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義烏倫敦直達車 對歐亞板塊之政經影響◆文/吳東野(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國與歐洲研究所所長)《交流雜誌106年4月號第152期(歷史資料)》

今(2017)年元旦,首列滿載數十個貨櫃的火車由浙江義烏市啟程,從阿拉山口(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區霍爾果斯市)出境,沿途經哈薩克、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比、法等國,穿越英法海底隧道,18天後抵達倫敦東郊巴金(Barking)火車站。

這條堪稱史上最長的鐵路(全程12,451公里),是中國大陸貨運火車直達歐洲10國各大城市的第15條路線,緊密連結了英中經貿關係,重啟古代歐亞貿易的新絲路,亦為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開創新機。

帶動經貿輻射效應

義烏倫敦線是北京「一帶一路」經濟戰略的一部分,意在提升中英進出口貿易,具有帶動深化中歐經貿合作的輻射效應。2011年10月,重慶啟動首班直達德國杜伊斯堡(Duisburg)的國際貨運列車,中國大陸內陸至歐洲的鐵路線隨即如雨後春筍。待2013年習近平確定「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後,北京更加積極打造新的中歐鐵路線,計畫將運行中的「渝新歐」(重慶至杜伊斯堡)、「義新歐」(義烏至馬德里)、「漢新歐」(武漢至捷克)、「蓉歐」(成都到波蘭Lodz)、「鄭歐」(鄭州至漢堡)、「蘇滿歐」(蘇州經滿洲里到華沙)、「合新歐」(合肥到杜伊斯堡)等7條線逐漸擴增加至19條線。

北京開闢中歐貨運鐵路線,可以減少中歐貨貿的時間成本,以及不同鐵路線間轉運的費用。前述班列經由東部、中部、西部三條國際大通道直達歐洲,其中西部通道經阿拉山口出境,中部通道經二連浩特市(內蒙自治區)出境,東部通道經滿洲里(綏芬河)出境。若從「一帶一路」的戰略視角來說,中國大陸通往歐洲的鐵道運輸建設,意味創造出新的商機。義烏倫敦線首創跨越英吉利海峽,橫跨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是繼開通中亞五國、馬德里、德黑蘭、俄羅斯、阿富汗、白俄羅斯、里加等線路後的第8條國際聯運線,有助於提升沿途國家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量,進而將中歐貿易逐步升級為產業和人口聚集的經濟帶。

船運、空運、鐵路是中國大陸對歐貨貿的三大運輸方式,運輸價格上,陸運不及空運的50%,但較海運節省兩星期時間。列車從義烏到倫敦需時約18天,貨櫃船需要5週;空運最快,成本價格也最貴,義烏至西班牙的單一貨櫃空運價格即達5.8萬美元,海運僅約4,000美元,但費時至少一個月,資金回籠壓力較大,若遇天候、觸礁等意外,成本更是大幅提高。鐵路自將成為中歐貨貿的重要運輸工具,去年中國大陸直通歐洲的貨物列車總計發車1,702個班次,較2015年成長數倍。

中國大陸已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去年與全球貨貿總額達24.33兆人民幣(約3.5兆餘美元),其中出口13.84兆人民幣(約合2兆美元)、進口10.49兆人民幣。義烏倫敦直達車顯示北京重振「古絲綢之路」的旺盛企圖心,預估歐洲發生金融海嘯將可能衝擊海空航運的前景,適時開闢中歐鐵路線可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的活絡,緩解中國大陸的產能過剩問題,亦可藉沿線新的市場確保中國大陸經濟預期的成長速度。

強化雙方經貿關係

北京規劃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國家多達64個,與歐盟投資計畫對接,亞歐交流與合作紐帶的中東歐地區,即佔有1/4。中國大陸與中東歐國家建構的16+1多邊合作架構,已完成深化產能、交通、基礎建設、金融等領域合作的有效對接;換言之,北京在中東歐正積極打造互聯互通的新動脈,希望藉此直抵西歐腹地。就經濟面向而言,中國大陸看準歐洲國家不會錯失搭上「一帶一路」便車的機會,開闢中歐貨運班列,必然會強化雙邊的經貿合作,繼而提升中國大陸的工業技術水準,改變一直以來「世界工廠」的形象。

