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川習會」後美中關係 對亞太局勢之影響◆文/陳一新(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交流雜誌106年6月號第153期(歷史資料)》

本文之目的在於探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 Trump)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2017年4月6日至7日高峰會的始末、關鍵演變,以及「川習會」後美中關係對亞太局勢之影響。繼川普以總統當選人身份,於2016年12月2日與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通電話後,12月11日挑戰「一中政策」(One-China Policy),讓北京中南海為之震動,傾全國之力維持1972年以來環繞在「一中政策」的國際政經體系。中國大陸的努力功不唐捐,川普終於在2017年2月9日與習近平的通話中表示,他會尊重美國的「一中政策」,讓美中兩國天空的陰霾暫時一掃而空。習近平急於舉行「川習會」的主要考量就是與川普確立「一中政策」,俾便在「十九大」前改善美中關係,而川普則急於解決美國日益嚴重的貿易赤字與北韓核武問題,因此雙方一拍就合。

「川習會」各有所得 美中互蒙其利

這次「川習會」基本上是成功的,即使有些未竟之事,但仍瑕不掩瑜。首先,川普與習近平在經貿問題以及升高對北韓制裁上達成初步協議。此外,雙方並同意透過「百日計畫」(100-Day Plan),以期兩國在經貿議題上能有「早期收穫」(early harvest)。川普則在財政部報告出爐前就宣布中國大陸不是「匯率操控國」作為回報。

其次,習近平與川普同意將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Sino-US S & E D)改為美中全面對話(Sino-US Comprehensive Dialogue),分為外交與安全對話(Diplomatic and Security Dialogue)、全面經濟對話(Comprehensive Economic Dialogue)、執法與網路安全對話(Law Enforcement and Cyber Security Dialogue),以及社會與文化對話(Social and Cultural Dialogue)。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外交與安全對話,將會模仿美日、美韓由雙方外長與防長一起參加的2+2機制。在美中兩軍交流方面,雙方同意今後由中國大陸聯合參謀本部與美國聯參會直接對話交流。

第三,由於川普在「川習會」上享有主場優勢,將峰會主要議程鎖定為經貿與北韓議題;因此,習近平客隨主便,兩人遂環繞兩大主題進行交談。針對提勒森3月中旬訪問東北亞提出的「動武選項」,習近平基於中國大陸國家安全的需要、北韓作為其東北與北方的屏障,以及北韓不失為美中兩國軍事緩衝區的多重考量,斷無可能同意美國對北韓用兵。

川普於2月9日打電話給習近平時表示美國願意尊重「一中政策」後,北京已經從華府手中得到最想要的東西,加上習近平在訪美前已知陸方不可能在「川習會」中完全不做讓步;因此,習近平決定對川普在經貿與北韓議題上投桃報李。

習近平雖不支持川普的動武選項,但卻在「川習會」中同意深化對北韓的經濟制裁與加強對平壤的政治壓力,與美國合作朝促成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邁進。稍後,他派遣外交部朝鮮事務主任武大偉訪問南韓,警告北韓不得進行核試爆。

對習近平來說,這次美中之間最重要的協議,就是絕不能發生如同今年3月德國總理梅克爾訪美時伸出手卻遭川普拒絕的窘況。這次「川習會」中,二人兩度熱情握手,不僅讓習近平在中國大陸13億人民前有極大面子,也有助於他安排「十九大」的人事部署與政策規劃。

此外,提勒森在「川習會」前指出:「美國期盼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動用其職權,提升對北韓的制裁層級」。顯示,美國根本無法說服中國大陸同意針對北韓的「動武選項」。但是,華府期盼北京同意升高聯合國安理會對北韓的制裁。

儘管川普在晚餐時告知習近平他下令美國海軍以戰斧巡弋飛彈攻擊敘利亞空軍基地。此舉不啻暗示,美國擁有單獨對北韓發動制裁的能力。但是,北韓畢竟不同於敘利亞,因為北韓擁有核武、飛彈與強大傳統武力,一旦遭到美國攻擊,必然採取報復行動,則南韓必然一片火海,戰火甚至漫延至日本與中國大陸,造成大批難民潮。

在「川習會」前,白宮與國務院三次提到美國的「一中政策」、三項公報與台灣關係法,顯示美中兩國不僅相互保證未來不會違反「一中政策」與三項公報,美方也向我國提供戰略再保證。

至於「川習會」中雙方未達成共識的部分則為:一、 習近平提出的「美中新型大國關係模式」,美方並不接受;二、美國國務卿提勒森提出的美中「建設性合作、以結果為導向的關係」,陸方仍在考慮中。

「川習會」後美中關係對亞太局勢之影響

習近平急於舉行「川習會」的主要考量就是與川普確立「一中政策」,以在「十九大」前改善美中關係,而川普則急於解決美國日益嚴重的貿易赤字與北韓核武問題,因此雙方一拍就合。

針對台灣問題,習近平於「川習會」期間僅簡短地向川普重申陸方對台灣問題的立場,並未多談細節,後來由外長王毅在「川習會」後的記者會補充說明。雙方為何沒有多談台灣問題,原因如下:一、「川習會」時間不足;二、台灣問題非此次習近平此行要點;三、川普在「川習會」上享有主場優勢,將峰會主要議程鎖定為經貿與北韓議題。

有關雙方未簽訂「第四公報」的主要原因則為:一、前三項公報都是以台灣問題為主,反映1970與1980年代的政治環境與國際現實,但現在台灣問題重要性大不如前;二、中國大陸最關切的「一中政策」解決後,美中兩國尚未找到足以寫進「第四公報」內的重要議題。

就我國而言,這次「川習會」沒有犧牲台灣利益,一方面是我國不但在國會山莊擁有許多支持者,在朝中也有白宮幕僚長蒲博思(Reince Priebus)、全國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諾(Peter Navarro)等友人,我駐美代表高碩泰更於今年3月22日公開受邀參加提勒森親自主持的68國全球反恐大會。另一方面,對川普來說,台灣牌也是很好用的籌碼或棋子。

不過,國際情勢與白宮人事隨時可能生變,這次我國安然過關,並不表示每次美中峰會都能低空略過,兩岸關係不佳,不僅讓我國無法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更增加美國犧牲我國利益的機率。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這次未同意習近平的「美中新型大國關係模式」,可從國務卿提勒森在「川習會」前所說:「美中建立建設性、合作、以結果為依歸的關係」看出徵兆。提勒森之所以調整口徑,一方面是他在訪問北京時提及「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14個字,遭到美國媒體與智庫學者猛烈批評。另一方面,他的改變顯示將決定選擇與總統女婿庫許納(Jared Kushner)、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General H.R. McMaster)及國防部長馬提斯(James Mattis)站在同一陣線,形成美國國安與對華政策的四巨頭。

庫許納、提勒森、麥克馬斯特及馬提斯形成的國安四人組究竟會對亞太局勢發揮什麼功能與帶來什麼衝擊,將視他們與中國大陸、俄羅斯、日本等國的互動而定,後續發展,允值關注。

回頁首