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機器人「異化」時代來了◆文/耿梓墨《交流雜誌106年2月號第151期(歷史資料)》

機器人時代來臨的電影,向來是好萊塢歷久彌新的題材。從 1980年代《魔鬼終結者》,機器人重返過去追殺人類領袖的母親;《關鍵報告》敘述人類發明可偵測出犯罪意圖的「先知」,偵查者反而成了被追獵的對象;最近《雲端情人》,剛與妻子離婚的男子跟女機器人墜入愛河,發展出一段不被世俗所理解的愛情。全都敘說著「異化」的故事。


「異化」這個概念,源自於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工人不可避免地失去對自己工作的控制,從而失去對生活及自我的控制。工人從來都不是自主、自我實現的人類存在,他只能以「資產階級」欲其所是的模式而存在。


宛若在高科技時代,人類與機器人存在著「異化」關係。人類為了追求美好生活創造出機器人,機器人反而支配了人類生活。尤其隨著人工智慧近年來迅速崛起,早已降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神秘棋士「Master」。


中國大陸圍棋網站最近出現一位超級棋士,透過線上對弈,多位中、日、台、韓的頂尖高手在一週內先後遭到痛宰,讓圍棋界為之譁然。這位代「Master」的神秘棋士在連續奪得六十勝不敗戰績後,終於自揭身世,表明他就是來自台灣、參與研發「阿法狗」(AlphaGo)並代為下棋的 DeepMind資深研究員黃士傑。


圍棋是人類智慧的最後一塊高地,在「阿法狗」面前,人類敗得體無完膚。大陸「棋聖」聶衛平還有感而發地說,「阿法狗也好,Master也罷,都是『圍棋上帝』派來給人類引路的。」聶衛平所說的「圍棋上帝」,無非是人類發明的超級電腦,反而超越了人類的智力。


機器人威脅的 10大行業


人工智能帶給人類的警示,還深刻威脅到當今的媒體界。《美聯社》兩年前導入 Wordsmith發稿機器人,能處理絕大多數枯燥資訊,例如財務報表或經濟數據;驚人的是,發稿機器人寫稿速度至少比人類快兩分鐘,完成的財經新聞數量,每一季就達到 4千篇,是記者和編輯工作量的 10倍。《彭博社》Blossom編輯機器人則能即時發布財報消息,針對社群網站推播新聞,拉高點閱率。


中國大陸媒體同樣急起直追,《騰訊財經》近年研發「寫稿機器人」,能達到人類記者的水準,甚至比人類更好。《新華社》新加入的機器人員工稱為「快筆小新」。《第一財經》的「DT稿王」,比一般人閱讀速度快 50倍,每分鐘能寫 1千 6百字的稿子。人工智能讓記者工作快速蒸發。


數位媒體學家、Webbmedia集團創始人艾美 .韋伯(Amy Webb)和美國在線預測,近十年會有 10大職業受到機器人明顯威脅。這 10大職業分別是:

1.收費站收銀員:隨著 AppleWatch穿戴科技的興起,以及 ApplePay行動支付系統的普及,收費站和雜貨店的收費員早被淘汰,我們開車上國道已不必過收費站,全由 ETC計算哩程與收費。

2.市場行銷人員:廣告宣傳工具未來將更強大,品牌訊息可以精準地傳達給客戶。未來新的需要是研究客戶行為,來確定何種廣告對他們更有效,市場行銷可能變成更小的行銷團隊。

3.客服人員:很多客服人員已外包給印度和其他低勞動成本國家。矽谷新創公司 SaviOne已經研發出全球首款酒店服務機器人,日本推出的機器人秘書 Saya,也可以模仿人類行為。

4.製造業工人:機器人完全不用休息,隨著觸覺技術、傳感器技術的發展,人類在感覺方面的優勢也將會被完全取代,造成更多工作的流失。富士康生產線已部署 4萬台機器人,穩步推進「百萬機器人」計畫。

5.金融仲介和分析師:比特幣(Bitcoin)核心技術的區塊鏈(Blockchain)可以自動處理金融事務,代替銀行、信託、保險和抵押貸款行業的仲介人。股票分析師也將和智慧機器競爭,智慧機器可以精確分析和預測投資行為。「機器人顧問」(Robo-Advisors)的使用逐步上升,並取代財務顧問。

