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微電影熱方興未艾 增添兩岸溝通橋樑◆文/杜聖聰(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交流雜誌106年4月號第152期(歷史資料)》

台灣資策會FIND在2016年7月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平均每天滑手機為205分鐘,滑手機的時間是看電視的兩倍,而且71%民眾喜歡在手機上觀看影音節目。5吋的手機螢幕,哪有辦法一直盯著螢幕看?方便觀看的,就是輕薄短小的隨機視頻節目,尤其是微電影。

線上影音成為主流

另,2016年台灣上網人數達1,883萬人;其中,18至30歲民眾的上網率達100%,成為台灣網路主要使用族群。在台灣的2,300萬民眾裡頭,有超過75%的人使用Facebook;以台灣連網人口計算,則高達九成以上,以Facebook台灣用戶計算,1,300萬每日活躍用戶數中,有1,200萬都用手機連上Facebook,滲透率達92%。

根據雅虎奇摩(Yahoo!)在2016年5月公布的「台灣網友影音使用行為大調查」,有高達93%的網友看過線上影音,換句話說,每4位網友就有3位每週至少看1次;而有70%的網友會為了看影片而上網,每人平均每次花44分鐘觀看線上影音,影音黏著度非常高。其中,有超過九成以上都觀看過微電影。

台灣微電影的濫觴,其實是2008年掀起的Kuso影片風潮。隨著 YouTube等影音網站效應擴大,以及行動裝置與行動上網的普及,許多人利用零碎時間上網看影片,加上透過社群大量分享,帶動「微電影」熱潮迅速延燒;想要在幾分鐘內打動觀眾,引發關注,甚至願意尋找故事中出現的人物和品牌,靠的正是故事性與觀眾的情感共鳴。

過去幾年,光是在無名小站,就曾創下平均一天之內,由網友上傳的影片數達5萬部之多。2012年4月在雅虎奇摩(Yahoo!)名人娛樂平台首播羅志祥與楊丞琳的微電影《再一次心跳》,預告瀏覽突破40萬人次,上線當天有300萬的瀏覽率,5集微電影的網頁瀏覽率(Page View)更創下1,100萬次驚人成績。

微電影 庶民行銷有感

時至今日,微電影成長更為驚人。由國泰金控所製作的微電影《小小鼓手紀實短片》,以素人孩童樸實形象觸動人心,創下189萬點閱率。統一企業之《小時光麵館》,以簡單的深夜故事,傳遞雋永溫暖與感動,點閱率高達185萬。華納音樂林俊傑MV《可惜沒如果》,以感性歌曲為襯,大卡司詮釋青春愛情的遺憾與淚水,加上林俊傑長期投入音樂微電影的製作,以及市場不侷限在台灣,累積的效能,在YouTube創下3千萬的極高點閱率,成為台灣年度最高點閱率的微電影。

根據統計,台灣民眾平均一天上網時數為4.1小時,其中以手機等行動載具上網者,高達2.7小時,黏著度之高,位居全球第二。對於大學生來說,他們是收看微電影的主力觀眾,也是產製微電影的重要支柱。

說得更仔細一點,現在是數位傳播時代。傳播學院的大學生想與外頭就業市場對接,影像產製是進入職場的第一課,包括影片的劇本寫作、拍攝、燈光、收音、演員、剪輯、調光、後製、後端平台的市場分析,都必須一手掌握。但是,大學生空有創意,但沒錢,每學期頂多拍個兩三支,投資金約在5千到2萬元不等。對於大學生來說,所謂微電影就是微放映、微週期製作、微規模投資的影片製作。

按照中國大陸方面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兩岸每年產製出8千部微電影,且微電影在新媒體病毒式行銷的推波助瀾下,成為兩岸年輕人共同觀看的重要平台。台灣內部有390萬年輕人經常流連網上,微電影是接觸這些年輕人的重要媒材。

僅以2016年為例,台灣一年的微電影比賽次數約為384項,比賽內容多為政府各部門行銷影片、校園競賽影片、企業行銷影片及電視台建立校園形象影片等4類。按照不完全推估,每年台灣校園所產製的微電影,不計其優劣,數量約在一萬支上下。但可以達到參賽水準者,約有2,500支。僅以《獎金獵人》官網所見,該年度比賽獎項約有341項,比賽總獎金累計為1億2千餘萬元。

兩岸新媒體 促進青年交流

中國大陸方面,2014年6月16日,第六屆海峽論壇中舉辦「第一屆海峽青少年新媒體文創論壇」,來自兩岸電影、動漫、網路等新媒體行業的專家學者、兩岸青年代表近300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時期新青年借助新媒體載體發展兩岸文創產業。這次論壇以希望搭建兩岸青年的舞台,吸引兩岸青年參與、凝聚青年共識,以新媒體促進兩岸青少年彼此間的交流、溝通與合作。

截至目前為止,兩岸青年微電影交流者主要基地有二,即福建、湖北及湖南。在福建活動部分,像是2016年由兩岸相關單位共同主辦的《2016年海峽兩岸青年微電影展》,此活動已經延續8年。另,由湖南和湖北舉辦3年的《海峽兩岸微電影大賽導師制創作營》,也多方邀集中國傳媒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台灣藝術大學等師生參與。

展現兩岸青年創意多樣性

兩岸政經環境不同,對於影片生成的創作脈絡也有差異。台灣大學生微電影創作風格多元,其中,以小確幸的愛情、詭魅構圖的個人MV、Kuso影片為大宗。拍愛情戲,原因很簡單,因為貼近生活圈,是微電影元素的取材重點;詭魅構圖與特效,則是拿到好鏡頭、剛學會各種炫麗特效的孩子專利;至於和商業網站如《台灣達人秀》結合,拍出Kuso影片,也是台灣大學生賺外快的一種形式。

不過,這些微電影受限於經費,數量不少,品質多半參差不齊。近年來,台灣各大學校園裡,結合招生廣告和專業工作室,成為亮眼的大學微電影主力。像是最早的逢甲大學《型男日記》,將校訓、愛情結合在一起,成為招生影片濫觴;交通大學的《交大人》,齊聚所有合唱團成員,高唱「交通大學放眼國際、天下無敵」;成功大學土木學系的《構築未來》,融合僑生與台生的姐弟戀,以及成大土木系的發展願景和特色,讓高三生相當認同。

而陸生方面,在台灣拍攝微電影主要還是以「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主軸進行拍攝。像是中央民族大學學生前往文化大學交換時,所拍攝的《一百分的愛》,類似的感謝也出現在交通大學、台北城市科技大學等校。相較台生,陸生作品較多散落在各種大學作業的雲海裡。

現階段兩岸比較缺乏的是,建構一個可以一起觀摩學習的兩岸青年微電影平台。對此,上海的動作很快,今年4月舉辦的兩岸青年短片大賽《We.愛》,預計有60部影片入圍,並招待青年學子赴上海交流,同時與當地國際導演進行8天7夜的學習,可望興起下一波兩岸青年拍攝微電影的浪潮,並提升拍攝水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