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文/耿梓墨《交流雜誌106年6月號第153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開放不久的Apple Pay,成為台灣最大行動支付工具,這不足為奇。5月初,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一場演講時說,杭州有兩名搶匪連搶3家超市只得手人民幣1,800元(新台幣約8千元),因為大家都習慣用手機支付,甚至「連街頭的乞丐也都用二維碼乞討了!」 北京街頭上的乞丐真真假假,有些是職業乞丐,當行乞者向人伸手要錢,對方回說「沒零錢」搪塞時,那位乞討人馬上亮出身上的「二維碼」,還說「可用微信支付」,讓對方啞口無言。中國大陸成為移動支付的實驗室。
此外,像是當前最夯的直播商機,中國大陸支付體系讓「打賞」變成獲利機制,影響到電子商務、遊戲及廣告等行業。台灣引以為傲的YouBike單車,只以悠遊卡刷卡,沒有建構更多軟體應用;反觀中國大陸最近流行的共享單車,都以手機APP開通及付費,善用APP軟體的社群力量,甚至採「信用分」方式,鼓勵消費者把單車停到當下最缺車的熱點區域。
金融科技的六大創新趨勢
當下中國大陸的「金融科技」(FinTech)成為全球的焦點。相比「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更聚焦於以大資料、雲計算、移動互聯、人工智慧等新一輪資訊技術的應用與普及,提升金融效率和優化金融服務的功能。
「金融科技」形成多樣性生態圈,包括存貸款、投資、保險、支付、企業等方面,且發展迅速。當下最多的還是在支付、存貸款這兩大領域。在支付領域,目前已經有整合式支付、非接觸式支付,下一階段將出現P2P(個人對個人)/跨境支付等;在存貸款領域,也將從目前的P2P/小微借貸、眾籌、資金管理工具等發展到開放資料、認證管理和普惠金融。
自從世界經濟論壇(WEF)於2015年發布未來金融服務研究報告,「金融科技」不但成為金融創新的代名詞,更是各大金融集團、創投與科技新創企業的競技場。
WEF在研究報告中提出六大創新趨勢:一、FinTech的發展對傳統金融業是「破壞性創新」;二、最大衝擊來自於平台、大數據與小額資產的商業模式創新;三、短期影響最大的是銀行業,中長期影響最深的是保險業。四、金融業將會採取與新創FinTech公司競合的平行策略;五、FinTech的「破壞性創新」將會逐漸改變消費行為、商業模式與產業結構。
誠如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所言,金融新環境的關鍵在於「虛實整合」,「我們以後會跟川劇變臉一樣,用不同的容貌來面對客戶」。他說,金融科技時代演進,保單可以無紙化,未來區塊鏈可能讓貨幣虛擬化,他大膽預測有一天,金融業會完全搬到線上和雲端。
全球行動支付風起雲湧
中國大陸正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全球領軍者。英國《金融時報》報導,2016年中國大陸的行動支付規模是美國的近五十倍。中國大陸行動支付的流行,源於線上購物及網路貸款、線上貨幣市場基金等「金融科技」服務的爆炸性增長,而美國消費者仍習慣使用信用卡。
有趣的是,互聯網金融「螞蟻金服」已被哈佛商學院收錄進案例庫。因為「螞蟻金服」已建立一個生態圈,單在支付市場就有4.5億用戶,背後還有騰訊、百度、京東、中國平安等企業快速崛起,業務觸角更深入協力廠商支付(支付寶)、貨幣基金(餘額寶)、保險、互聯網銀行(網商銀行)、徵信(芝麻信用)、消費信貸等等。
在印度,「螞蟻金服」把技術能力和業務經驗向Paytm全面輸出,現在Paytm已經成為全球第4大電子錢包。支付寶已與美國支付平台First Data、Verifone開展合作,進軍美國市場。微信支付今年5月進入英國,與英國本地支付平台Tramonex合作,推動更多英國商家支持微信支付,下一步還計劃與法國和德國的商場合作。
今年3月,美、中兩國在金融科技領域皆有大動作,先是美國銀行業主管機關「貨幣監理署」(OCC),研議讓金融科技公司申請銀行執照,讓金融科技產業進入金融體系。其次,中國大陸5大國有銀行的建設銀行,宣布和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聯手,未來建行信用卡、理財產品及掃碼支付等,都將與支付寶打通,在支付寶上也能使用。