6.新聞記者:《美聯社》發稿機器人占發稿量的四分之一,網際網路已帶給報業巨大衝擊,新技術更是奪走記者飯碗的罪魁禍首。

7.律師:非訴訟律師很快就被技術取代,線上法律服務網站 LegalZoom已經能處理簡單案件,如商標申請、遺囑、甚至離婚。這種趨勢能使記錄更加開放和便捷,減少聘請昂貴律師的機會。

8.電話公司職員:隨著智慧手機的風行,很多家庭已經取消了固定電話。而隨著數位通訊的迅猛發展,這種趨勢只會更明顯。

9.麻醉師和外科醫生:麻醉師曾是美國薪資最高的專業人才,現在強生麻醉機器人 Sedasys在美上市銷售。自動化系統已經開始協助外科手術的完成,很快機器人可以獨立完成某些手術。

10.戰鬥士兵和保安:遠程操控的達龍機器人(TALON robots)幾乎能夠運送任何武器、完成清除手榴彈的工作。機器人士兵也正在開發和測試,美國軍方預測在三十年內,機器人可以取代四分之一的戰鬥士兵。


新科技打破高學歷迷思


矽谷創業家、人工智慧趨勢觀察家馬丁 ‧福特(Martin Ford)在《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中說,受到科技發展最大威脅是「可預測性」( predictable)的工作。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工作都能被記錄,別人又能按照你的紀錄學會,這就很容易被機器人取代。


新科技打破了高學歷就有穩定工作的迷思。面對科技所造成的衝擊時,人們會選擇接受更多教育,訓練自己勝任技能更高的工作,但現在行不通了,因為機器人能取代技能水準更高的工作,因此必須要有新的解決辦法。


福特強調,所謂的「機器人」( robot)不見得是有形體的機器人,而是泛指所有智慧軟體,具有機器學習能力(machine learning),能深入分析學習人類工作紀錄、累積經驗,繼而取代人們工作。


福特相信,科技進步會對人類造成破壞式發展。以目前科技技術程度來看,福特說:「人工智慧機器人不只是取代人類體力(muscle power),而是取代腦力(brain power),現在的電腦科技會自己學習、決策,不斷進步。」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指責墨西哥和中國大陸偷走美國數百萬個工作機會,但川普可能搞錯對象,或許他該罵罵機器人。研究顯示,美國消失的工作機會當中,僅 12%歸咎於貿易,高達 88%是美國工廠大部分工作都交給機器處理,因而不再需要這麼多勞工。


這宛若回到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


「一位工人一天能包裝好 1千 6百條牙膏,一台機器一天能包裝好 2萬條牙膏,因此使用機器取代人力能大幅度增加產能,促使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以前我們從經濟學課本上讀到類似文字,得到的結論一定是「用機器取代人力」。

媒體業的本質是資訊產業,記者的社會功能就是「搜尋、傳遞、整理」資訊。寫稿機器人的誕生,徹底取代了傳統媒體的所有功能。


目前看起來,唯一無法取代的東西叫做「洞見」。


人類有情緒、有立場、有思想、有獨特的價值取向與生命經驗,因此每個人對於同一個事件的觀點都會不同。寫稿機器人可以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情、如何發生、為什麼發生、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是什麼,但至少還無法告訴你「它怎麼想」。


抵擋「科技異化」的最後堡壘


工人變少了,中階幹部也會減少,但管理者仍是必須存在,只是需要的能力跟過去有所差異。廠長還是會在,但工人會愈來愈少;編輯還是在,但記者會愈來愈少。離知識愈近的職位會愈需要人類,離資訊愈近的職位則愈不需要人類。


面對未來,我們自己又該具備哪些能力?未來學家福特建議「保持自我彈性,應學習『學習的能力』(learn to learn),選擇更有創意而非例行性、非可預測性的工作,努力讓自己更有附加價值。」至於整個社會體制,福特認為應發展更好的社會安全網(social safety net)。

機器人超越我們的,是智商層面,而人的理解、情感、同情心、共鳴性等軟實力,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我們需要激發大腦的這些潛能,「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是人類抵擋「科技異化」的最後堡壘。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