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變動中的國際新秩序《交流雜誌106年4月號第152期(歷史資料)》

3月19日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全世界媒體都在關注。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首次訪問中國大陸,與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進行會晤。作為世界的兩強,雙方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可能主導未來全球局勢的走向,而兩岸關係作為鑲嵌在全球網絡中的開放系統,美中關係的變化,也將牽動著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道路。

被外界視為全球局勢中高度不確定因子的川普,上任已屆滿2個月,隨著其行政命令與政策指示的逐一發布,其施政戰略越來越清晰。為掌握世界動態,讓台灣在詭譎的國際局勢中站穩腳步,本期特別規劃以「台美中關係前瞻」為題,邀請專家學者分析川普的決策風格與政策取向。從本期數篇精彩的專文中可以發現,川普狀似沒有一定套路的對外政策,實則依循「經貿雙邊,軍事多邊」的戰略路線:「雙邊」是便於討價還價;「多邊」是為了區域聯防。最終目的,無非是「美國利益至上」,正呼應了川普「美國優先」的施政口號。

在「美國優先」的大旗下,或許對美國在地人來說,是一大福音,但對於美國的外來移民而言,顯然自由的權利就面臨某種程度的威脅。自由之家2017年的全球自由度評比,美國的自由度出現倒退,外界普遍認為是由於有排外傾向的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所致。追求絕對的自由所必然引起的對立,是否反而有礙於自由?本期李酉潭教授的專文留給讀者許多思考的空間。

就台灣而言,作為被自由之家評為「最自由」的國家之一,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來自於內部,而是來自外部形勢的轉變,制約了台灣的政治與經濟發展。台灣的海島型開放式經濟,註定將受到川普反全球化、產品回歸「美國製造」的影響,必須調整產品線的全球供應鏈佈局。而為了減緩國際經濟的不確定性對台灣經濟表現的可能衝擊,政府亦著手擴大內需,以公共投資帶動民間資金的參與投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應運而生。

相對於台灣的積極擴大內需,產能過剩的中國大陸則把握美國退回孤立主義、世界出現權力真空之際,積極向外經濟擴張。作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中國大陸透過一帶一路展現引領全球經濟的雄心,「義烏倫敦直達車」只是其中一步。隨著美國可能逐一退出區域性多邊貿易協定,預料中國大陸將會有更多積極性作為,企圖改變全球的權力結構分配。

今年3月中國大陸兩會已讓十九大的權力傾軋提前開跑,同月的荷蘭議會選舉則嗅出政治光譜往右移的跡象,而4月的川習會與法國總統大選、9月的德國議會選舉,以及11月的中共十九大,都將是影響全球局勢走向的重大事件。對世界秩序而言,2017年,無疑是關鍵的一年。

時值國際秩序重整、權力結構重組之際,夾在美中兩強之間的台灣,或許綜合實力尚不足以進行國際政治權力的角逐,但是台灣的社會文化風尚等軟性權力,早已無遠弗屆,透過社群網站的相互交鋒、微電影的相互觀摩、通婚與兩岸青年學子的交流交往,默默在兩岸之間發揮影響力。唯有夯實兩岸人民互信互諒的底層建築,兩岸政治互信的上層建築才得以穩固,而這些,實有賴各界、各層次的溝通管道暢通無礙,以消弭兩岸成見、化解兩岸對立。

當文化認識取代政治爭論,兩岸心的距離,也就不遠了,兩岸的和平發展道路,才會走得更順遂。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