現階段德國的「工業4.0」或法國的「未來產業戰略」都已開始與「中國製造2025」規劃相結合,北京的目標是20年內升級製造業,更意識到「中國製造2025」需要歐洲國家的高新技術。去年中國大陸對歐盟的「歐洲戰略投資基金計畫」(又稱「容克計畫」)投入20億歐元,體現了歐盟藉「一帶一路」平台吸引陸方的資金,如同中國大陸在歐洲積極強化投資作為,並優先併購西歐與北歐國家的企業,都具有戰略性的意義。

2015年陸資集團總計併購了39家德國公司(2009年僅2家),英國次之(34家),法國排名第三(20家)。去年陸企成功併購德國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與慕尼黑照明和半導體公司「歐司朗」(Osram Licht),但福建宏芯投資基金(FGC)收購德國晶片製造商「愛思強」(Aixtron SE,全球僅有生產半導體沉積設備LED MOCVD的兩家企業之一)時遇挫。美國認為,中國大陸可能將「愛思強」生產的氮化鎵原料(GaN)投入軍事用途(如生產LED、雷達、天線或雷射等),最終迫使德國聯邦經濟部否決該併購案。

陸企將擁有先進技術的德國中小企業視為優先併購目標,德國「聯邦併購協會」2016年底的數據顯示,約200家的德國企業已被中國大陸收購(2016前半年:37家;2015年:39家;2014年:36家;2013年:25家;2002-2012年:59家),投入金額逾910億美元。不過,陸企大規模併購歐洲高科技公司,已讓歐盟國家有所警惕,去年8月英國首相梅依(Theresa May)擱置兩家中國大陸國企(「廣核集團」與「核工集團」)投資英格蘭西南部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電廠計畫,理由就是核電廠涉及國家安全。

改變歐亞板塊的戰略格局

就政治與強權博弈的面向而言,義烏倫敦直達車或「一帶一路」規劃,體現的都是北京重視發展多邊主義。地緣政治的考量下,中國大陸或根據週邊國家關係的友好程度,選擇歐亞鐵路交通的轉運點,或依據不同的產業鏈,在歐亞地區尋找可拉攏的對象,無非為了突破美國的全面圍堵。

川普時代的美國若果真重回孤立主義及保護主義,對中國大陸而言將是另一次戰略發展機遇。北京順水推舟,加強與歐洲的連結並站穩第三世界,就可能與美國分庭抗禮。從1980年代的雷根總統至2016年的歐巴馬政府,北大西洋兩岸關係始終緊密,期間未因東歐共黨集團崩潰、蘇聯解體、兩德統一、北約東擴、中東北非爆發「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等事件而變調。於今,川普總統的「北約過時」、「德國主宰歐盟」、「梅克爾的難民政策犯下災難性錯誤」、「更多國家會跟隨英國脫歐」等言論,已造成美歐關係潛在的疏離感,為北大西洋兩岸關係埋下變數。至於僵局持續半世紀之久的美俄關係,也因川普對普京的好感,多次表態要改善美俄關係,並任命與普京交好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執行長提勒森(Rex Tillerson)為國務卿,引起北約盟國普遍的質疑。

川普似乎正在製造全球混亂,北京卻穩步前進。習近平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對各國元首訴求「創新驅動、開放共贏、公平治理、平衡惠普」的四句話,就被西方媒體解讀為中國大陸正展現負責任的全球大國風範。川普閉關自守的心態與習近平支持全球化的表態,很可能因此改變歐亞板塊的戰略格局。美國退出曾團結亞太盟邦圍堵中國大陸的TPP,等於將東亞領導角色拱手讓予北京,川普分化歐盟的言論面對進取歐洲的中國大陸,勢必牽動著未來歐亞板塊的權力分配。

展現引領全球經濟的企圖心

「新絲綢之路」是習近平推出的一項宏偉計畫,旨在連接北京與歐洲。這條由鐵(公)路、航運交織而成的運輸網絡,總長超過萬餘公里,目的既為提升貨貿量,也為打造對全球出口的基礎設施網絡。2017年初啟動的義烏至倫敦列車,途經許多中國大陸與亞歐國家的城市,展現中國大陸軟實力之餘,亦凸顯了中國大陸在歐亞板塊扮演穿針引線角色的企圖心。德國《每日鏡報》(Tagesspiegel)稱中歐鐵路線並非一場獨奏會,而是一場交響樂,已經說明了北京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雄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