糧食安全、水資源與能源政策等層面分析氣候變遷的可能影響與因應作為,期望讀者透過瞭解進而身體力行,大家一起節能減碳,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雖然台灣不是「巴黎氣候協定」締約國,然而,氣候變遷屬於全球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我們無法置身事外。蔡總統於 2016年終談話也強調,因應氣候變遷的防洪及抗旱工程,政府將提出完整、前瞻性的基礎建設計畫。更何況台灣是貿易依存度相當高的國家,國際產品供應需求的變化,攸關台灣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進而影響台灣的永續發展。


川普於今年1 月20 日上任,這位企業家出身的政治素人,行事作風迥異於一般傳統的政治人物,可以預見的是,其施政將直接影響國際政經秩序,究竟會投下新的震撼彈,還是創新再進?從政治、軍事到金融,美中的競合角力戰無所不在,未來國際強權的競逐,恐將愈演愈烈。面對區域貿易版圖的重整,李沃牆教授提醒我們,台灣應該雙邊及多邊貿易分進合擊,整合西進與南向發展策略,而如何藉助區域協定提升自我競爭力,也是台灣應一併深思的課題。


台灣雖小,但其所散發出的文化能量,不容小覷。金馬獎昂然走過53 年,不僅因為歷史悠久,更因為它的海納百川,讓台灣的多元包容,在金馬獎得主上一覽無遺,它的宏觀與自信,更展現超越政治的胸懷。


經濟實力的增強固然重要,文化力的影響卻更為深遠。「為台灣而教」公益組織的創辦人劉安婷, 心繫台灣教育不平等問題, 創立「Teach For Taiwan」;無獨有偶,中國大陸女生簡曼麗創辦的「陽光家園」,不僅投入偏鄉教育,同時關懷留守兒的身心,雙方團隊在兩岸各偏鄉逐步築夢踏實。兩岸在拚經濟的同時,對偏鄉兒童付出關懷與愛心,正以不同形式拉近雙方人民「心距離」。


兩岸情感的連結亦證明,科技的發達,讓機器愈來愈接近人,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將深入人類日常生活,惟人的情感、同情心等感受,卻是機器無法取代的。因著「分享冰箱」的溫暖,讓人與人的距離因一碗粥、一道菜更加靠近。


多年來,全球氣候談判波折不斷,為了搶救地球的命運、人類的未來,各國必須從分歧中找出共識;如同兩岸經歷六十餘年的分隔,兩岸關係的發展,即使曲折不少,挑戰不斷,依然應秉持理性和平的態度,化解歧見,尋求共識。誠如海基會田董事長強調,「人心是互相的」,因著協商與交流平台的搭建,歷次的會談,無數的交流互訪,兩會人員從陌生到熟悉,即使歧見仍在,還能保有真摯的情誼,便是一種尊重和包容。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