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李明哲案 看兩岸聯繫的重要性◆文/房宗齊《交流雜誌106年6月號第153期(歷史資料)》

關注中國大陸社會發展及維權人士的台灣非政府組織工作者李明哲,在2017年3月19日上午從澳門進入中國大陸時,遭陸方以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留置。當日晚間,李明哲太太李凈瑜撥打海基會緊急服務專線,向海基會請求協尋李明哲。3月29日,中國大陸國台辦首度證實李明哲因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接受調查。

事發至今已近兩個月,李明哲仍然下落不明,海基會至少六度正式去函海協會,陸委會也多次與國台辦聯繫,但陸方的態度與過去一年來一樣「已讀不回」。國台辦的回應,都是透過新聞稿、記者會的方式對外發出,不願意正面與陸委會、海基會聯繫。

兩岸兩會聯繫現況

眾所周知,由於蔡總統對於「九二共識」及「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與前政府不同,因此自2016年5月20日蔡總統就任以後,無論是海基會與海協會,還是陸委會與國台辦間的聯繫,與520以前的狀況相比,有較大的變化,造成我方陳情民眾的困擾。

以李明哲案為例,海基會在3月19日晚間接獲家屬反應後,隔日馬上去函海協會,希望陸方協處;4天後(3月24日),海基會二度去函,同時也透過兩會聯繫機制,以口頭方式表達本案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力;3月28日,李明哲妻李凈瑜赴海基會請求協助轉交藥物予李明哲,海基會第三度去函。隔日(3月29日),國台辦終於在記者會上證實,李明哲遭陸方留置接受調查。

在陸方證實李明哲遭留置後,李凈瑜再度表示希望能轉交藥品,並前往中國大陸了解狀況及探視。海基會也將李凈瑜的訴求正式去函海協會,同時再次告訴陸方本案在台灣受到高度關切,請陸方積極處理,並體諒家屬心情同意李凈瑜前往中國大陸。

然而,在這段期間,海協會對於我方的去函、去電,基本上並未正面回應。相較於過去兩會聯繫正常的情況,海協會確實未善盡通報的功能。以李凈瑜欲赴陸一事為例,如果陸方不願讓李凈瑜入境,海協會可直接告訴我方已撤銷其台胞證,而不是讓李凈瑜直到出發前一刻抵達機場時才知道無法登機。

非官方聯繫管道,無助於兩岸關係正面發展

在李凈瑜預計赴陸的前一日(4月9日),國台辦以書面新聞稿的方式,表示「海協會已於4月7日通過台灣有關團體向李明哲妻子通報相關情況,並轉交李明哲寫給其父母和妻子的親筆信。」這個動作,有兩個明顯的意涵:

一、陸方不是不明白李凈瑜的訴求,是不願意經由兩岸正式聯繫管道回覆。 二、海協會想繞過海基會,尋求其他台灣團體作為兩岸的中介角色。 對於海協會這樣的處理方式,李凈瑜的態度是:「請陸方透過兩岸的的正式管道(陸委會、海基會)來處理,不要找掮客、買辦來傳話。」在面臨摯愛人在何處、身體狀況如何都不明的情況下,李凈瑜還能堅持這樣的立場,令人敬佩。足見由於政治情勢的變化,兩岸正式聯繫管道中斷,已造成兩岸民眾的不便,相關權益也因此受損。如果陸方面對這種局面的解決方法,是想採取避開我官方公權力機關或授權單位,另外在台灣尋找所謂的「掮客、買辦、代言人」則將嚴重損及兩岸兩會的公信力,以及長久以來建立的信任平台。

蔡總統提「三新」論述,向陸方明確表達立場

今年5月3日,蔡總統在接受聯合報的專訪中提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兩岸關係互動新主張。由於陸方在蔡英文就任之初曾說過,蔡的就職演講是份「未完成的答卷」,經過將近一年,蔡總統嚴正呼籲陸方,由於情勢已經改變,因此是雙方都要共同來解答這份新問卷,並尋求「結構性的合作關係」的互動新模式。

從陸方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立場始終一以貫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因此對陸方而言,變的是台灣,「新情勢、新問卷」都是因為台灣立場變化而發生的,中國大陸自始至終沒有改變,問卷是新的,但陸方的答案還是舊的,不用重新填答。所以蔡總統想維持現狀,就應該要維持「兩岸皆認同一中」的現狀,兩岸聯繫機制中斷,對陸方而言責任當然在台灣。

對蔡總統而言,維持現狀是維持「兩岸正常溝通聯繫」的現狀,然而在其就任後,陸方首先破壞這樣的現狀,因此破壞現狀的責任應由陸方承擔。更甚者,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已經釋出承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是歷史事實,以及「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來處理兩岸關係」的善意,為何陸方仍負面看待?

那麼,難道兩岸關係就如此僵住,再也不聯繫往來嗎?從過去這一年的經驗來看,雙方都還在自我克制,儘可能不使用過激的言論,以目前情況論,唯有雙方持續釋放善意,互信互諒,才能逐步建立新共識,這也是蔡總統屢次公開談話,均對兩岸關係仍有期待的原因所在。兩岸關係的發展需要雙方共同承擔責任,儘速恢復兩岸兩會正常聯繫機制,不僅是兩岸面對新情勢應該跨出的第一步,也是當務之急。

維持兩岸兩會正常聯繫,有利兩岸穩定發展

其實,陸方應該要能理解,兩會聯繫機制所處理的事務,大多數都是與兩岸民眾權益有關的事情,政治敏感性極低,卻與民眾切身權益相關性極高。例如,一般台灣民眾可能不會直接感受到兩岸簽署ECFA、貨貿協議談判觸礁,或是海協會長來台交流參訪等事,與自身有何關聯。但是如果台灣民眾在中國大陸遇到商業糾紛、法律問題,想透過兩岸兩會機制陳情尋求協處,卻因為兩岸聯繫中斷而無法得到有效協助,對中國大陸恐會因此產生負面觀感。保留兩會基本的聯繫互動,必然有助於累積雙方的善意與互信,或許哪天雙方就能「充分尊重並接受」對方的論述,找到新的共識。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