大動作的結果,當然也引起傳統勢力反彈。例如,美國消費者保護團體和州立機構就齊聲反對OCC計畫,批評此舉「開了危險先例」。至於建行同樣引來傳統銀行勢力圍剿,並招來「馬雲將凌駕所有銀行之上,並為銀行帶來裁員與崩解」等批判。
中國艾瑞諮詢估計,2016年中國協力廠商行動支付的規模擴大兩倍多,高達人民幣38兆元,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主導市場。根據全球研究機構Forrester Research的資料,美國行動支付去年規模增長近4成,達1,120億美元,蘋果、谷歌、三星和PayPal等共同瓜分市場。
在東亞,新加坡和香港爭奪亞洲金融中心。據英國政府委託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研究顯示,新加坡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排名第4,香港排第7。新加坡在這場戰役占上風,新加坡政府砸下近五十億新台幣力推金融科技,以支付和財富管理為主,特別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香港以線上股票經紀等交易活動最為普遍。
比起新加坡和香港,台灣政府光是處理優步(Uber)的過程中,就陷入兩難又進退失據,相較於中國大陸近來訂出明確監管規範,讓優步無法再遊走於灰色地帶,最後不得不屈服。台灣在處理創新商業模式等新經濟時,還需要與時俱進。
千世代的自我中心主義
FinTech不只是科技,更重要的是經營「千禧世代」社群,透過社群互動深入挖掘隱而未顯的需求與可能的服務模式,然後再用FinTech新服務來對應。要發展金融科技,不能落於金融業的科技化,需要更專注於用科技解決消費者的真正需求。
「千禧世代」(指1980年至2000年出生的人)又稱為Y世代或「網路世代」,是在數位時代成長和以互聯網為生活重心的一代人。隨著這代人成為就業大軍和創業主力,其消費地位也日益凸顯。
與其父執輩相比,擁抱網路出生並成長的「千禧世代」,更喜歡也善於接受科技帶來的生活變化。同時,他們也是更嚮往自由、更加自我、更充滿個性的一代,消費觀亦不同於以往任何一代人。「千禧世代」是個善於分享與互動的新世代,也是FinTech的重度使用者。
英國電商快遞MetaPack最近針對「千禧世代」發布一項調查,從3千名來自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等國家的調查對象發現,「對於快遞服務,他們不僅想要選擇權,還想擁有更多知情權。這樣,他們才願意放心掏錢。」
「千禧世代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大概就是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聯邦快遞(UPS)近期委託全球網路資訊商ComScore調查,結果顯示「千禧世代」並不想因等待包裹而待在家裡,也不想受固定收貨時間的限制,他們期望更靈活的收寄件服務。
因此,UPS開發多款服務產品,比如「定點取貨服務」,收件人可選擇附近的加油站、便利店等做為暫存地點,等時間方便時再去取;還有一款服務產品是「我的選擇」APP,會員可享受變更快遞送達地點、接收送達短信提醒、告知快遞員置貨地點及要求延遲遞送等服務。
FinTech的重點不在於「金融+科技」,而在於數位世代的金融服務。 金融與科技融合只是FinTech的表象,真正的意涵在於「千禧世代」的翻轉,所以思考FinTech的策略布局時,傳統金融業需要「歸零思考」,洞悉數位世代的行為模式。
數位浪潮的波濤洶湧,金融科技不斷創新改變生活型態,「未來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模式,打破金融服務的疆界,新產品不斷「去中間化」,例如P2P(個人對個人)、行動支付╱代碼化支付╱生物辨識(Biometric)支付、機器人融資(Robo Finance)及區塊鏈等,甚至銀行與金融業,將被其他新興科技業者取代,讓原有產業面臨崩解危機。 FinTech所帶給全世界的衝擊,如同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所言:「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